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全名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讽刺小说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国文学“自然派”的创始人。 果戈理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而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的“诗歌之父”。因此,他们两人一向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双璧”。 【生活经历】 果戈理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他自幼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尤其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 由于父亲早逝,他离家去圣彼得堡谋生,薪俸微薄,生活拮据。正是在圣彼得堡的这段经历,令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和小职员度日的的艰辛,使他看到了严酷的社会现实本质,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这些都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也正是在这里,果戈理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这对于他走上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文学创作】 1831年发表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使他受到了普希金的赞誉。1836年,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上演,在这部作品中,他用幽默的笔调和有力的讽刺手法,使俄国喜剧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1842年,《死魂灵》一出版,就“震撼了整个俄罗斯”,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独创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标志。 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终于成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别林斯基称他为继普希金之后的“文坛盟主”、“诗人的魁首”。而整个19世纪40年代,也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果戈理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坦言道:“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 1836年 6月,在《钦差大臣》遭到政府和反动文人的攻讦声中,加上病魔缠身,果戈理决定到国外去治病。此后来来去去,多在国外,少在故土。由于远离祖国,脱离生活,果戈理的创作思想发生了危机。在他的世界观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赎罪思想、神秘主义和害怕革命变革的情绪迅速膨胀起来。他竟然要回到宗教迷信和宗法制度中去拯救自己的灵魂和寻找社会的出路,并对过去发表的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表示了公开的忏悔。这一切迷误与倒退行径,受到了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家们的严厉批评。 【晚期思想】 果戈理终身未娶,一生坎坷。他从小体弱,一直疾病不断;他精神抑郁,心灵饱经忧患,几乎是在穷困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生活的苦闷和身体的疾病造成他忧郁的性格,他总是带着忧郁的目光,流着悲切的眼泪,来嘲笑统治阶级的鄙恶。 临终前,果戈理在精神上已经完全为向他施加不良影响的马蒂厄神父所控制。马蒂厄神父说服果戈理放弃文学,献身上帝。果戈理听从马蒂厄神父的旨意,焚烧了《死灵魂》第二卷的手稿。 在封斋期,以常人忍受不了的方式守斋,每天只吃几调羹燕麦糊和一片面包。夜里,为了不让自己做梦,他努力克制自己不睡觉。守斋的恶果接踵而至,他终于大病一场,于 1852年3月4日溘然长逝,终年43岁。 【主要作品】 1、1831~1832年,处女作《狄康卡近乡夜话》小说集。包括: 《索罗庆采市集》、《圣约翰节前夜》、《五月的夜》、《失落的国书》 《圣诞节前夜》、 《可怕的复仇》、《伊万·费多罗维奇·施邦卡和他的姨妈》、《魔地》 2、1835年,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 3、1835年,喜剧剧本《三等弗拉基米尔勋章》和《婚事》。 4、1836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又译《巡按》)。 5、1841年,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 6、1848年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终未成功。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