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进行时| 大类招生全面推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16-11-23



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核心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所在。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关键还是要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非师范院级和校级创新班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本科人才,我校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不断推进招生录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务处副处长石洛祥、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近日做客校台《三人行》,一起探讨我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政策是什么?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体制机制改革两大任务?


一是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二是通识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


大类招生模式改革


就大类招生而言,我校非师范专业归并整合成了心理学类、经济学类等15个专业大类和15个术科专业。具体到大类培养,大一不分具体专业,主要学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科大类导引课程和学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期后通过专业分流确定拟进入学习的相应专业,并从大二开始进入具体的专业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们会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专业成长,有利于专业性强的人才培养。


15个专业大类和15个术科专业


“2+2”模式?“3+1”模式?


大类招生是对“2+2”的培养模式做的一些微调,并不是“3+1”模式。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在前两年开设,但实际上通识教育要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


▎国内其他高校大类招生进行得如何?


现今在100多所“211”院校中,已有近一多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已经渐成趋势。知名高校如北大、清华、浙大等实行大类招生较早,西安的其他几所重点高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大类招生与培养。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我们步子大,我们的改革相对较为完整,具有超前意识。


▎对于大类招生大家都在关注什么?


大类招生是否会让学生不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甚至影响专业分流后的专业学习呢?


何志龙院长:我认为不会。大类招生第一年是通识课的学习。通过一年的学习后,开始考核和分流,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会更了解专业,对于学生选专业也更有利,更自主也更有前瞻性,在分流时会有的放矢。


石洛祥副处长:学生一年级不分具体的专业,主要学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科大类导引课程和学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期后通过专业分流确定拟进入学习的相应专业,这与高考后报志愿时在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相比,这时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针对性。这样一来,学生们会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专业成长,这是有利于专业性强的人才培养的。


大类招生后会出现学生在专业分流时扎堆选择某个专业,从而人数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吗?


石洛祥副处长:在专业选择方面,学校正在研究制定一些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指导学院进行专业分流。根据相关调研,只要学校出台的政策合理,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生为本,各学院操作规范,就不会出现学生扎堆选择某个专业的情况。


何志龙院长:就历史文化学院而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历史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古典文献专业都在历史文化学院,同样也需要不同专业的老师都展示出各自的特点,强大的教师队伍阵容,这样在分流的时候就会适当保持平衡。这对学院发展而言也是促进,同时要求相对新建专业、冷门专业要加强专业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选专业时会有所青睐。


有的大类跨两个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跨文学院和国际汉学院,化学类跨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除了专业选择,还有学院的选择,学院如何进行管理?有没有具体的对策? 


石洛祥副处长:这四个学院确实比较特殊。中国语言文学类下国际汉学院和文学院,化学大类下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存在着历史的渊源,有着无法隔断的联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合并成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一年级大类培养时,两个学院充分沟通协调,学生可以由某一个学院管理,也可以分别承担几个班的管理工作。学科导引课由各自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其他核心课程两个学院共同承担。


何志龙院长: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说,也对有相似情况的学院提出挑战。学院要在“厚基础”、专业引导上下功夫。在分流时,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学院要展示出差异化的发展、展示特色,提升学院的竞争力。



▎大类招生对师大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我校第一年实行大类招生,对学生、学院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大类招生与培养对学生而言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学院角度来说,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影响的,学生选专业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所启示。


对于学校的综合性发展有何益处?


第一,是有利于在整体上提高生源质量。在原来按专业招生的模式下,我校优势专业和学科第一志愿满足率较高,但新办专业和不具特色专业则较低。大类招生后可以整体带动这些相对差的专业生源质量。


第二,各学院和相关专业大类可以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基础宽厚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真正体现出“厚基础”;从长远上有利于学校在办学中不断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凸显我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和品牌。


更多原汁原味的内容,戳这个视频啦




编辑/刘昊宁 陈玖阳 俞辰睿

封面设计/唐小媛

视频来自于影像师大微信号

责任编辑/张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