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忏悔录》 “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卢梭 一个人为自己写自传作品,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汗牛充栋。但数来数去,真正有文学价值的却是为数不多,而能够成为文学名著的,那更是凤毛麟角了。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从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特别是能够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卢梭的《忏悔录》了。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处于悲惨境地时的悲愤自省,也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
卢梭,这位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不朽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 “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后人不得不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都淋淳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引导我们深入那一时代,去认识、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许多奥秘和深层次问题。 《忏悔录》其实记录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过与失,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性格的两面性。 当卢梭把自己一些见不得人的方面也写了出来的时候,似乎留下了一份很不光彩的历史记录,造成了一个相当难看的形象,否定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的光辉。然而,他这样做本身,他这样做的时候所具有的那种悲愤的力量,那种忠于自己哲学原则的主观真诚,和那种个性自由的冲动,却又在更高一级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即否定了那个难看的形象,而显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人格力量! 他并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历史伟人,但他却成了真正的历史伟人。他的自传也因为他不想打扮自己,而成了此后一切自传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忏悔录》前六章第一次公之于世,是一七八一年,后六章是一七八八年。这时,卢梭已经不在人间。几年以后,在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巴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仪式,把一个遗体移葬在伟人公墓,这就是《忏悔录》中的那个“我”。当年,这个“我”在写这部自传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获得这样巨大的殊荣。 《忏悔录》,叙述了卢梭从1712年出生到1770年间流亡的生涯。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的私人生活和情感方面的记述。
卢梭的出生就是不幸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可想而知,一出生就失去母亲,会给一个孩子带来多么深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他已经读了许多书,通过读书纠正了学徒时的种种恶习。 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为了自己免于被惩罚、怕出丑,也曾经冤枉过无辜的人。他说:如果这件罪行还可以弥补,那么我晚年所遭受的众多的不幸,和我40年来哪怕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坦率和正直,就是对它最好的弥补。 之后就遇到了 华伦夫人,卢梭叫她“妈妈”。这个女人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情窦初开的年纪,卢梭还是非常的天真浪漫。有天吃饭,华伦夫人把一块肉吃进嘴里,卢梭大喊着说:“上面有头发!”华伦夫人赶紧吐了出来,卢梭如获至宝立刻吞了下去。 后来的某一天,卢梭和“妈妈”发生了关系。据卢梭自己说,“妈妈”是想开导他。由于华伦夫人的哲学老师给她灌输了错误的理论,告诉她遵守妇道是无稽之谈,只要别人不知道就好了。她的哲学老师就因此第一个成了她的情人。在华伦夫人的“开导”下,卢梭和华伦夫人发生了肉体上的关系。 卢梭和大多数精神上的强者一样,喜欢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和华伦夫人呆在乡下的日子很值得怀念,实际上卢梭以后也是尽可能找远离喧嚣之地生活。卢梭的身体一直不好,在去看病的途中又和别的女人发生了关系。回来之后,他发现华伦夫人也和别人好上了,而卢梭渐渐地被她遗忘。 卢梭说过:“人生是可怕的虚幻”。也许他这么认为,就是因为“妈妈”不爱“我”了,内心感到绝望。于是,他决定离开华伦夫人。
在情感上,卢梭给人自作多情的感觉。在威尼斯给大使当秘书时,卢梭的性格与思想导致与大使不和,离开之后,他遇到了戴莱丝。 戴莱斯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戴莱斯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卢梭和戴莱丝在巴黎的小公寓里,一住就是七年,直到退隐。有一次卢梭生病很严重,突然感到生命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处境,认为应该做一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了。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