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古今|五代皆为画师的马远,请叫他“远水哥”或“一角兄”

 象島閒人 2016-11-23
马远

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

《寒江独钓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一门五代皆画师的马远

自北宋后朝马贲开始,马家先后有五代人在皇家画院供职。曾祖马贲是宋徽宗时期著名的佛像画家,世称“佛像马家”的后人。祖父马兴祖是绍兴年间宋高宗的画师,不但擅于画画还精于鉴别古代文物,高宗赵构每每寻得名画卷轴,都得让他辨别一二。马远的哥哥马连宁是宋宁宗时期画院的画师,可以说马氏一族关系着宋朝画院的兴衰荣宠。
就连宋宁宗的杨皇后都颇爱马远的作品,没事就以在画上题诗题字为消遣乐趣。这五代皆为画师的背景,让皇后娘娘也不得不信服??。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马一角”

《山径春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这幅《山径春行图》一展开,空灵的留白处让画面立马深远起来。一位儒雅的文士,一个抱着琴的小童,一颗刚抽出新枝的柳树,引来两只欢乐的小鸟,诗人望着远方,柳枝飘向同一方,右上角是宋宁宗亲笔题写的诗词:“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似为文人此时内心独白。

这样“一角”的构图虽然笔墨做了减法,却让画面意境丰富起来,以有限的笔墨描绘出无限的气韵,典型马远式的“留白”。



《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马远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上半部分高峰耸入云端,烟雾缭绕,宫阙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下半部分山间小路,村民边舞边歌。

《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农民们干活之余自己搞点娱乐活动,手舞足蹈地唱唱山歌。 马远是画院画师,画画主要是为了取悦皇帝,告诉主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所以在画面上方留白处,宋宁宗题了首王安石的诗:

“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图。”

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格局,给人造成了“残山剩水”的直观心理感受。这一点反映到绘画上,就是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改变了,从北宋范宽、李成一路顶天立地的“大山大水”式变成为南宋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式。这一变革虽非一日之功,但马远无疑是变革潮流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不极致不成魔的“马远水”


马远画的水十分惊人。只是画水,马远就画了十二幅,描写水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波纹,有微风吹动的平稳水波,有阳光闪耀的湖水,有激流溅射起来的波浪。



《水图》全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见过大海河流湖泊,每个状态下的水面都是不一样的,水是流动的,有形也无形,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物体之一。马远把它们一一呈现在笔下,从动态到静态再到动态,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是宋人的“格物”精神的一种体现。
十二幅册页,除第一幅水图丢失半幅不知图名外,其余十一幅均有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图名,分别是:
寒塘清浅、洞庭风细,细浪漂漂、层波叠浪、云生沧海、黄河逆流、云舒浪卷、长江万顷、秋水廻波、湖光潋滟、晓日烘山。

《十二水图》之洞庭细风

《十二水图》之层波叠浪

马远把水画到极致,至今无人超越,从此,水也成为他人生中的标签,史称“马远水”。

这位题字的皇后杨氏,书画素养在历代后妃中都是罕见的。她曾在当时多位宫廷画家的画上题字,马远还专门为这位皇后画了一幅画来记载皇后一家侍宴帝王的情景,这幅画就是《华灯侍宴会图》。

华灯侍宴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画面上半部分,照例留白。我们先看看皇后杨氏的画外音:
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
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欢声。
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
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
 
“马一角站在屋外来描绘屋内宴会的场景,视角独特。画面下方,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看到几位官员在陪皇帝喝酒,宫女们在舞蹈,舞姿飘逸,周围的树枝都跟着舞步在摇曳。树木由远及近慢慢地隐到暮色之中去,整个构图沿着一条由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对角展开。

皇帝并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中,如果不读题诗,很难了解这幅画的背景。正是“马一角”局部的巧妙细腻与全卷的空灵留白,让画面在内敛中爆发想象力。


当然,无论是他“一角”还是“远水”

都让我们在含蓄中更好地感知了宋人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