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酷厮杀的就业季,该如何开启学生的洪荒之力? 丨 案例

 文武不全 2016-11-22


订阅麦研图书馆可查看更多主题文章哦!


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转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不少单位招聘人员表示:“学历、专业不是我们录用的唯一标准,专业技能方面公司可以后期培养,我们更看重应聘者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软实力’。”


近日,人社部发布消息称,2016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即将启动。预计参会用人单位2.2万家,拟招聘人数50余万人。不难想象,各大招聘会上人头攒动、寸步难移的局面将再次涌现。从当下用人单位需求来看,除了专业背景、成绩单、工作经历外,更多的企业开始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软实力”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不少用人单位就直接将“希望应聘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度的责任心”等内容写在招聘广告上。


职业素养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理想和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麦可思“在校生全程跟踪评价”中职业素养包括忠诚度认识、洞察力、责任约束感、环境适应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策略谋划能力。


对于高校而言,密切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积极提升学生此项就业“软实力”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麦可思高校评估案例,分享如何通过对学生大学期间职业素养增值的跟踪,及时发现职业素养短板,精准定位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改进和优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


总览校情,明确重点

观测人才培养的效果本身就存在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学生职业素养,如果等到毕业后才发现培养不足,那么为时已晚。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逐年跟踪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情况,及早发现问题是后续改进工作的主要推力。


A大学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提升较少的职业素养均集中在“忠诚度认识”和“策略谋划能力”上(见下图)。众所周知,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招聘能够谨守公司的商业机密、认同公司文化的员工,换言之,就是忠诚度高的员工。“策略谋划能力”对于大三、大四生也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就业,还是国内读研,抑或是出国留学,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来一场“精心策划”。总而言之,学校及时发现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短板很重要。


“忠诚度认识”指对所属用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归属和奉献程度;“策略谋划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制定目标、思考策略并制定实施计划的能力。



学校除了从整体上发现培养短板外,还可以挖掘各年级各学院的培养不足之处,比如具体关注大三年级各学院学生增值比例较少的职业素养。由A大学的统计数据来看,“策略谋划能力”和“忠诚度认识”在各个学院中几乎都是增值比例较少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深入挖掘各个特别需要加强培养的职业素养,比如就A大学而言,自动化学院需要加强对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信息学院则需要提升学生的“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指根据工作环境条件改变自身习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协作解决问题能力”指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找准原因,助力改进

除了逐年跟踪锁定或深入挖掘当年各学院的问题外,定位问题影响因素可以帮助高校确定后续改进工作的切入点,同样不可忽视。以A大学为例,经过检验发现(采用Spearman相关显著性检验),下表中各项具体活动对部分职业素养的增值有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频率、社团/学校活动参与情况及效果,依据客观数据选择影响程度大且有欠缺的活动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根据专业培养过程中教学活动等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影响结果,推动课程内容、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精准调整与改进。


从学生行为入手,有效干预


学生的在校行为间接反映出学生将来的职场行为。因此,从引导学生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很关键。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范行为,如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交作业等,培养学生的“责任约束感”“忠诚度”等。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这些失范行为未得到有效干预,将来很有可能延续到工作中,出现开会迟到、无故缺勤、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等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学校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在承担责任和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责任约束感”,增强“策略谋划能力”等。


教学培养改进,一个不落


此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不能忽视“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方面,课程内容要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扩大内容涉猎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美国高校会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自身特点,综合开设不同类型的情商培养课程。概括起来有“独立设课”和“学科渗透”两种主要形态。所谓独立设课,是指将情商培养作为一门课程,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讲授。目前,不少美国的大学都已经有了很好的相关实践。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乔治城大学法学院通过在专门的课程中讲授情商的理论知识和进行大量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人际矛盾调解的概念、原理和做法,提高了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学科渗透则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情商培养渗透到他们的专业课程之中,由学科专业教师讲授,一般安排2至3个学期的课程。例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将情商中的“同理心”渗透到医学专业研究生和牙科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中,使学生在与病人沟通时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就在《为了新的全球世纪的大学学习》报告中,介绍了10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并对“课程教学与学生素养增值”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比如:合作学习强调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中加入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提问、讨论)”,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小组及合作完成作业或研究,学会解决同伴的问题,并学会通过积极聆听他人的意见,尤其是不同背景的人的见解,提升自己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素养。


以上是结合麦可思高校评估案例,按照发现缺陷、定位影响因素、落实改进的总体思路,就学生职业素养增值评价如何帮助学校推动相关的培养改进工作所作的分享。又是一年毕业季,据悉,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或超700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高校毕业生因较高的职业素养得以“过五关,斩六将”,赢得好工作,而有的毕业生却因为职业素养这一“软实力”不足屡屡遭拒,痛失就业机会。为了不让毕业生输在职业素养这个“软实力”上,高校赶紧行动起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