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甘肃代表简牍的书风特征和艺术学习

 耕夫的图书馆 2023-07-13 发布于甘肃


陇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悠久璀璨的地域文化,其中大量出土的简牍,就是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出土汉代简牍8万多枚,而甘肃就拥有6万多枚,甘肃是名副其实的“简牍之乡”。这些简牍是现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文字,也可以视为早期的书法作品,对于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也是我们学习古代书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片
一、甘肃代表简牍的书风特征

(一)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分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居延旧简是指1930-1931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11000余枚汉简。因该批简牍出土地为汉代居延地区,故被称为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指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今为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卅井塞次东燧、及甘肃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等遗址发现的所有汉简,总数超过20000枚。居延汉简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两汉与王莽时期的法律、行政文书、边郡制度、屯戍活动、汉匈关系、术数历法、医方佚籍等内容,仅有一小部分是书信、历谱和私人信件。

图片

  居延汉简的字体以隶书、章草为主,掺杂少量的汉篆和装饰书体。用笔上有篆书圆转流动的笔意,有些偏旁部首保留着篆书的结体造型,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左右对称的秦篆,也有隶书的波磔笔画和偏于扁方的形体,还有草书的连笔速写特征,是书体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物证。赵思有在《居延汉简书法艺术散论》中将居延汉简书法归纳为篆、隶、章草、草隶四个类型,从形体结构和用笔上又细加分析,总结如下特点:篆书,形体狭长,中锋用笔,平稳圆转多盘曲,在秦篆“玉筋”笔法的基础上,又有大胆的拓展和张扬,秦灭亡后,汉在继承秦的同时发展秦的文字,篆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隶书,占居延汉简的绝大部分,横画起笔重按,形成蚕头,收笔重按后向右上挑出,形成雁尾;撇画的收笔重按后回锋,捺画的收笔重按后挑出,左右对称,形成展翅双翼。华丽的修饰手法丰富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和汉碑那种严谨规整的庙堂气相比,没有加工的痕迹,更显书写的自由率真;章草,笔法继承了篆隶与简帛书技法,成为古典笔法之大成,也成为后来的今草与楷行书体笔法的源头。字字独立而意气相连,某些草字最后一笔重收,而且以长直画为主,带有浓厚的隶意,点画随意而精到,字距、行距开合在劲利中透着空灵气息;草隶,是隶书的潦草写法,介乎隶书和章草之间,因其正在向章草演化,故显得生辣,朴拙,虽在书体上有时难以界定,但也有一种随意活泼的蓬勃生机。

(二)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包括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及相关碎简,18号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及后来征集到的《王杖诏书令》,旱滩坡墓葬中发现的《医药简》以及后来在汉晋墓葬中零星发现的一些简牍文书。内容主要为古代士大夫等的仪礼、丧俗,及汉代的经学典籍,颁授王杖、养老扶弱制度和古代医药科学史等。

图片

《仪礼简》在结体上由秦篆的修长转变为隶书的扁平之势,且中敛略呈斜势。巧妙地应用了字的重心向左偏移,使右方有广阔的天地,以利于由左向右出锋,施以展开之势,以显字的力度;左收右放,一张一弛,左顾右盼,形成结体上的无穷变化,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以避开左右均匀的板滞之形,甚至有些字因其受简牍书写材料的限制写出了简外,更加增加了灵活多动的变化。在用笔上中、侧锋的交替使用中,充分地运用了笔划的粗细和方圆变化,以加强字体的节奏变化,以笔划少的字的最后一粗笔,破繁多而较细的笔划,虽没有《曹全碑》那秀美之姿,但有汉简的率意之态,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在转折时保留有篆书遗意,多用圆转,且十分明显,也有后世楷书的暗转或顿笔动作。

图片

《王杖简》用笔在强调波磔的同时更比较注重上下笔画的连贯,收笔处常常出现勾挑,使原先的横向舒展变为纵向的回势。沈利在《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一文中指出,《王杖简》撇的收笔顺势挑出,捺以露锋承接这种笔势,显得一气呵成,撇画上粗下细,捺画上细下粗,左右两旁的笔画由于粗细的不同,导致了结体的左轻右重、左虚右实[]。为了保持结体平衡,字形结体不得不打破左右对称的书写格局,横画改变水平写法,变成左低右高的形式,用左边低来压缩左下因撇细而造成的空白,用右边高来扩大右下角的空间,使得捺画虽然粗但并不至于拥挤,由此产生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的楷书特征。

图片

《医药简》的书法乍看似不如《仪礼简》和《王杖简》等那样精熟,但它颇有西北地区民间艺术中的粗犷雄强之风,整篇简牍中的文字包含了隶书、草书,也有草隶和行隶,各种字体参杂,融合一气,展现了当时民间书法发展的一个自然过渡现象。整体用笔果断精炼,笔画间穿插有序,草书的笔法展现已相当的熟练,大部分草隶笔势已颇为圆融自如,再仔细观察此简,发现竖画弱化,强调横画,撇捺笔画的书写也几乎到了书写者随意发挥的地步。各种书体杂糅、笔画随意的书写貌似幼稚,而恰恰就在这稚拙纯朴之中表现出了武威古代的书法艺术风貌。这是武威的古代墨迹在艺术上最生动的感觉和表现,这种把磅礴的祁连气势孕育在天然姿态之中的表现,是我们学习简书所最应汲取的。 

(三)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是20世纪以来酒泉地区出土的简牍的统称,由于汉代敦煌郡出土汉简占绝大多数,故称敦煌汉简。简的内容主要与屯戍有关,如记录戍卒日常工作的“戍卒作簿”、记录士兵装备和兵器的“守御器簿”、出入关卡的登记簿“出入关致籍”等。

图片

 在敦煌出土的汉简中,我们也看到了篆书、古隶和八分等字体,具体显示了隶变的全过程。且隶书书体已经演化为成熟状态,波磔形态明确,规范,书写流利,笔画横与竖的转折处以“方折”为基调,笔法造型更加多样;顿笔方折是最常见的折笔方法,类似于行楷书的折笔方法,有的提笔后纵向方折,类似于楷书和魏碑的笔法。其单字体势笔势的横向延展,与行气的纵向排列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再加上笔法的起伏,波磔特征和行草笔意的回环与呼应,从而引起视觉与心理强烈而美妙的感受。

(四)甘谷汉简 

《甘谷汉简》1971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共23枚,甘谷汉简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这批汉简,天水师专学报《浅说甘谷汉简》介绍:“从墨迹看,出字同一个人,每个简六十多字。结字为成熟规范的隶书,结体扁平,撇捺均像左右扩展,风格独特,用笔上,缓急有变,藏锋起笔,形成蚕头燕尾。夸张独特的撇和捺,延伸左右之势,没了秦篆的竖长之形,舒展劲健。章法上,一简两行,一简有一简的气势,每简两行字左右穿插,相互照应,神采飞扬。”[]甘谷汉简的书法风格,与隶书成型的东汉晚期,章法表现规整统一,《甘谷汉简》不同于《居延汉简》的篆书笔意,也不同于《敦煌汉简》的率意,更不同于武威《医药简》的章草味,成熟规整的结体与《仪礼简》类似,是东汉隶书的典型范本,结体扁平匀称、用笔以圆笔为主、秀丽流畅、飘逸灵动。

图片

《甘谷汉简》每一枚简都是两行书写,每一行都有各自的气势,结体上偏向于扁平,横画和平捺都横势左右延伸,开张舒展,完全显现出成熟隶书的结体,和《曹全碑》很是相似。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起笔藏锋逆入,形成了蚕头燕尾,有了迟速缓急的变化,也有了轻重顿挫。收笔的地方更表现出成熟隶书独特的燕尾,庄重而灵巧。

图片
二、学习简牍书法艺术的体会

20世纪80年代至今,书法热一直持续飙升,新出土的简牍资料已经进入书家的视野,并且产生了来楚生、钱君匋、孙其峰、鲍贤伦、陈振濂等一大批以简牍书法风格名世的大家。近年来,简牍类风格书法作品频频在国展中入展、获奖,已经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风格类别。现笔者就如何学习简牍书法艺术,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简述如下。 

  首先,对简牍需要有一个较高的认识。简牍的出土不仅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空白,而且对研究中国书法书体演变至为重要。另一方面,它使人们认识了中国民间书法在书法史上的作用,也是推动书法艺术的强大动力。从现存较早的民间书法墨迹来看,我省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这些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那顽强的生命力散发无比的异彩光芒。就整个书法发展史来说,对我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繁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泯灭的。简牍墨迹是民间书法的典范,为开创新一代书风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简牍书法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基本书写技能。学习简牍书法既要具备篆、隶的基本功,也要对行草书有一定的书写技能。简牍中流派众多,篆、隶、真、行、草各体兼备。它既承接秦代篆书遗意,又为奠定汉代隶书的形成真、行、草书开了先河。在纷繁的简牍墨迹中,各种笔法也都已孕育齐备。所以学习者只有了解各种笔法,才能够将简牍贯通于整个书法。 

  再次,学习简牍书法艺术,也需要注意学习方法。学习简牍书法与学习其他碑帖一样,需要采取临帖、背贴、读帖、习作等几个步骤进行。对简牍特点的认识要着重体会其笔法、笔意和笔势,找出简牍特有规律,并在书写过程中相机运用。对临简牍,要求达到与原迹形似,形似是指从运笔、形体结构、造型等方面的相似度。初临简牍不要太快,重点留意点画之间模仿与关系,熟能生巧后才能得心应手。对临为了形似,而背临的目的是达到神似。通过背临进一步体会和琢磨内涵,认识和理解简牍的规律性。背临简牍难度很大,因为简牍笔法和结构变化大,时篆时隶,时行时草,且大多墨迹率意急就。虽有部分规整书体,但法度并非像碑帖般严谨。因此,在研习简牍时,读帖、背临、意临互相结合,品味其笔画与字形特征,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整体感,特别是其内在神韵。

简牍书法用笔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如方笔的轻移、重顿,竖笔殊长,波画的恣意飞动等。正是这些别致的笔画驱使,强化了简牍书法艺术的个性效果。对于简牍书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汲取其精粹,而不可过分夸大和刻板仿效其特点,要从首行首字起,然后顺行而下,在这运笔的流动中发现节奏的美、气韵的美,这些含有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的律动,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线和主要特征。  

      最后,学习简牍书法还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书写材料、笔墨古今存在较大差异。秦汉时期人们使用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或有少部分在帛上书写,书写工具据出土实物考证多为健毫或硬毫一类的毛笔,笔头短小,中腹较实。而现代人除了工艺品仍用竹木简牍书写外,大部分则在吸墨性较好的宣纸上书写。

二是笔法上的问题。秦汉时期低层官吏的笔法意识并不是太强烈,只是为了完成信息的传达,率意而为,信笔草草,远不如我们现代人这样讲究用笔。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学书理论扑面而来,用笔方法成了学书人最为看重的技能之一,试想在四尺、六尺大纸上仍用秦汉人简牍书上的用笔方法,可能就会学的南辕北辙,所以我们既要借鉴简牍书法的原始用笔风貌,还要考虑到现代书写料材、工具的变化。

三要对章法进行合理布局。简牍书法都是写在一条一条,或一篇木牍之上的文字,可以先写再编联,也可先编联后书写,章法几乎固定,但我们现在纸张篇幅较大,以前的章法很难适应今天的材料。要想大胆布局、奇特构思,或写出灵活多变的一幅书法作品,就需要我们做一番慎思。  

总之,甘肃简牍书法,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书法艺术审美观念,流淌著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得端庄严谨、或写得潇洒自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甘肃简牍书法之所以呈现给我们篆、隶、行、楷各种书体,在于当时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所致。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甘肃简牍书法才不断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

(原文发表于2023年《青少年书法》第6期,注释、关键词等有删减。)

作者简介:












王冰,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实习员。参与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1项,在《青少年书法》《书法报》《丝路视野》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书法作品数篇(幅)。


编辑:马海霞

审核:贾海鹏

终审:席晓喆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