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换了个新老师,这个老师非常好,非常负责,非常有方法。最新的一个方法是:为了活跃课堂,鼓励孩子们发言,把每一个发言的孩子的学号写在黑板上,拍照记录,发给家长参考。 于是每天的朋友圈成了心里的一块板,记录自家孩子每天回答问题的次数。时而为了孩子的积极表现,欢喜雀跃,时而为了孩子的沉默,略感焦虑。更多的是积极配合老师,在积极回答问题后,回家温暖鼓励,在沉默几次后,回家打气加油。并且及时跟老师联系,询问上课状态,生怕孩子走神耽误学习。 询问老师过后,焦急等待老师回复的心情是复杂的。我常常自责,是不是最近又不称职了,是不是最近又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是不是。。。。。。老师有时候会说:最近状态不好。有时候说最近还行,就是有点。。。,有时候会说:挺好,我把他漏了。。。若是前2种,我会很高兴跟老师的交流,因为可以有针对的回家指导。后一种,我巧妙的回答:哦,只要知道他有积极思考就好。真的很怕被说成是令不清的家长。与老师沟通是门技术,极大的考验家长的情商智商。 当然,回去也必须问问孩子,是不是课堂听不懂,没跟上,来不及等等,孩子更多的会说没有被幸运之神光顾。作为理智的积极的家长,回答一定是:没有请到不要紧,最重要老师知道,你有积极思考。继续保持就好。 但是,说实话,很多时候心里是会有想法的。比如:孩子最近学习状态好不好,家里是不是会有什么影响因素,为什么老师上课就是会不请他(尤其个别学号总是出现之后)?有些孩子不善言辞,有些孩子口齿伶俐思维活跃,那相比之下,谁更需要来练习表达。 总体课堂是活跃了,大家学习气氛高涨,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受益者,不管他有没有机会回答问题。 哪个家长会不希望孩子能经常有机会大声回答问题呢?遇到这种情况,你是问好,还是不问好,尤其在这个科目上,孩子学习不是很有信心的情况下 ,作为“不善言辞,略微内向的课堂表现差生"家长,我表示:举手点名,有时候这真是一种挫败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