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一看就爱上它,绘本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潘安158 2016-11-23

当时的儿童死亡率非常高,直到中世纪末之后,医学发展了,比如爱德华詹纳发明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儿童的死亡率不那么高了。中产阶级出现,父母们才开始逐渐把孩子和成人分开,以儿童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念发展起来。

直到19世纪上半页,童书仍然以说教的形式为主,后来到19世纪中叶之后,才开始有些幻想类的儿童作品被创作出来,有些直到今天都堪称经典。

我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早期儿童作品 《爱丽丝漫游奇境》

这本书由路易斯·卡罗尔在19世纪创作,最初呢是手抄本,这是他手绘的扉页,非常精美。后来这本书邀请到了当时非常著名的punch杂志的插画师约翰·坦尼尔配了42副插画,这些图堪称是张张精彩。

这幅图大家可以看到,后边有一个猴子,据说是在隐喻达尔文,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状况,他的学说口碑并不是很好。当时人们读图的时候非常乐意去挖掘这种隐喻。

书里讲到了爱丽丝的12次变身。

  1. 爱丽丝跟着兔子先生掉进兔子洞之后,走过一段又长又低的大厅,喝光了放在大厅桌子中间小瓶子里的液体,变小了。

  2. 爱丽丝虽然变小了,可以穿过小门,但拿不到放到桌上的钥匙。但她发现了桌子下的小玻璃盒,一吃完了盒子里的蛋糕。

  3. 脖子变长的爱丽丝能拿到钥匙了,但又进不了花园了。

4.脖子恢复原状的爱丽丝,发现镜子旁边的小瓶,拿起就喝。

5.身体变大了,塞满整个屋子,兔子进不来,向爱丽丝丢石子,却变成了蛋糕,爱丽丝吃了,又变小。

6.身体变小的爱丽丝去到森林里看到了毛毛虫。这个毛毛虫吸着水烟,非常生动。

到第十二次,爱丽丝听到白兔传唤她的名字,又变大了。

柴郡猫,是这个是出现在前后页面上,我们翻过去就会发现,哗,猫消失了。相信这是一种很特别的阅读体验。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爱丽丝回来好好读读看,也有台湾作家专门解读这本书,也可以找来看看,叫 《挖开兔子洞》

无论从哪个时代来看,像爱丽丝这样的作品都是很难去超越了。据说,第一版的爱丽丝,42张插图画了一年,最初的2000册印坏了,约翰·坦尼尔干脆就不同意这2000本面市。再重新印,重新卖,这种对于完美的苛求,是建筑在维多利亚时代那种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

当然,这样的自信并不是一例,比如,晚一点的,彼得兔的作者波特小姐的作品,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她了。她的作品尽管是动物童话,但仍然是非常考究,场景、植物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在《格鲁塞斯特的裁缝》里,她把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里18世纪的贵族服装直接搬过来了,非常唯美。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有一部电影叫《波特小姐》,另外,关于这位奇女子的书也非常多。

在英国人作品你可以看到传统、绅士,非常考究和对于事实的尊重,以及各种有趣的隐喻,我觉得,在今天来看,这就是“英范儿”。相比之下,只是打个温莎结,就觉得gentleman的所谓的“英范儿”就没什么意思了。

我个人很迷恋“英范儿”,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作品学习一二,并呈现出来,细心的读者可以在《生活习惯简史》里看到些许手法。

美国绘本的历史及特点

那么,说回来,美国呢?

上个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图画书开始出现。画家婉达·盖格的 《100万只猫》 是一个里程碑。故事是这样的,老奶奶想养一只猫,老爷爷就出门去找猫。他来到一个到处都是猫的山丘,把碰到的每一只漂亮的猫都带走了,于是,有几百只猫、几千只猫、几百万只猫、几千万只猫、几亿万只猫,都跟着老爷爷回家了。为了要留下一只猫,所有的猫开始争论谁最漂亮,这些猫气得你吃我我吃你,最后只有一只很不起眼的猫活下来了。老爷爷和老奶奶终于发现,这只猫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猫。


这个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有不断重复的语句,非常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那种不拘一格的创作形式凸显出来。

接下来,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这样的天才作家,她创作了第一批纸板书,给年龄比较小的孩子。 《晚安月亮》 有一串串的goodnight,让孩子们在睡觉前对屋子里的所有东西说晚安,书里有特别多的细节,线团、小老鼠、手套,孩子会在阅读的时候去挖掘,很安静,我同事的小孩一岁多,她非常惊奇地跟我讲,没想到绘本有一种魔力。

50年代,莫里斯·桑达克这样的绘本大家出现了。 《野兽国》 之前,他已经创作了50多本书,但这本书是他所有作品里的巅峰,讲了一个孩子有意识的想法,图画表达了孩子潜意识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70年代,随着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童书受众群也越来越低龄化,给学步走路的小孩甚至小婴儿的读物开始出现。艾瑞·卡尔出版的许多书都非常好看。我们家小朋友刚刚一周岁,我也买了很多艾瑞·卡尔的书给他读,他会安静下来听。

《棕色的熊》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我在看一只红色的鸟。翻页是:红色的鸟红色的鸟,你在看什么?……这样循环往复。

看起来很简单,但创作起来很难,需要去get到孩子的点,这都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语言等各种能力深刻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这些书可能一开始读绘本的成年人会觉得有点无聊,或者有点摸不到头脑,但李欧·李奥尼作品就是连成年人也非常喜欢的,充满想象的作品,比如 《小黄和小蓝》 ,将简单的物理知识融入到作品中。

我们也可以在这些作品里看到美国人自由、积极,充满想象力的文化特征。

日本绘本的历史及特点

我们的邻居,日本的绘本也非常多,而且也非常好看,他们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 松居直的图画书论 。他讲,日本现代绘本大概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日本大量引进了欧美和苏联的绘本,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作者、画家、编辑就有了学习的机会。《儿童之友》这样的图画书杂志出现,培养了大批作家。

日本绘本作家的风格很缜密,细致,就像日本这个民族特性是一样的,这是加古里子的一本讲河流的绘本,是由松居直先生编辑的。

加古里子本身是工程师出身,他的绘本特点就是缜密,大家看:河流向大海,作品中的河是连着的,把书拆开之后会发现所有图都连在一起,非常壮观。

还有非常唯美的绘本,比如 安野光雅 ,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对绘本语言的运用非常娴熟,作品也非常精致和唯美。

你完全想不到,他想象了一个壶,这个“壶里有乾坤”,壶里有一片海,海上有一个岛,岛里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有三座山,每座山上有四个王国,每个王国有五个村落……最后呢,数到10的时候,又落脚到壶。

这是一本讲阶乘的书,数学书也可以这样有趣。

这个是咱们到初中数学里学的吧?我也不大记得了。刚才组图是 安野光雅数学绘本 ,是一个系列,这只是其中一本。

当然,日本人也有特别幽默的作品,比如 长新太的《圆白菜小弟》 ,那种无厘头的风格,小朋友会非常喜欢。 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前几年在国内还排成了儿童剧,在儿童中心上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看。

中国好绘本在哪里?

很多大朋友喜欢问一个问题: 绘本有什么用?

首先,我不大喜欢这个问题,我觉得太功利了,这和大部分的绘本创作初衷不符。但如果硬要回答的话,那我觉得 绘本是一种插画作家智慧、灵感、创造力的呈现,经典绘本作家都是天才。那么如果孩子们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接收到了这些信号,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现在,我们中国也有比较好的绘本作品了,但我相信更好的作品,一定会是现在读绘本的孩子,长大之后创作出来的,他们会比我们更会读图,那些绘本所传递的智慧已经根植在他们的记忆里。

中国的文化里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东西,能将绘本智慧和中国文化去结合,一定会是很令人惊喜的,所以,我希望,等我老了,能坐在摇椅上看这些孩子们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