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甘泉书屋i30tsw 2021-03-28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汉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善极其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期,国家空前统一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的稳定,文化的昌盛,这一切必将在社会的各个意识形态领域里反映出来。尤其是西汉的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一个时代。

     清末以来,中外许多考古工作者在一些被荒弃的遗址废墟上挖出了大量汉代屯戍时使用的兵器、工具和生活用物等历史文物,其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汉简,有军事屯戍的原始档案、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支帐据等。解放前出版的汉简图书有《流沙坠简》、《汉晋西睡木简汇编》、《居延汉简甲编》、《居延汉简释文三部》等。这些可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如同甲骨文发现以后引起书法界兴趣一样,成为书法家们研究的新课题。它不仅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充实了书法艺术实践的新内容。

  居延汉简图册页面之一

在当时出现了一批从书法的角度研究学习汉简的书法家,像沈增植、郑孝胥、李瑞清等,其作品都或多或少收到了汉简风格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70多来,全国各地一批批新出土的汉代竹木简大放异彩、从数量和内容方面都远远超出了过去,考古成果硕果累累。已编辑出版的图书的有: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武威汉简》,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局编辑《武威汉代医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91年甘肃省文物研究所编写的《敦煌汉简》由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骈宇骞编写的《银雀山汉简文字编》由文物出版社出版,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版《武威汉简》,200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胡之《甘肃武威汉简》。

  敦煌汉简木片之一

居延汉简中的字体篆、隶、真、草皆备,风格多样,各具其美。它是出土汉简中数量最大,容量最为丰富的一批,且大部分又都是西汉时期的,提供由小篆到秦隶、汉隶和分书的转化踪迹,因而更为贵重。《武威汉代医简》基本上是属于章草,其他简中也可屡见。除章草之外,有些简已属今草的用笔。《武威汉简》是西汉晚期的简书,方笔折锋,秀美精丽。《甘谷汉简》字体宽肩,笔画秀丽整齐,墨迹清晰,是东汉时期的典型之分书。此简尤其突出的是波磔特长,这种波势的放纵与东汉时的《孔宙碑》相类似。《敦煌汉简》与《居延汉简》一样篆隶楷行草诸体发展俱全,书法风格各具特色,整体汉字形体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甘谷汉简,内容为汉桓帝颁布天下的“诏书律令”,章法规整,是东汉隶书的典型范本,与《曹全碑》、《张迁碑》相近。山东银雀山汉简,书体为早期的隶书,特别是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

  武威汉简汉代王杖诏令

至今出土的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四万多片。这些汉简是一些无名书家的手迹,他们来自于民间和社会的底层,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同样与历代文人学者创立的书法书体一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广阔的生命力。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会更显示其艺术的可贵。

过去研究书法和临摹碑帖者,大都热习汉代遗留下来的名碑刻石,如《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西狭颂》等等,不一一而举。但这都是东汉以来的书体,多属于分书流派,至于西汉时期字体的变革发展和民间使用流传的字体则是极为罕见的。过去有过不少西汉时代的文字资料,都是刻在铜器或砖瓦石刻上的文字资料。直到汉筒的出土,才真正见到了西汉人们当时使用的书体墨迹,这不能不说是考古工作者的一大贡献。

  甘谷汉简木片之一

    汉简遗书墨迹数量庞大,篆隶分草真行各体具备,笔法灵动雄健、质朴自然,结构宽绰开张、谨严自由,章法整饬而错落、疏放而连贯,体现了中国艺术思想中“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汉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2)线条自由,灵活自由。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3)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随之产生节奏、韵味,可以让书家表现出丰富的创作力。

汉简处在中国文字史的重要变化期。在象形意味慢慢弱化的同时,结构也日趋简化,但是书法的点画形态却丰富了起来。在这繁简的变革中,正是书法艺术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运动和空间构造来表现汉字结构,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机会。提按逆折绞转之法,可以实现用笔空间范畴的全部可能性。这种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条艺术境界,使汉代产生了令人耳聋目炫的皇皇巨著,值得后人去弘扬与传承,并将它融入当代艺术潮流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研究和书写汉简的优秀书法家,如甘肃赵正、傅有宏、黄文强,陕西陈建贡、李艳秋,北京孙敦秀,上海吴颐人,湖北田生云、山东孙玉才、江西毛国典、湖南何俭、天津贾玉山、河北赵恒、台湾李萧锟等人。

     赵正(1937—2006),甘肃人,历任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等职。是甘肃书写汉简书法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法揉进了汉简(简牍)的笔意和隶书、魏碑的法度。形成了独特的碑石性和装饰性的简书风格。代表作有《简书千字文》等。出版书法作品集《砚耕集》等。

陈建贡,1956年生,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弘文馆馆长,199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他编著的《简牍帛书字典》,之后他书法作品集《简庵集汉简千文字》、《简庵集汉简唐诗》、《简庵集汉简宋词》等在国内问世,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相继再版发行。他为陕西培养了大批汉简书法人才。2001年他的《中国砖瓦陶文大字典》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蜚声海内外,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书坛最有希望和实力者之一”。

  (孙敦秀新简牍书体示例之一)

孙敦秀,生于1953年,北京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数十年研习汉简、汉隶书体,将汉简、汉隶书体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多年来编著出版了数本畅销书法理论文集:《书法小辞典》《文房四宝手册》《书法幅式指南》《中国硬笔书法简史》《汉简书法入门指南》等。2020年春,孙敦秀新简牍书体通过国家版权局审核,并颁发登记证书,目前又在为孙敦秀新简牍书体入选国家字库做准备工作。孙敦秀至今收徒八批,已近百人,很多学生不仅在简牍书法研究上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多次举办师生联展,而且也在孙敦秀先生的指导下,出版了一批简牍理论书籍。

  

  孙敦秀汉简书法作品之一

吴颐人,1942年生,上海书画家、篆刻家,原上海闵行书画院院长。师从钱君陶、钱瘦铁、罗福颐等大师,为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协理事。出版《吴颐人汉简书法》(中文版、日文版,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吴颐人印存》等著作20余部,并多次举办个人书印展。

田生云,1945年生于湖北省十堰市, 系湖北省书协理事,擅长汉简书法及隶、行、草书和工、写、意花鸟画。1997年他开始从事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汉帛书》的研究,创作了汉简书法长卷《论语》,获得业内外好评。他的汉简书法作品《半部论语治天下》被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收藏。

傅有宏,甘肃省书法家,汉简代表作品有:《和谐之春》、《阳关新歌》、《敦煌赋》等。2015年在敦煌月泉小镇(千年敦煌)创办敦煌简牍陈列馆和简牍客栈,已建成敦煌简牍参观、临摹复制、汉简、写经书法展示、书画名家写生等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贾玉山,1954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书法艺术,15岁起初学“二王”、临“汉碑”,继习张旭、怀素、孙过庭,后为刘炳森先生入室弟子。篆书宗《散氏盘》《毛公鼎》,隶书取法《礼器》《张迁》《石门颂》,草书注重气势与神韵,风格追求清健与秀畅,使转严守法度,章法率真自然。近年来潜心研习汉简草书,作品渐成个人风貌。现为天津书协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