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及中医治疗/药方/案例

 太平时光 2016-11-23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败血症如未迅速控制,可由原发感染部位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展,引起转移性脓肿。脓肿可发生在大脑的表面,导致脑膜炎、在心脏周围的包膜上,引起心包炎、发生在心脏的内膜上,引起心内膜炎、如果在骨髓中,则导致骨髓炎、在大的关节中,引起关节疼痛或关节炎。最终因脓液的积聚在体内任何地方可形成脓肿,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等,小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致病菌可以是表皮葡萄球菌。
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
以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皮肤、黏膜发生破损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各种慢性病如营养不良、血液病(特别伴白细胞缺乏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作用减弱等,容易诱发细菌感染;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以及放射治疗等可削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细胞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而有利于细菌蔓延、扩散;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机会;各种检查或治疗措施加内镜检查、插管检查、大隐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术、脏器移植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血循环,或发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败血症。
致病菌的变迁及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年龄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致败血症的细菌也不同。

临床表现

败血症本身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在败血症时见到的表现也可见于其他急性感染,如反复出现的畏寒甚至寒战,高热可呈弛张型或间歇型,以瘀点为主的皮疹,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痛,轻度的肝脾大,重者可有神志改变,心肌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各种不同致病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又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
1.金葡菌败血症
原发病灶常系皮肤疖痈或伤口感染,少数系机体抵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来自呼吸道,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及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具有重要意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有时红肿,但化脓少见,迁徙性损害可出现在约2/3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多发性肺部浸润,脓肿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脓性脑膜炎,肾脓肿,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脓肿等。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
2.表葡菌败血症
多见于医院内感染,当患者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此菌易形成耐药株(有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呼吸道及肠道中此菌数目明显增多,可导致全身感染,也常见于介入性治疗后,如人工关节,人工瓣膜,起搏器及各种导管留置等情况下。
3.肠球菌败血症
肠球菌属机会性感染菌,平时主要寄生在肠道和泌尿系统,其发病率近30年来有升高,临床上表现为尿路感染和心内膜炎者最多见,此外还可见到脑膜炎,骨髓炎,肺炎,肠炎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4.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由于不同的病原菌经不同途径入血,可引起复杂而多样化的表现,有时这些表现又被原发疾病的症状体征所掩盖,病前健康状况较差,多数伴有影响机体防御功能的原发病。属医院内感染者较多,寒战,高热,大汗,且双峰热型比较多见,偶有呈三峰热型者,这一现象在其他病菌所致的败血症少见,值得重视。大肠杆菌,产碱杆菌等所致的败血症还可出现类似伤寒的热型,同时伴相对脉缓,少数患者可有体温不升,皮疹,关节痛和迁徙性病灶较革兰阳性球败血症出现少,但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绿脓杆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则较凶险,40%左右的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患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有低蛋白血症者更易发生。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黄疸,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呼吸窘迫症与DIC等。
5.厌氧菌败血症
其致病菌80%~90%是脆弱类杆菌,此外尚有厌氧链球菌,消化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入侵途径以胃肠道和女性生殖道为主,褥疮,溃疡次之,临床表现与需氧菌败血症相似,其特征性的表现有:
(1)黄疸发生率高达10%~40%,可能与类杆菌的内毒素直接作用于肝脏及产气荚膜杆菌的a毒素致溶血作用有关;
(2)局部病灶分泌物具特殊腐败臭味;
(3)易引起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及胸腔,肺,心内膜,腹腔,肝,脑及骨关节等处的迁徙性病灶,此在脆弱类杆菌和厌氧链球菌败血症较多见;
(4)在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可出现较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及肾衰竭,局部迁徙性病灶中有气体形成,厌氧菌常与需氧菌一起共同致成复数菌败血症,预后凶险。
6.真菌败血症
一般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病程后期,往往是患肝病,肾病,糖尿病,血液病或恶性肿瘤的慢性患者或是严重烧伤,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的患者,多有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或)抗肿瘤药物的历史,因此患者几乎全部都是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者,且发病率近年来有升高趋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败血症大致相同,且多数伴有细菌感染,故其毒血症症状往往被同时存在的细菌感染或原发病征所掩盖,不易早期明确诊断。
因此当上述患者罹患的感染,在应用足量的适宜的抗生素后仍不见好转时,须考虑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要做血,尿,咽拭子及痰的真菌培养,痰还可做直接涂片检查有无真菌菌丝和孢子,如果在多种或多次送检的标本中获得同一真菌结果时,则致病原即可明确。病损可累及心,肺,肝,脾,脑等脏器及组织,形成多发性小脓肿,也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7.败血性休克
败血性休克是由某种特定细菌产生的毒素、细胞因子等引起败血症致使患者血压下降到威胁生命的低水平。败血性休克常见于新生儿、50岁以上的人,以及有免疫功能受损的人。败血症如发生在白细胞计数低的患者更加危险,如癌症患者,进行抗癌化疗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或肝硬化。
败血性休克时血管扩张后血压下降,尽管此时心率加快,心排除量增加。血管亦可多为通透性增加,使血流中液体成分漏入组织引起水肿。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流,特别是肾脏和大脑减少。最后,血管收缩以试图升高血压,但因心脏泵出的血量减少,以致血压仍然很低。
败血性休克的最初指征,甚至在血压下降前24小时以上,即有精神状态改变和紊乱,这是由脑部的血流减少引起。心脏排出的血量增加,但因血管扩张血压反而降低。病人往往有呼吸加快,以致呼出过多二氧化碳,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早期的症状有寒战,体温迅速升高,皮肤发热潮红,尽管血输出量增加但尿量却减少。在后阶段,体温常降至正常以下。休克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各种器官衰竭,包括肾脏(表现尿量很少)、肺(表现呼吸困难和血氧含量减低)和心脏(表现体液贮留和水肿),在血管内可形成凝血过程。
化验血发现白细胞增高或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代谢消耗性产物在血中的水平(如尿素氮)在肾衰竭时持续升高。心电图显示心律不齐,表明心肌的血供不足。血培养可鉴定感染的细菌。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达(1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现明显的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少数革兰阴性败血症及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减低。
2.中性粒细胞四唑氮蓝(NBT)试验
此试验仅在细菌感染时呈阳性,可高达20%以上(正常在8%以下),有助于病毒性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与细菌感染的鉴别。

3.病原学

血及骨髓培养阳性,如与局部病灶分泌物(脓液、尿液、胸水、脑脊液等)培养所得细菌一致,则更可确诊。

诊断

由于败血症绝大多数继发于各种感染,又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故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为提高败血症的早期确诊率应及时进行相应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近期有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感染或烧伤、器械操作史以及各种局灶性感染虽经抗菌治疗而未能获有效控制者,均应高度怀疑有败血症可能。血培养是败血症最可靠的诊断依据。血培养阴性而骨髓培养阳性,则其意义与血培养阳性相同。其他如痰、尿、胸水、腹水、脓性分泌物等的培养对明确诊断均有参考意义。检测血液、尿液、胸腹水等标本中有无内毒素,以证实是否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在病程中出现眼结膜、口腔黏膜等瘀点、皮疹、肝脾大、迁徙性损害或脓肿,败血症之诊断也可基本成立。

鉴别诊断

与粟粒性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深部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布鲁菌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恶性疟疾、风湿病等鉴别。

并发症

金葡菌可并发感染性休克、肾、肝脓肿、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并发心力衰竭;黄疸,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呼吸窘迫症与DIC等。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可出现较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及肾衰竭,也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治疗

1.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
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故在应用特效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甚至小量多次给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以补充机体消耗、供给能量、加强营养、支持器官功能,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毒血症表现时,可予升压药、强心药及(或)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者可予退热剂与镇静止痛剂。需加强护理,注意防止继发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
2.抗菌治疗
疑诊败血症时,针对性的抗菌药物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最好抗菌药物应用之前留取血培养。
(1)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①针对性用药 及时应用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是治疗败血症的关键,结合临床表现及前期治疗反应予以调整。②联合用药 对病情危重者宜选取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三联或四联应用的必要性不大)。③足量足疗程用药 致病菌应是杀灭,而不是一时抑制,故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足量,开始时剂量应偏大,分次静脉点滴投予,疗效宜长,一般3周以上,或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用药数天。有迁徙性病灶者,除局部治疗外,全身用药也应酌情延长。
(2)抗菌药物的选择 ①葡萄球菌败血症 因金葡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已达90%左右,故青霉素G对其疗效很差。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内酰胺酶的作用,对其敏感的菌株可达90%,故现常选用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或头孢克洛等,也可选择氟喹诺酮类进行治疗,还可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一般首选万古霉素,另外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替加环素。②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此类菌有强抗菌活性,敏感率一般大于90%,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及肺炎杆菌也有抗菌活性。故对此类败血症可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中选用一种,可与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绿脓杆菌败血症时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或碳青酶烯类较好。或将上药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伍用,疗效也好。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G-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受外界影响小,与其他类抗菌药物未见交叉耐药性,副作用轻,临床上也常被选用。③厌氧菌败血症 常呈复数菌混合感染,选药时应兼顾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④真菌败血症 当真菌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时,选药需兼顾。
3.其他治疗
(1)药物 如抗内毒素单抗,白介素-1(IL-1)受体拮抗剂、脱苷脱氨酶抑制剂等。
(2)局部治疗 对原发性或迁徙性的化脓性病灶,待成熟后均应及时切开引流。化脓性心包炎、关节炎、脓胸及肝脓肿在引流后局部还可注入抗菌药。对有梗阻的胆道、泌尿道感染,应考虑手术解除阻塞。
(3)基础疾病治疗

预防

1.控制传染;
2.切断传播途径;
3.避免病原菌侵袭易感人群。

一、中医治疗败血症

中医病因

主要为正气内虚和外邪入侵所致。正虚是外邪入侵的重要条件。正虚可由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素体不足,或因病致虚,或治疗失当,峻泻伤正,或过汗耗气伤阴,或严重烧伤,皮垮肉灼,或疮毒脓血、气血津液损伤,或疮疖挤伤、局部气血功能障碍,或摔伤后造成气血瘀滞、荣气不行、痈疖失治等,正不胜邪,导致邪毒内陷。

中医病机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温毒侵袭,内因正气亏虚不能御外,正不胜邪,邪热嚣张,热毒充斥表里,客于营血,入窜经络,入陷脏腑,表里三焦俱病。初期犯卫,发热恶寒。热毒化火,传变迅速而致里热炽盛。邪入营血,则见壮热、神昏、闭脱、出血等证,热毒流注则见多发脓肿。此与病菌入血繁殖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及迁徙病灶一致。本症复杂多变的险证、危证丛生的临床表现,即中医学所谓的“毒入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肺则喘嗽,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入于六腑亦皆各变端,七恶叠见。”

病理败血症的病理变化随致病菌的种类、病程长短、有无原发病灶和迁徒性病灶等而异。细菌毒素播散至全身引起各脏器的细胞变性,心、肝、肾等可呈混浊肿胀、灶性坏死和脂肪变性。毛细血管损伤则皮肤、粘膜、胸膜、心包等处可有出血点。病原菌经血循环集中某些组织脏器形成迁徙性病灶,如肺炎、心内膜炎、心包炎、骨髓炎、肝脓肿、脑膜炎、脑脓肿和软组织脓肿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肝脾常肿大、骸髓高度增生。伴胆道感染或严重肝损害可出现黄疸。骨髓粒系统增生活跃。发生于血液病基础上的败血症,由于免疫功能受抑,炎性反应减弱,病变以充血。坏死为主,渗出反应及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中医诊断

(1)热毒炽盛:证见壮热烦渴多汗,或神昏抽搐,或斑疹出血,舌红苔黄,脉洪数。证候分析:邪热入里,热盛伤津,则壮热烦渴多汗;热入营血,心神被扰,故神昏抽搐;营热蒸腾,波及血络则斑疹出血;舌红苔黄,脉洪数则为热邪亢盛之象。

(2)湿热蕴结: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或有黄疸,神疲体倦,恶心呕吐,胸闷腹胀,腹痛泄泻,纳少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候分析:湿热蕴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则可见寒战高热,寒热往来,胸闷腹胀,腹痛泄泻,神疲身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则是湿热内盛,热重于湿之象。

(3)阴竭阳脱:证见大汗淋漓,口干微渴,四肢厥冷,气短懒言,眩晕少神,脉微欲绝。证候分析:热的真阴,血脉不充则脉微欲绝;热病经久耗伤元气,或由阴伤及阳,或汗多亡阳,而致阴竭阳亡,则四肢厥冷。

(4)正虚邪恋:证见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或形寒肢冷,舌淡脉虚。证候分析:热邪耗伤气阴,则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气血虚弱,不能充达四肢,则形寒肢冷,舌淡脉虚。

(5)热毒伤阴:证见发热不退,口干唇燥,胃纳不振,大便燥结,小便短赤,或神志昏糊,渴喜冷饮,舌绛苔光剥或焦干,脉细数或虚数。

中医治疗一般实证治宜清热败毒为主,虚证则扶正祛邪。

(1)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败毒、清营凉血。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水牛角、栀子清热凉血;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玄参、生地以护营阴;黄连、黄芩、连翘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石膏知母甘草清气分实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大便秘结,阳明腑实者用泻热汤或增液承气汤加减。

(2)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常用茵陈蒿汤合黄芩滑石汤加减。方中茵陈清利湿热退黄;黄芩、栀子清利湿热泻火;车前草泽泻清利湿热。

(3)阴竭阳脱:治宜益气养阴、固阳固脱。常用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附子龙骨牡蛎固阳固脱。

(4)正虚邪恋:前者治宜扶正祛邪、滋阴解毒。常用复脉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味。后者治宜益气扶正解毒。常用托里消毒饮。

(5)热毒伤阴:治宜养阴生津、清热解毒。常用增液汤或竹叶黄芪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方中生地、沙参、麦冬滋阴增液,润肠通便;黄连、连翘、栀子清热解毒。

中药

(1)银花30g、野菊花15g、生甘草6g,水煎代茶饮。

(2)公英、地丁、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3)牛黄醒消丸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入营血,各种脓肿。每日1~2次,每次3g,温黄酒送服。

(4)连翘败毒丸 功能清热解毒消炎。适用于邪毒炽盛者。1日2次,每次6g,口服。

(5)止痉散 全蝎蜈蚣僵蚕各等份,共研细未,每服1g,羚羊角或水牛角粉煎水冲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6)银黄片 功能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适用于发热、头痛和脓肿。每次2片,1日3~4次。

针灸

1.体针

(1)取水沟、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有清热开窍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每日2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强刺激,泻法。

(2)取合谷、太冲、素髎、长强、阳陵泉等穴,有泻热止痉的作用。适用于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每日1次,留针20分钟,长强不留针。

(3)取颊车、下关、人中、地仓等穴,有醒神开窍的作用,适用于口禁不开者。用泻法,不留针。

(4)取十宣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为度,有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者,每日1次。

2.灸法

(1)取合谷、然谷、大椎、膏盲等穴,用艾柱灸,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自汗不止者,每次灸10~20分钟。

(2)取神阙、气海、关元、肾俞等穴,用大艾柱灸,有固阳固脱的作用,适用于虚脱、脱汗等证,每日2~4次,每次灸15分钟。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败血症发病急骤,病情严重,证候多端,变化迅速,必须严密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早期静脉给以联合、足量、长程抗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均可治愈。若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依据所犯病位及虚实的不同施以清热解毒,凉血透营的汤药治疗,以加速疾病恢复。若高热不退、抽搐不止,药物疗效不佳时,可采用非药物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治疗败血症的

中医是怎样治疗败血症的?我们国家的中医原本就是博大精深的,很多中药对身体都是很有好处的,不像很多西药,几乎对身体都有副作用,还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因此,患病的话,找中医治疗是比较好的。 那么,中医是怎样治疗败血症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败血症的方法。

  以下就是一些治疗败血症的中医方法
  一、偏方
  方药1:
  犀角粉0.5克(冲服) 生地30克 金银花30克 赤芍12克 黄芩12克 黄柏12克 丹皮12文 连翘15克 栀子9克 黄连6文 蚤休9文 大青叶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用于热毒炽盛、寒战高热神昏、脉洪数者。
  方药2:
  茵陈30克 黄芩30克 滑石30克 竹茹15克 藿香15克 银花30克 苡仁30克 白豆蔻10克 地丁30克 栀子15克 龙胆草15克 车前子30克 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湿热蕴结,恶寒发热,头重身 痛,恶心呕吐
  方药3:
  银花50克,连翘30克,山栀15克,黄芩30克, 蚤休30克,黄连10克,公英30克,石膏50克, 大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
  方药4: (1)银花30g、野菊花15g、生甘草6g,水煎代茶饮。
  方药5:公英、地丁、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秘方一:银花50克,连翘50克,大青叶55克,蒲公英55克,一见喜55克,鸭跖草60克,鱼腥草80克,板蓝根100克,半支莲80克,紫花地丁70克,鲜生地60克,野菊花100克。以上各味药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服用。

秘方二:取鲜漆姑草(又名珍珠草)150克,水煎之,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完。

秘方三:取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白附子、羌活,各味分量相等,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药末,热酒一盅送服。病症严重者,可取药末15克,以儿童小便热而调药服之,其效甚佳。

引自:《神医奇功秘方录》


        二、针灸
  1.体针
  (1)取水沟、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有清热开窍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每日2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强刺激,泻法。
  (2)取合谷、太冲、素髎、长强、阳陵泉等穴,有泻热止痉的作用。适用于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每日1次,留针20分钟,长强不留针。
  (3)取颊车、下关、人中、地仓等穴,有醒神开窍的作用,适用于口禁不开者。用泻法,不留针。
  (4)取十宣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为度,有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者,每日1次。
  2.灸法
  (1)取合谷、然谷、大椎、膏盲等穴,用艾柱灸,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自汗不止者,每次灸10~20分钟。
  (2)取神阙、气海、关元、肾俞等穴,用大艾柱灸,有固阳固脱的作用,适用于虚脱、脱汗等证,每日2~4次,每次灸15分钟。
  以上就是治疗败血症的中医方法。一共给大家介绍了两种方法,分别是偏方和针灸。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阅读后已经知道哪些偏方可以治疗败血症这种疾病了吧。那么,如果患了这种疾病的话,可以试试以上的治疗方法。(以上药方及方法仅供参考)

三、阴虚湿热型变应性亚败血症案(名老中医盛国荣经验

变应性亚败血症又叫成人斯蒂尔病,本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长期间歇性发热、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和肝功能受损等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自Wissler(1943)首先报告后,Fanconi(1946)相继描述,因其临床酷似败血症或感染引志的变态反应,故称之为“变应性亚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根据临床表现有风热犯卫型、气营两燔型、湿热蕴毒型和阴虚内热型等型。【证见】感受风湿热邪,或感受 时疫毒邪暑湿,或湿热蕴结日久,以及失治误治均可导致耗伤津液,致阴血不足,邪气阻滞经络关节,日久也致血脉不利,而致低热昼轻夜重,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瘰疬肿痛,腰痛酸软,关节炽痛,腿足消瘦,筋骨痿软,或有肌肉萎缩,斑疹鲜红,胸痛心悸, 小便赤涩,大便干秘,舌红苔少,脉细数。

基本概述/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1995年以来的文献报告已有500例,未报告的病例更多,所以是较常见的疾病。该命名早已相继为国际及国内所废用,统一称为成人Still病,或更确切地称为成人起病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OSD)。以儿童为多见,从国内的报告来看,在成人中也不少见。

现有观点认为本证是一种介于风湿热与幼年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变应性疾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全身型(Still病)极相似。也有认为可能是 类风关的一个临床阶段或是其一种临床变异型。但经长期观察,大多患者不遗留 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尚不肯定。根据从许多患者的齿槽中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某些患者的发病与预防接种,花粉,尘埃或食物过敏有关,临床上多侵犯关节和浆膜组织,呈急性炎症上过程,具有全身受累的表现及免疫异常,抗生素无效而肾上 皮质激素有效,故认为是一种感染性变态反应。感染在急性期起一定作用,变态反应则在整个病程中起作用。

病理/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皮损活组织检查显示真皮胶原纤维水肿,毛细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关节滑膜肥厚水肿、细胞增殖、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浅表 淋巴结示非特异慢性炎症。

流行病学/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发病年龄14-83岁,16-35岁青壮年多发,男女基本相等。病程2个月-14年。发病率:法国:0.16/10万,日本:0.22/10万,0.34/10万。患病率:日本男女分别为:日本:0.73/10万,1.47/10万。过敏史占23%。

临床表现/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一)发热:见于98%-100%的患者,是最常见、最早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多见,多在39~40℃以上,一日内体温波动在2℃以上,偶见高热稽留数日。约半数热前畏寒,可持续数天至数年,反复发作,抗菌素无效,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有效。发热持续1~2周后自行消退,热退后犹如常人,间歇1周至数周后复发。无明显毒血症症状。

(二) 皮疹:整个病程中几乎所有患者会出现皮疹,常随发热出现,皮疹可“忽隐忽现”短暂存在呈一过性,随热退而消散。多昼隐夜现,有 koebner现象,消退后不留痕迹,少数遗有色素沉着。皮疹的显现常为发热的先兆。发热和皮疹是本症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皮疹的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多形性及多变性,皮疹的形态以散在的点状和小片 红斑、斑丘疹为多见,可呈猩红热样、麻疹样、荨麻疹样、 多形红斑、结节红斑等多种表现。消退后常不留痕迹或有轻微色素沉着。

(三)关节和肌肉症状:多较隐匿、发展缓慢,尤其在儿童患者中易被忽视。经累及大关节为主,如膝、肘、腕、踝、髋关节等,也可侵犯指、趾、颈椎等关节。表现为关节压痛、疼痛,肿胀较少。一般无明显骨质损害。发热时多伴肌肉酸痛,多无 肌酶升高。这些症状在发热时发作或加剧,持续数天到数周后自行缓解,多数恢复正常,个别病例可遗留 关节变形。

(四) 咽痛:见于50%的患者,发热时伴咽痛者占64%、多在早期出现,做咽拭子培养阴性,抗菌素无效。

(五) 淋巴结肿大:半数以上有全身淋巴结肿大,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以儿童病例为常见。多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境界清楚无压痛。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时,可致 急性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肿大淋巴结在热退时可随之缩小。

(六)肝脾大:肝大见于33%-39%的患者,脾大见于50%-95%的患者,3/4患者有肝功异常。肝脾肿大时质软无压痛,热退后可缩小。

(七)其他临床表现:心脏病变中以 心包炎为常见,且多伴胸膜炎(多浆膜腔炎),偶可合并心肌炎。反复发作者,少数病人可发生 内脏 淀粉样变,累及肾脏则出现 蛋白尿和水肿,严重者出现在 肾病综合征,乃至尿毒症。神经系统累及可出现在 脑膜刺激症状及 脑病的表现,如头痛、呕吐、抽搐、 脑脊液压力增高及脑电图改变。5岁以下幼儿长期发病者可致生长发育障碍。

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中医分型/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变应性亚败血症根据临床表现有风热犯卫型、气营两燔型、湿热蕴毒型和阴虚内热型等型。

1、风热犯卫型

【证见】 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全身酸痛,咽痛,瘰疬肿痛,口干微渴,关节焮肿灼痛,屈伸不利,胸前颈背可见红色皮疹,随热退而消,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证为外感风热病邪,攻注骨节,痹阻经络,犯及关节、皮肉、筋脉,使血脉痹阻,津液凝聚。病在肺卫,为实证; 高热、 咽痛、关节焮肿灼痛及胸前颈背可见红色皮疹、随热追而消为辨证要点。

2、气营两燔型

【证见】高热不退,汗出、小恶寒,渴甚喜冷饮,颜面红赤,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 红斑红疹.咽痛甚、吞咽困难,关节疼痛较甚,溲黄,便干。舌红苔黄或舌红绛少苔,脉滑数或洪数。本证为热毒炽盛,气营两燔,并在气营,为实证; 高热、神昏及皮肤红疹及瘀点改变为辨证要点。

3、湿热蕴毒型

【证见】日晡潮热,四肢沉重酸胀,关节灼痛,浮肿或关节积液,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 咽干口苦,瘰疬不消,纳呆恶心,尿黄赤.大便不爽, 舌苔黄腻,脉滑数。乃为素日过食膏粱辛辣,脾为湿困,湿热内生,脾胃蕴热,复感外邪,内外相引,热毒重可生湿,湿邪盛可化热,湿热毒交炽,留滞经络、 筋脉、皮肉和骨节。病在 脾胃,为实证; 日晡潮热、关节肿痛积液及四肢沉重酸胀为辨证要点。

4、阴虚内热型

【证见】感受风湿热邪,或感受 时疫毒邪暑湿,或湿热蕴结日久,以及失治误治均可导致耗伤津液,致阴血不足,邪气阻滞经络关节,日久也致血脉不利,而致低热昼轻夜重,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瘰疬肿痛,腰痛酸软,关节炽痛,腿足消瘦,筋骨痿软,或有肌肉萎缩,斑疹鲜红,胸痛心悸, 小便赤涩,大便干秘,舌红苔少,脉细数。病在肝、脾、肾,为虚证; 潮热盗汗、关节炽痛、腰背酸软和筋骨痿软为辨证要点。

5、几种特殊类型:

(1)风湿热痹型:

【证见】关节疼痛,炽热红肿,伴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皮疹隐隐,肌肉酸痛, 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数。多见于以 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2)寒湿历节型:

【证见】曾有过不规则发热,发热前有轻度咽痛,心悸,全身关节痛,时或游走。

辅助检查/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1、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急性发作或发热时,患者白细胞总数均增高:一般(10~20)×109/L、最高达5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久病者可出现轻到中度贫血:90%-100% 多为低色素性贫血。 50%血小板增高。 骨髓检查显示粒细胞增生,胞浆有毒性颗粒及空泡,提示感染性骨髓象,易被报告为感染性骨髓像。 骨髓培养阴性。高热时要有蛋白尿出现,热退后可消失,持续不消者应考虑肾累及可能。

2、血清铁蛋白升高:与疾病活动正相关,见于80%以上,可作为本病的参考点,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4.8%和83.2%。

3、血沉明显增快、CRP升高,即使在不发热期或间歇期亦然。

4、各项血清及免疫学检查均无特异性。病变活动期者IgG可增高,血清C反应蛋白及粘蛋白的增高常作为活动指标。

5、滑液呈炎性改变。

6、血培养阴性。

7、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少数可为 弱阳性。

8、 肝功能检查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诊断标准/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指标,为排除性诊断,实验室做PET检查,血沉指标等可辅助诊断,骨髓象有时可正常。高热、类特异性皮疹、关节痛和白细胞增高,4条中符合3条,并排除其他原因如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发热后才能诊断 成人斯蒂尔病。

主要条件:1、发热≥39℃,并持续一周以上;2、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3、典型皮疹;4、白细胞增高≥10×109/L,包括中性粒细胞≥0.80

次要条件: 咽痛;淋巴结肿大和/或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阴性;

排除:

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

风湿病(尤其是多动脉炎,伴有关节外征象的风湿性血管炎)。

具有以上主要和次要条件的5项或5项以上标准,其中应有至少2项主要标准,并排除上述所列疾病者,可确立诊断。

Cush标准/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必备条件 发热≥39℃;

关节痛或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1:80;

核抗体<1:100。

另备下列任何两项:

血白细胞≥15×109/L;

皮疹;

胸膜炎或 心包炎;

肝大或脾大或淋巴结肿大。

Calabro标准:

无其他原因的高峰热(39℃或更高),每日1-2个高峰;

关节炎或关节痛或肌痛;

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阴性;

本条中至少具有以下2项:类风湿皮疹,全身性 淋巴结病, 肝肿大,脾肿大,一种心肺表现(胸膜炎、 肺炎、心包炎、 心肌炎)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排除其他原因的 高热、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 中医治疗情况可以参看参考资料。

其他相关/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综合症,以儿童为多见。其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疼及淋巴节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血沉增快,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使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症状常可复发。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感染史,尤其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由于血培养阴性,故一些学者认为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有关。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由于本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只有排除其它疾病后才能肯定诊断。本病常应与败血症、风湿热、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类固醇抗炎药及非类固醇抗炎药治疗,近年来也有人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中医认识/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一是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主要依据是证见壮热,发热时烦躁不宁,口不甚渴, 斑疹时隐时现,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状为主,病势在气营之间徘徊,或是气营两燔之象。二是认为本病应归属“ 痹症”、“厉节风”的范畴,结合本病关节病变以疼痛为主,间有游走或肿胀等特点,认为是寒邪为主,可分属风寒也痛、寒湿痹痛范畴。其病机为寒湿内闭,侵袭肌骨,阻滞经络,格阳于外,逼阴于内,久之化热伤阴而成本病。其临床分型也并非固定不变,常常是热盛时处 气营两燔之势,热降之后呈气阴两虚之象,故在治疗时必须顾及祛邪,调正阴阳两方面。

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 编辑

本病尚无根治方法,但如能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以控制发作,防止复发,用药方法同 类风湿 关节炎。

常用的药物有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等。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急性发热炎症期可首先使用NSAIDs,一般需用较大剂量,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1~3个月,再逐渐减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注意不良反应。常用的NSAIDs详见 类风湿 关节炎。

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约有1/4左右经合理使用NSAIDs可以控制症状,使病情缓解,通常这类患者 预后良好。

2.糖皮质激素

对单用NSAIDs无效,症状控制不好,或减量复发者,或有系统损害、病情较重者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0.5~1mg/kg/d。待症状控制、病情稳定1个月以后可逐渐减量,然后以 最小有效量维持。病情严重者需用大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kg/d),也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通常剂量500-1000mg/次,缓慢静滴,可连用3天。必要时1-3周后可重复,间隔期和冲击后继续口服泼尼松。长期服用激素者应注意 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及时补充防治骨质疏松的相关药物,如抑制破骨 细胞的二磷酸盐、活性维生素D。

3.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

激素仍不能控制发热或激素减量即复发者;或 关节炎表现明显者应尽早加用DMARDs。


黄某某,女,60岁,台湾人,1991年6月7日初诊。患者全身关节肌肉红肿酸痛,伴反复发热一年,曾住台湾某医院,诊断不明,经用激素等西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并先后求诊于北京、安徽等地,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1991年5月25日住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中心,给予激素及白虎汤类方等中西药,症状未见好转,乃请会诊。视患者形体虚胖,面色潮红,发热(T39℃~40℃)并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尤以双肘及膝关节为剧,红肿行走不利,双下肢皮肤红斑,不痛不痒,口渴不欲饮,大便硬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白血球31.6×109/L,血沉54mm/h,抗“O”>500u,血培养阴性。盛氏诊为邪热久羁,气阴两虚,湿毒蕴结三焦。拟予养阴透热,扶正祛邪,以引邪外出。处方:

(1)高丽参5克,水煎送服紫雪丹4克;

(2)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10克(后下)、黄芩10克、丹皮10克、鳖甲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水煎服。并嘱激素开始减量。

二诊:服药6剂,高热已降,T38℃,余症均减,脉舌同上。药已对症,乃守上法。

处方:(1)续服。(2)上方加蒲公英、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15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连服一周。

三诊:激素已停服,体温降至37.4℃,双下肢皮肤红斑消失,左下肢仍抽痛,口不干,大便溏薄,小便增长,舌红苔黄腻,脉细滑。

血检:白血球1.68×109/L,血沉30mm/h,抗“O”<500u。邪热渐退,正虚未复,湿浊盘踞经络,宜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以防死灰复燃,改用宣痹汤化裁。处方:防己10克、栀子10克、蕲蛇10克、蚕砂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滑石30克、苡米30克、蜈蚣3条、全蝎3克,水煎服。并嘱原处方(1)续服。四诊:体温已降至正常,左下肢抽痛亦减,精神转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血检均正常。继予参苓白术散化裁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病情未再复发,病告愈。

〔评析〕变应性亚败血症属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隶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多责之热毒充斥三焦,累及营血而成。盛氏根据患者临证表现,诊为气阴虚,湿毒蕴结三焦,投予高丽参炖汤送服紫雪丹以扶正祛邪。考高丽参性味甘温微苦,功能补气生津以扶正,伍以紫雪丹清热解毒以祛邪,二者合用寒温并举,益气与清热同进,使正气盛而导邪热外泄,乃标本同治之良法。徐灵胎治毛翁上实下虚之痰喘病,以汤药送服人参块,有异曲同工之妙。伍以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二诊后,邪热渐退,阴虚未复,湿毒盘踞不化,治宜养阴化湿。盛氏认为,阴虚夹湿之症,临证处方用药最当谨慎小心,务使养阴而不助湿,燥湿又不伤阴。清·张石顽尝云:“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僭上,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三诊起即投予吴鞠通的宣痹汤化裁,方中去半夏辛燥伤阴之味,佐以生地“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知母“滋化源之阴”;全蝎、蜈蚣、蕲蛇以搜风通络;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共奏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之效。阴津复,湿热清,经络通,病遂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