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65篇:方寸话美德3

 hejunwei_yeah 2016-11-23

     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也就是说,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国人性格的塑造与形成。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自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所以,礼之精要出于内心,而非只是表面而已。

    礼,有大小之分。大的则指一切典章制度,还有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节、礼貌等等。

    礼的形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西周时期,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周公。

 

第 <wbr>165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3 <wbr>——“礼”
                          台湾邮政发行的《先圣先贤图像邮票》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思想的先驱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周公为了巩固周朝政权,“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都讲究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我们的祖先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避席”,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第 <wbr>165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3 <wbr>——“礼”
                            台湾邮政发行的《二十四孝图》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在今天,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有“礼”呢?

    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在今天的文明社会,我们应该知礼、懂礼、守礼。这样,才不愧于“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