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牍,两千年前的天真烂漫

 雪梅常在 2016-01-15

简牍,两千年前的天真烂漫

2016.1.10来源:艺术新青年

汉简隶书,天真烂漫,自然率意,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流淌着自由灵动的自然之美,让人深爱不已,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我们在感受美得同时,更有美的发现。(艺术新青年微信公众号:yishuxinqingnian)

第一,在汉简隶书中,可窥见中国书体演变的历史痕迹。对于研究从篆、隶、草、楷各类书体的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书书法与其他书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坦腹斋

第二、在汉简隶书中,可感受书法艺术的自然之美。汉简书法艺术的灵魂——就是自然之美。不为刻意造势,无意用力成形,发于自然,归于自然,一切都是在自然中流动变化,一切都在自然中相铺相成,率意之作,逸笔草草,尽显真淳。

第三、在汉简隶书中,可体味书写的自然意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书写者并未想到后来的艺术成分,而只是一种日常的书写行为。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书写,造就了汉简书法生气活跃,自然流动,呈现出多种书体、多种风格。汉简书法其笔法和体势,都涵盖着自然,咏诵着自然,笔法的活泼灵动,体势弩张伸展,神采焕发,意象绚烂,志趣天真,蕴化神工。

第四、在汉简隶书中,可细察精微的用笔方法。简书继承了篆书中锋用笔的方法,但有了很大的发展,改单一的藏锋为藏露并用,笔法已显得相当丰富。一是创造性的发展了篆书“藏头护尾”的用笔方法。虽然汉简书迹的起笔大都“藏头”,但并非笔笔“护尾”(最典型的是横划);二是用笔率意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弊;三是舒展恣意的波画的用笔方法;四是用笔能放能收,方圆兼用,刚柔相济,标新立异。坦腹斋

第五、在汉简隶书中,可感受法书墨迹的神采。陈师曾在《负暄野灵》中指出:“学书须将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难得学画,全不见笔法神气,修难精进。”汉简书法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法书墨迹之一,可带为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让我们尽情享受汉简隶书的大美吧!

河西简牍遗墨

敦煌汉简

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

敦煌木简 汉代

释文: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从事,不愿知指,传马 皆大齿

居延汉简

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在1930、1972年-1976年和1986年几次发掘中,获数万余枚简牍。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是日常实用文书,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

居延汉简多为汉代之物,因此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体严谨,极有东汉史晨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的风格。

居延纪年简

释文:

永光四年十月尽五年九月戍卒折伤牛车出入薄

建昭二年十月尽三年九月吏受府记

竟宁元年正月吏妻子之入关致籍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分算书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入官夹

居延汉简

张掖都尉启信

“张掖都尉启信”为一件21厘米×16厘米见方的红色织物,上方正中缀系,正面墨笔篆书“张掖都都尉信”六字,居延出土。汉代篆书墨迹出土不多,此作结构方正,用笔细瘦方硬。

武威汉简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数次出土汉简,其中的《仪礼》简469枚,日忌杂占简11枚;同时,在第18号墓中出土“王杖十简”。其中,《仪礼》简为《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资料,由于简册保存完好,墨迹如新,对于复原古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具体例证。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的《武威汉简》,公布了这批简牍资料。(艺术新青年微信公众号:yishuxinqingnian)

武威仪礼简 甘肃省博物馆藏

《仪礼》简是极为成熟的汉隶,虽然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此简文字,线条劲健,极富弹性;笔法迅急奔放。

武威医药木牍 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医药木牍写于东汉早期。此木牍是医家记录医药验证,字多粗率,属章草,书体凝练宽疏,运笔随心所欲自在畅达,呈现天真烂熳的情趣。

武威王杖诏令册

武威王杖诏令册此册约成于西汉成帝时期。它提供了汉代王杖诏书的格式,显示了诏书书体的特点。其字形普遍方正整饬,结体宽博,有官方文书矜持的风度。

武威张伯升柩铭

“武威张伯升柩铭”书于西汉晚期,是汉代特有的篆书,柩铭又名铭旌,将死者姓名书于帛上,敷于棺上。其书法是汉代最为珍贵的大字墨迹。方正宽博,圆熟,藏锋逆入,圆笔收锋,使铭旌书法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东汉以来的碑额篆书,亦承其绪。

释文: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

阜阳汉简

《阜阳汉简》为西汉初期简册。1977年在阜阳县双古堆1号汉墓中发掘出土。墓主夏侯灶,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卒于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因此,阜阳汉简为汉初遗物.从1980年9月开始,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和阜阳地区博物馆联合组成了阜阳汉简整理组,对这批汉简进行整理,发现包括竹简,木简,木牍3类简文计有11种古籍。西汉墨迹留传于世的极少,该简册的出土,对于考察西汉的历史,语言,文字及2000多年来书法艺术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甘谷汉简

《甘谷汉简》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在甘肃省甘谷县出土,共有二十三枚,是后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宗正府卿刘柜关於宗室事务上书给皇帝的奏章,经批准后转发给各州郡的官方文书。其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而且提到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不见诸史籍,十分可贵,是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依据。

甘谷汉简》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风格。

江陵凤凰山木牍

银雀山汉简

《银雀山汉简》

《银雀山汉简》于一九七二年四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两座前汉墓中出土。一号墓出土竹简四九四二枚,其内容大致可分成现今还有传本的书籍和古佚书两大类。现有传本的书籍包括:《孙子兵法》及四篇佚文、《六韜》十四组、《尉繚子》五篇、《晏子》十六章;佚书类有:《孙臏兵法》十六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十篇、《论政论兵之类》五十篇、《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十二篇、《其他之类》十二篇。二号墓出土者仅有三十二简,是一分完整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

银雀山汉简的书法属隶书,略带篆意,有照显波磔,中宫收紧,笔力雄健,与东汉碑刻隶书十分近似。

马王堆帛书

湖南省博物馆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时所书,风格各异,有的秀美婉约,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大约属晚期作品,有的古拙老辣,字体篆意浓厚,行距较清晰,字或大或小,平正或欹斜,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由此可见汉隶从篆向隶演变轨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