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某朋友发了个朋友圈,晒女儿参加幼儿园万圣节活动时的相片,小朋友们穿着各种奇装异服,打扮成各种天使妖魔鬼,不亦乐乎。近些年,许多年轻朋友开始热衷于参加万圣节活动,仿佛一场派对,一次狂欢。现 在,小孩们也在成人的影响下逐渐参与进来,自小熏陶。继情人节、圣诞节之后,又一个西方节日的文化被国人所接受并享乐其中 感叹如今文化多元化之余,反观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已被慢慢被淡化得似乎只剩下放假而已。我们总在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骄傲、自豪。但其实,我们的自豪正逐渐变得空洞,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中、思想中,都越来越少见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我们常说我们有琴棋书画,但却甚少抚琴对弈、泼墨挥毫。我们说我们有儒释道,但基本未曾研经参禅、细心体悟。 国人之所以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并不仅仅因为经济、体制的优劣,更在于整个社会的教育、主流文化、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国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慢慢不再自信。我们不是真想过万圣节,而是想要在生存之外找到让其不觉孤单的一丝心灵寄托和一群共度的人。文化某种意义上就像信仰,以文化为源头让全民热爱,形成能聚集群体的形式,吸引众人参与,才能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成为我们心中真正有历史、有沉淀、有内容、有情绪的节日文化,而不只是一个符号一次假日。 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四方面。一是寓意;二是饮食;三是服饰;四是仪式。由此结合便构成了节日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如信仰一般地流传、热爱、参与。这一点,我们的邻居日本就比我们做得好太多。他们的樱花文化从未消失,平日里电视里见到的日本人并非只是西装革履,和服是他们最重要的盛装礼服。在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以及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 正因日本人对樱花、和服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凡是到日本旅游的游客都喜欢穿上和服感受、体验一番,觉得和服极美。难道真只因为和服本身很美? 不尽然,根源在于这个民族对一种文化的热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给它注入的内涵与热忱,才让它美得源远流长,美得经久不衰,进而吸引了其他民族与国家。若要究根结底,和服起源于公元3世纪,很大程度是沿承中国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而创造。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极具特色,而讽刺的是,在现今中国,如果穿上汉服唐装走到街上,只会被人当成异类。我们的传统,被我们自己丢了。现在基本只能在古装剧中欣赏那让人悠然神往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或在古装游戏中遥想那美人颜如玉,公子世无双。
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优美而浪漫的情境,便是描绘古时元宵佳节,情人相会的画面。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很多地区还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中秋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古时候的中秋节人们喜欢吃月饼,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熬夜,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田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饮桂花酒,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当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民就渐渐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信仰,没有文化寄托的人格在浊浊尘世中难堪重负,长此以往整个民族则没有其特征了。身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都该努力为传统文化保留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