分享

与孩子谈“生死“

 大雨之 2016-11-22

 育儿让我们在此相遇



与“死亡”最近距离的接触应该是在13岁那年。有天晚上,妈妈很反常地没有在家,爸爸看到放学后回来的我,面色沉重地说,外婆走了。也许是觉得我年纪小,怕我承受不了分离的场面;也许是因为临近考试,怕影响到我的考试情绪,外婆的最后一面,我竟然没有见到。至今想来,这都是人生中的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做了妈妈之后,兴趣使然,我开始看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及至去年春天,亦投入到系统化的心理学学习中。后知后觉,我才慢慢地意识到,成长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探究对于孩子、我们、家庭三者间的意义。 


生命,很多人以为生命教育就是简单的让孩子了解认识死亡。然而,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无论这一生是短暂还是久远。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的结束,整个过程的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离或散、或悲或喜的种种经历,对每一件事的态度、回应等等,都成就了不同的个体生命。因而,生命教育就是教会我们:从出生的这一刻开始,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活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势必要给予他们强韧的内心。



在上周六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一所高校的案例。一位大二女生,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因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不幸猝死。正常说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是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然而女孩的父母怕孩子为此承受“与常人有异”的心理压力,于是在孩子幼儿时期成功经历心脏手术后,告诉她,她已经完全康复,和正常孩子一样,可以快乐地玩耍。孩子这一路成长过来阳光活泼,参加运动也从未有过担忧和避讳,只是没有料想到在体育课上却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这个案例提到了“生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自我接纳。也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接纳并建构自己。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客观地告诉孩子的实际身体状况,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坦然地与孩子谈论生命中的生与死,让孩子知道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面临挫折时该如何应对,明确自己为何而活,或许就能避免这个悲剧。 


学会接纳自己的阴影。阴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成为、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的关于自己的那一部分。


心灵的阴影包括了许多层面: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总之,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往往极力掩饰和压抑的特质,全都属于阴影的范畴。


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



在国内,父母大多会回避与孩子讨论“生死”话题。反观,本该在大众舆论引导中有所作为的媒体对于“穿越” 及“死而复生”的话题却大肆渲染,造成很多孩子对“生命到底是否只有一次”这样的问题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乎,有些孩子模仿动画片,学钢铁侠、蜘蛛侠,本来指望一显英雄本色,却不想坠地身亡;有些孩子只图好玩,体验窒息快感,结果却嗨得过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这方面,美国的学校对于生命教育的普及比国内要领先许多。在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会有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在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组织孩子们轮流地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亲人遇难时的应对方式,比如:因车祸死亡的情形。这样的体验让孩子瞬间体会到成为孤儿的凄凉无助的感觉。此外,孩子们还有机会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次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的仪式。


目前看来,国内的学校还未能为孩子开设这样的生命教育课题讨论,不过作为父母,我们却可以借助绘本,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与孩子探讨“生与死”,聆听孩子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彩蛋时刻

睿妈向大家推荐三本和“生命教育”相关的绘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共同经历过四季的变化,从而体验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与其他绘本不同的是,这本书可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包含许多精美的照片。作者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来展现一片叶子的生命历程,进而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精彩赏读

    “那么,这棵树也要死吗?”弗雷迪问道。 

    “有一天它也要死。不过有一样东西比树更强。这就是生命。它将永存,我们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谁也说不准。这是个大秘密!”

    “我们会回到春天去吗?”

    “可能回不去,可是生命一定会回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弗雷迪追问说,“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干吗生长在这里呢?” 

     丹尼尔继续实事求是地回答:“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主题分析

    死亡对象:树叶

    死亡原因:冬天到来,自然死亡

    讲述角度:从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死亡

    死亡态度:从不理解、恐惧到最终平静、接受

    表达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内容简介

     这个故事其实是小孙女在回忆外公。作者通过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直到书的最后一页,外公经常坐着的沙发上空空如也,而小孙女独单地坐在小板凳上沉思……

 

精彩赏读

   ——我的小丫头,你好吗?

 

   ——我的花籽多的快要没地方种了。

   ——外公,蚯蚓会不会上天堂?

 

   ——外公,到了海边,能不能一直玩下去?

   ——可以,不过到了四点钟一定要回去喝下午茶。

 

   ——今天外公不能出去玩了

 

   ——外公,明天我们去非洲玩,你来当船长好不好?

 

主题分析


     死亡对象:外公

     死亡原因:年老自然死亡

     讲述角度:从外孙女的角度,回忆与外公一起度过的生活

    死亡态度:外公离去了,但他永远活在回忆中

     表达观点:本书用诗一样的图画,很温馨地处理了“隔代关系”和“生命光辉”这两个相关的主题,使“老年”成为可爱的生命现象,用“离去”阐释“死亡”。


内容简介

     麦先生在失去儿子后,决定带着儿子的泰迪熊和一把椅子去旅行,途中他遇见了一个同样失去家人的小男陔,两人相互诉说着彼此的经历,伤痛的心灵于是得到慰藉。这本融着淡淡忧伤却隐含希望的图画书,将父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彩赏读

    在世界的尽头,麦先生遇到了一个男孩。男孩哭着告诉他:战争毁了他的家!

为此,男孩哭了三天三夜。他唯一能找到的,只有一个洋娃娃。

     麦先生发现了一把小木椅。

     他修好了椅子并把它给了男孩。

     男孩挨着麦先生坐下来,他们一起聆听鸟儿的歌唱和树叶在风中轻轻说话。

     麦先生把泰迪熊给了男孩。男孩轻轻拍打着泰迪熊的大鼻子,讲起自己和洋娃娃的故事。

     从那天起,麦先生和男孩就肩并着肩、手拉着手,一起开始了旅行。

 

主题分析

     死亡对象:麦先生的儿子

     死亡原因:未明

     讲述角度:儿子去世后爸爸忧伤的旅行生活

     死亡态度:在悲伤中沉浸,直到遇到一个类似遭遇的小男孩

     表达观点:无论生活中碰到多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爱都能抚平伤痕,并且能陪伴彼此一生。




睿妈,铺主心理学同学,热爱行走,喜欢画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有一颗长不大的童心。 小朋友身边的孩子王,为了教育折腾移民,又回归国内公立,一路走来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睿妈,铺主心理学同学,热爱行走,喜欢画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有一颗长不大的童心。 小朋友身边的孩子王,为了教育折腾移民,又回归国内公立,一路走来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本文获原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xiaoxiaoshijian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