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0级3班简牍临摹结课展

 朝歌淇水悠悠 2021-08-03

01

前言

秦汉简牍中的点画突破了篆书形态较为单一的写法,变得丰富多姿。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秦汉简牍点画的质量、节奏、形态、方向决定着每个笔画的质感、力度和韵律。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可以多达七行书写,既要顾及文字的上下关系,又要考虑行与行之间的左右协调。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仪礼简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代“书籍”,其内容为儒家礼仪的经典。书写的灵动放逸正可与汉碑的雄浑苍茫相互结合与补充。面对二千多年前的墨迹范本,能感受到古人高超的书写水平与历史的悠久厚重。

这段时间受李逸峰老师的悉心教导,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引导我们一步一步了解简牍。临摹课程虽短,大家的进步却有目共睹,简牍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往后更要多读书,多实践! 

                                                 辛丑夏月任培之记

02

教师简介

李逸峰

李逸峰,1972年生,湖南隆回人。文学学士、佛学硕士、书法博士、中国社科院宗教学博士后。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

图片

03

结课研讨

图片
图片

04

学生作品

曹骞帆

说到今年学习的简牍书,我总是会想起我们长沙的汉简博物馆,那是我童年周末时长浪迹之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书,可谓一绝,他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汉朝人的精神面貌。

因此我在本次课程中自然而然挑选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由于李逸峰老师引导性的教学,在临习时我的视野首次扩散到了临习时书家的状态和书写工具。首先书写者的状态,汉简上所书的文字与汉碑上呈现的完全是两种味道,汉简中丰富的跳笔调锋甚至是侧锋,无不表现出一派活力四射的生气,相对书写场合庄严凝重的汉碑,汉简接近生活的书写状态更是我们当下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特质。其次关于书写工具,汉简帛书的承载基底相对之后纸张有根本性的差别,竹简是植物纤维分明的硬质基底,帛是经纬编制出现的薄织物,二者呈现出吸墨能力较差,表面更粗糙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将小字简书放大时书写节奏和速度的把控。

此番简牍学习扩大了我对书法学习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我在艺术创作上的尝试,希望以后我能用富有创意的心态去书写更优秀的作品。

图片

陈晨曦

《武威汉简》(仪礼简)书写于东汉早期,隶书法度完备而且规范,技巧纯熟。运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注意提按,主笔收放自如,并伴有顿挫的波势。笔画处理精到,线条跌宕而流畅。笔势沉静中有飞逸,偶有“草尾”出现。结体以方扁为主,右侧波挑舒展,开合自如。间架结构密而不促,疏而不散, 横向取势的体态十分突出。《武威汉简》(仪礼简)中“蚕头燕尾”的笔法已经基本形成,时杂楷、草字体,字与字之间虽无牵丝连绵,却笔笔映照,张力十足。其用笔中锋侧锋并用,藏锋露锋兼施,提按顿挫明显,形体结实,做到了初射、严整而不刻板,熟练而不浮滑。通篇看来,有刚健豪迈的气象。字的结体不取左右对称的格局,巧妙地把重心移向左侧,然后将波挑之笔向右开锋取势,形成左右顾盼之态,欹侧之中见平衡意趣。章法上,压扁字形,加大字距,形成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和幽远深邃 的空灵效果。

为时六周的简牍临摹转瞬即逝,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以后还要继续进行刻苦钻研的学习,同时把自己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到一个新的境界。最后,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一期的汉简临摹课程,笔者收益颇丰,感激不尽!

图片

栾梦圆

在这短暂的简牍书临习之中,我对简牍由刚开始的平淡到后来的充满兴趣,由不耐烦到充满好奇心,更让我开始有所体会简牍艺术在书法长河中可以拥有一席之地的必要性。在李老师简牍课程的学习下,让我避开了许多简牍书写的误区以及应该保持怎么书写状态去临习放大版的简牍,更多从李老师这里获取的知识丰富着我的头脑,让我可以对简牍书法展开自己的临习道路。

在书写过程中关于趣味性与线质双方的调和,或许是我临习过来感受最深的,学书的道路漫长,相信体会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感悟都是一个心得体会,都应该认真思考并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次学习只是皮毛,认识自己的不足,慢慢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图片

胡曼玥

 简牍书不仅比甲骨文、金文早,为甲骨文、金文的出现立下了基础,而且为使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立下典范。简牍书是以最质朴的形式为书法艺术立下了基架,也为书法的审美讲求立下了千古不易的原则。简牍书体现在作为艺术的书法“写”、“字”两大基本要素,因为所谓书法艺术,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必以“写”来求,必以汉字为据。有此二点,即使全然不知何以谓艺术,也会产生有审美意味的艺术。此次简牍临摹学习受益匪浅。

图片
图片

李心雨

跟随李老师学习简牍的这五周,与之前的专业课学习模式略有不同,除了专业技法的学习,还有思维方式的训练,使我对简牍的临习有了更多的思考。此次临习我选择的是《仪礼简》,其舒展不拘,似为不经意的书写,又时时体现着一种“法度”。简牍一些笔画和态势区分于汉碑,却比汉碑书写更为放松,如何临出老师所说的“简的面子,碑的里子”是我在临习中一直要思考的。

图片

李昭怿

汉简是隶书向楷书等其他书体过渡阶段的书体,形态体势、意趣风格非常丰富多样,古拙自然与秀美遒逸兼具, 《仪礼》简保存最完整,初临只觉没有摆脱张迁碑的结体和风格,后通过老师的临摹示范以及老师对同学的指导,也渐渐得法。李老师也说要用汉隶的里子,汉简的面子来临习简牍帛书。这一段时间的练习不仅让我认识了汉简,也对隶书的用笔有了提高。

图片

刘坤瑾

汉简区别于汉碑,他的线条自然流动,颇具萧散之气,通过李老师的授课,我理解了何为简的形态,碑的用笔。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老师的临习技巧的示范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我对简牍有了基础且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关于秦简、汉简等不同时期的简牍的相关知识,包括许多遗址、许多名称的由来。学简的目的是我们要用墨迹去印证刻的书写,将放松的心态运用到以后书法学习中,汲取高古气息,效果会是不同凡响的。在课程学习之后我对简牍有了全新的认知与体会,也会将简牍融入今后的书法创作学习中。

图片

任培之

简牍的出土量较大,我重点学习出自家乡的仪礼简,此简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代“书籍”,之内容为儒家礼仪的经典。不同于其他简,其结字更讲究,笔法精到,字形结构大都扁平紧凑,布白均匀,由于右部的波磔写得较为粗重。为保持结体的平衡,往往打破了左右对称而将重心往左上方移动,写成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后来楷书的结体特征,不愧被称为天下第一简。今后还需临创结合,多下苦功夫,吸收简牍书法之精髓。

图片

石婉新

行楷书,汉字的一种书体,是行书与楷书的结合,一般的理解是字中楷多行少,是借鉴行书笔法的楷书,其最大特点是在楷书结构的基础上融入行书的连带笔法。变端庄严肃为活泼跳动,但基本不作过多的简省,大致保持楷书风貌。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临帖一定要写的和原帖字体一样大小,力求做到酷似逼肖,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眼力,更锻炼了自己的手上功夫,使得自己可以用笔端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这样才能达到用书法抒发自己情怀的目的。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对字的学习,更是对人生,对文化的一次洗练和传承,也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抒发。虽经过了几周的学习,但是我行书书写水平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我会继续努力,在追求艺术的路上坚持不懈的为梦想奋斗下去。

图片

陶家珍

初次接触简牍,虽然时间短暂,可也获益良多。我主要临习和接触的是《仪礼简》,最初觉得他和曹全有些相似,后来经过老师的示范以及讲解,领悟到了简牍的磅礴和大气以及那种朴拙,因为它本身是古人用来记录生活的琐事,放大来写属实有些难度,但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有趣,打开了另一个头脑的模式,学会了更多方面的去思考问题,以及组织语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会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做到发言时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图片

王启月

虽然课堂上的简牍临摹课程暂时结束了,但李老师将我们带领到简牍书法这个奇妙的世界里。书法中每一个书体领域都太神秘伟大了,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渺小,我们仍需自己多加努力,通过李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继续临习简牍书法,继续体会简牍书法带给我们的益处,通过灵活多变的章法,风神洋溢的字形来补充自己的书法知识与技法,也要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书体的学习中去。汲汲不断地学习吸收古人的精华,得之毫厘,便收获甚丰。

图片

魏瑶

初学简牍,先是惊讶于其打破常规的自由烂漫的章法,而后又被它的稚拙之气所吸引,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和结构,却饱含了许多变化,令我不禁联想到“大智若愚”。

此次课程也是我第一次临摹简牍。一开始我总是匀速行笔而不自知,写出来的字总是沉闷的呆板的感觉,难以写出简牍灵动的形态。“简之面目,碑之线质”,初见这八个字时内心较为迷惑,后来在老师的示范和讲解下才有所理解。写简牍要注意行笔速度的缓急,有节奏感,才能更好的把握简牍的形态。

图片

文靖博

简牍,作为书法史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字体是我们在学习古代书法不可避免的阶段。在本次简牍临摹课程中,我主要临习的是《仪礼简》,与之前学习的汉碑相比更具动势,率性自然,有很强的书写感。在刚开始临习时,往往只临摹其形而不得其神,线条显得轻滑无力。后来,李老师通过示范和理论的讲解告诉我们临习简牍要做到“简之面貌,碑之线质”,在凝重的线条里体现飘逸之感,在书写时更要有一种轻松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运用到创作中去。李老师所讲的对于中锋用笔的多元理解也让我受益良多,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仍有不足之处,还要多多学习。

图片

翁馨露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我们这学期的简牍临摹课程,以汉简临摹为主。此前我有见过别人写汉简,但我并未动手写过。刚开始写简牍时,我写出来的线条非常轻浮,难以入纸,在老师的教导之下,我的线条质量及结构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但我临摹的简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虽然简牍临摹课程已经结束,但是我还是会认真临习简牍,努力提高我简牍临摹的水平。

图片
图片

闫溯

简牍是中国书法这伟大篇章中极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也是承袭了简牍的书写传统。相对于帛书、碑刻、摩崖和纸张,简牍更早的作为书法文化的载体。简牍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清楚直观的认识到先秦时期的书法墨迹的风貌。

 在《简牍临摹》这门课程中,我们在李逸峰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牍学习。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进行了各种简牍的学习,了解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简牍的特点,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我相信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我和同学们能够在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图片

张睿雅

《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为灿烂的书法文化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在上课过程中,李逸峰院长要求我们注意“中锋多元”的原则,丰富笔画形态,另外还要理解简牍书法中的“碑的线质,简的外形”,可以使我们的字更有韵味、古致。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道:“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即倡导临摹不要拘形似而贵在神似,讲究“气韵生动”,从而表达出汉简牍中蕴含的大气磅礴的气象,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正的书法源头、脉络,必须从简牍中去寻找。它博涉兼容,率性天真,值得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学习。

图片

张艳昭

最早的简牍书法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而我临摹的是西汉《仪礼》简,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已经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碑之线质,简之面貌”是简牍书写的要义,我觉得是要只有在追求汉碑线质才能达到简牍书法的真正面貌,因此要从汉碑出发才能真正将简牍书法写进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图片
图片

赵柳

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除了把文字记录在甲骨、金石上之外,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的便是竹和木,而经过加工后写了字的竹和木就称为“简牍”。在几周的学习中,我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碑之线质,简之面貌”的理解。其次是对于其灵动感的把握。

在刚开始学习中,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线质,而忽略了灵动感。以至于写的很死板,在李老师的示范下,慢慢的有了些新的体会。如何可以在保证线质的情况下而不缺少灵动感,是我仍在探索的问题。

图片

聂兰璎

对于初学简牍的我来说,我只认识到它可能与隶书相似,但对于临写这一方面是没有任何一点头绪的,所以在刚开始临习的时候不知道写的哪种感觉才是对的。我选择了李老师一开始让我们临写的武威仪礼简进行临摹,不仅要追求中锋,还要追求沧桑感,线条的沧桑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没有处理好就仿佛重新在上面添了一笔,看上去非常的不自然,出来的效果就很不好。我对简牍现在就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不算很了解,在以后的临习中还要向各位同学和老师多多请教。

图片

魏莉

第一次接触简牍,最开始是觉得简牍只需要快写就能写出感觉,但深入学习之后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它需要快慢相结合,才能写出想要的线条。

这次简牍临摹课,我主要练习的是的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汉简的《仪礼简》,由于书写身份的不同,汉碑与汉简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风格差异,汉碑庄严、浑厚,汉简自由、活泼,率意,让人为之着迷。如果单纯只看图片,会认为简牍是非常好写的,实则里面的线条要想写出该有的感觉是非常难的,一不小心就将线条写的很滑,很简单。

从刚开始书写的时候线条非常滑到之后感受到毛笔扎进纸里的书写感觉,这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是我受益匪浅,课程虽然已经结束,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会不断的探索与学习简牍。

图片
图片

END

院团委青年传媒中心

指导老师| 李逸峰

图片| 曹骞帆 魏瑶

 文案| 2020级3班

排版| 魏瑶 

校对| 2020级3班

审稿 |张珂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