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流派 | 孙双金:我和情智语文

 zhangmysun 2016-11-23

从教十几年后,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师才令人羡慕。我深信,稳定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一位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会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课堂,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当时我就想,我有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


许多教师听完我的课后认为,课堂情真意切,情味很浓,有人曾一度把我的教学风格概括为“情感教学”。我也非常认同这个提法。我认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坚持这样去做,努力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除了情感性外,许多教师认为,我的课堂教学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迅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正如一位老教师听完我的课后评价说:“孙老师在课堂上,时时能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难能可贵的是,一拨就动,而且发出了动听的声音。他从不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注意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把这一个个微小的思维闪光点发展为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情感人,以智育人”,不正是我教学风格最鲜明的特色吗?这样,一个以“情”为纽带,以“智”为核心的“情智语文”教学构想,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



何为情智语文?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就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积累,把语文课上成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呀!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回归,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辩,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情味很浓,让教师和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提出在语文课上要将“煽情进行到底”!有些观摩课组织者甚至提出要带手巾纸走进课堂擦拭眼泪。显然,这些理解和鼓动有失偏颇,有些偏激。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提出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的情感更丰富、更真挚,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情智的课堂会在学生身上有如下的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奋起来时,他们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时,当情感闸门不断开启时,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充分地说出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提,让他们议,答案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体现在下列方面。


1.入境——启动情智


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启动情智,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包括:(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3)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体验,投入课文的学习中。


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包括: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他们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②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包括:①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③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与技巧。④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6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