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春秋】Z公司的管理诊断与管理优化建议

 蓝海思享汇 2020-10-09


Z公司(某央企的二级子公司)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核电工程建设的主导力量之一。近些年来,在核电和军工工程发展的基础上,Z公司的工业与民用工程、海外工程等业务也获得全面发展。

2012年,为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要求,Z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提升活动,包括邀请外部机构对公司管理现状进行诊断,并基于管理诊断的结论开展了系列管理优化活动。

本案例正是对Z公司管理现状的诊断,以及后续的管理优化建议。

一、 管理诊断的过程描述

对Z公司的管理诊断,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诊断基础工作的开展,分别是:Z公司内部资料研究、Z公司中高层与核心员工深度访谈、基层员工问卷调查、以及标杆行业标杆企业的研究。

1、 内部资料研究:

诊断实施过程中,通过各方面的协调,收集了Z公司当前运行的各类制度体系文件共672份,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编号、研读、提取、汇总、研究等,为更好理解Z公司管理现状提供支撑。

2、 深度访谈:

根据Z公司管理现状诊断信息采集点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共访谈75人次,范围覆盖中高层领导、事业部、项目部领导班子及骨干员工等。

3、 问卷调查:

在上述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在线版本),共计回收问卷622份,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4、 标杆研究:

根据Z公司所在行业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大量的外部标杆资料,包括系统内优秀企业、行业内优秀企业等案例,并进行严谨分析。

二、 管理诊断的问题总结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Z公司存在的各项管理问题,并对每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同时辅以数据比较、标杆分析等内容加以说明。

1、 战略与业务发展的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中国核产业的发展脉络,“从突破,到实验性,到产业化”,需要的管理要素是不同的,导致在集团内部核电业务的市场份额萎缩;

2)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二十年,固守核建领域,没有抓住民用市场蓬勃发展的机会,在非核方面,缺乏核心业务,缺乏有竞争力的业务品种;

3)没有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品牌、资金优势,把工程建设的优势力量在产业链上向前、向后拓展,工程前后向链条没有打通,企业的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形象、EPC能力等没有建立;

4)在某些能够上规模的业务上,市场化的思维和操作不力,专业化能力不强,导致整体规模上得不是很快;

5)历史原因造成的人员结构问题:亲属关系职工较多、人才断代、外部市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6)经营效益不佳,单位工程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利润等指标不理想。

2、 管控和流程方面的问题

1)有明确的三级管控定位与管理主线,但由于缺乏系统并且必要的方式方法,导致管理比较粗放,如:项目运作标准化程度不足、采购管理尚不规范,等等;

2)作为多级管控的最高端,由于人员素质原因,公司总部实际上无法实现既定的管控目标,实质上处于空心化的状态;

3)作为多级管控的中间层,事业部实际作用发挥有限,成为实际的“二传手”,对项目部的运作支撑不到位;

4)缺乏全面、系统的流程体系、权限管理体系、信息化平台 ,制度化管理不统一、各自为政、执行力不强 ,导致多级管控自上而下的业务传递不清晰 ;

5)以标后预算为核心的全程成本控制体系缺失,导致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管理确定性低;

6)存在“以包代管”,一线信息难以迅速反馈至事业部、公司总部。

3、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1)组织与岗位管理:缺乏公司角度的组织功能分析,导致功能缺失或各层级功能错位;存在部门职能弱化和界定不清楚,影响了实际作用的发挥;岗位说明书不统一,更新不及时;权责不匹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制度流程不完善,导致部门沟通不畅、协调不顺。

2)绩效管理:由于职责不清,导致考核基础不扎实;绩效管理停留在“点”的观念,而非“过程”的观念;绩效计划制定不够科学,员工认同感低;绩效辅导重视不足,难以促进员工改进提升;绩效执行效果差,流于形式;绩效结果未有效利用。

3)薪酬管理:薪酬设计考虑了岗位、绩效、能力的因素,但实际执行存在较大偏差;岗位价值评估不科学,且未动态调整;绩效工资固定化,与业绩脱钩,激励性不足;薪酬未能向关键岗位员工倾斜,导致员工流失; 薪酬缺乏统一管控,内部失衡。

4)员工培养与发展:还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刚刚起步;招聘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内部招聘渠道不畅;培训管理缺乏规划,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开辟了员工发展的第二通道,但实际执行不到位;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规划;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流出的都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员工,技术或业务骨干。

三、 管理改善建议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思想上观念陈旧、墨守陈规、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到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引进和使用,得不到公司上下的支持和认同;管理文化上存在分歧:如何看待管理,如何看待管理的系统性,如何看待绩效,如何看待制度,如何看待执行力,如何处理基础管理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矛盾。

因而从管理改善的角度,要从长期入手、分步推进:

2012年:基础建设年

✔️目标:优化组织设计,清晰管控要点并通过流程固化,对于现有的管理体系、成果进行梳理,从规范、夯实基础管理平台做起,企业文化理念得到落实。

✔️优化内容:优化组织管控,进行流程再造;建立岗位体系、优化薪酬和绩效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文化落地实施。

2013年:能力建设年

✔️目标:实现项目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推动管理体系自身的优化与变革,建立先进的管理技术、理念和方法平台。

✔️优化内容:优化项目管理,开始任职资格与培养体系的建设,深化人才引进机制。推动二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专业能力建设,启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2014年:体系优化年

✔️目标:基本建成具有Z公司特色的管理体系,并逐步整合、规范事业部/项目部的管理,实现管理模式、资源、人才、平台的移植。

✔️优化内容:整合各事业部/项目部的管理平台,建立有序的多级管控体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