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十五)

 青木森森 2016-11-23


  第二节 两汉草书简册

  一、居延简《误死马驹册》

  《误死马驹册》是建武二年(26)甲渠鄣候“获”上报居延太守府的公文,文书由“掾谭”“尉史坚”起草、办理。此册首尾字迹统一,没有“获”本人签名,且是草书,应是原文副本。文中既署“掾谭”“尉史坚”,书写人可能是“尉史坚”。尉史是候官、塞尉所属较低级属吏,文书事务也多由其处理。西北汉简书文末具名尉史之职的较多。

  《误死马驹册》属居延简中较具艺术水准的章草作品。启功先生描述汉代章草时说:“汉代草书简牍中的字样,多半是汉隶的架势,而简易地、快速地写去。所以无论一字中间如何简单,而收笔常带出燕尾的波脚。且两字之间绝不相连。”日常草体到西汉末发展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技法,《误死马驹册》可谓两汉之交代表性章草样式之一。


《误死马驹册》局部

  二、敦煌马圈湾《王骏幕府档案》

  出土于敦煌马圈湾的《王骏幕府档案》简册反映了新莽天凤年间王莽对西域的用兵情况。王莽篡汉后试图“托古改制”,结果却引发社会混乱,其中包括与西域各国的战争。天凤三年(16),王莽派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等用兵西域。王骏为“使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于天凤三年十二月经玉门千秋燧,于来年正月至大煎都候鄣,并置幕府于此,调集军队备战。天凤四年十一月王骏兵败,全军覆没,西域都护李崇“收余士还保龟兹”。

  《王骏幕府档案》是敦煌汉简草书代表作之一,其字数多、草化比例大,时间在新莽天凤年间。《王骏幕府档案》与《误死马驹册》之草法不同处在于用锋不同。“幕府档案”有大量提顿笔和绞锋笔法,提按引发了点线的粗细差别。比如草写“闻”之“っ”部因提顿笔毫形成两端重、中段轻如细丝的形态。这种轻重笔也出现在笔画牵连中。这异于一般西汉章草实连的写法,且萌发了早期的今草笔意。绞锋笔增加了线条细节变化,乃汉代书写传统;传至后来,在东晋书家手里尽显光芒,成为魏晋笔法财富之一。就构字法而言,“幕府档案”削减右弓形弧笔的空间,其形变得小且紧收,由纵向延展转为横向拉伸。“马驹册”用笔平拖实拉,点线厚重,少有粗细变化,实笔连线多、牵丝引带少,以粗重笔突出波磔、横笔和上挑笔。

  1993年出土的尹湾西汉末简牍中的《神乌傅》是一套完整的草书简册。它运笔娴熟,点画飞扬,情态生动地呈现了西汉晚期章草的魅力。《误死马驹册》书于东汉建武初,晚于《神乌傅》三四十年。两作地域相隔万里,风格却惊人地相似,比如草法、结构、用笔甚至线型。两作不同处是,《误死马驹册》草书形态更加纯粹,点画、笔法更为统一,整篇的协调性更胜一筹;《神乌傅》许多字仅是隶书的快写,不算真正草化字,另外因上挑重笔较多而影响了全篇的贯通感。


《王骏幕府档案》局部

  三、东汉草书简《永元兵物簿》

  《永元兵物簿》是出土于居延的现存最长、最完整的简册。全册共77枚简,时间为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内容为肩水都尉辖内广地南部候长上报广地候官所部(破胡燧、河上燧)兵器等物资情况的报表。

  进入东汉后,草体进一步演进变化。《永元兵物簿》可说是章、今草相杂,这是时代书写特征,即今草、楷、行书处于孕育形成中。精简结构、实用高效是日常草写的追求,波势笔、挑磔笔于是被省略或放弃,隶意因而逐渐消减。《永元兵物簿》竖画多含左、下牵的尾钩(近于早期楷、行竖笔法),捺笔淡化处理或成反捺(引发下牵之势),结构松散、简约(打破隶体的新结构),开启了新体字形的组构空间。然而每个字的纵向动势、下引趋势仍不够明显。数十年后的长沙东牌楼简牍(灵帝年间)中,传统章草法淡出,新型草法(早期今草)已快速上位并渐居主导。


《永元兵物簿》局部

  《误死马驹册》《王骏幕府档案》《永元兵物簿》等书作,书写者大都为边地基层吏员甚至戍卒,可见当时基层吏士中拥有大量草书高手。这些精彩墨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有:一是,西、东汉之交,章草成熟且写法多种,到东汉时草书已渐向更为便利快捷的今草过渡,早期楷、行等新写法也孕育其中;二是,局部的、地域的、基层的日常书写如此丰富且具有相当技术高度,河西被认为是草书发达地区,由此想见中原、江南地区草书及其他书体同样繁荣多姿,亦可推想汉代上层士人书家、书写精英的书技水平。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