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春木人桩招式详解——叶问亲传116式

 明日复明日fu1l 2016-11-23


咏春拳是极合乎科学化之一门武术,其学习程序,以拳套、黐手、自由搏击、木人桩法,进而刀棍等。

而“黐手”之练习,又为学习程序中之极重要的一环。故每学员自入门后则与“黐手”之锻炼结下不了缘。表面观之,黐手为两人对练,桥手互搭,上下滚动,有若推磨摇船,没甚出奇之处,但习之以恒,得其精髓,自可由此简单之动作中,进而为一种变化莫测,消打异常迅速之高深拳术。

黐手之程序可分为二,曰黐单手和黐双手,黐单手为训练黐手的基本位置,力度与感觉等,待其左右手分别单黐纯熟后,进而以双手互黐,在循环变化之动作中产生对力点、锐觉等之认识,于此为用,则能巧打,以柔制刚,借力打力,手法紧密的一项自卫术。

大体而言,黐手是“活木人桩”的练习,“戒蛮力”、“宜守中”、“尚感觉”三者皆为黐手和木人桩的三要。

“戒蛮力”则不强进退,以顺为势,不动牛劲而讨巧者。如咏春俚语云“来留去送”则明显易见矣。

“宜守中”则以肘底部获心腹要害,成中门密集手法,故“飞挣”则不为吾人所取。

“尚感觉”则令吾躯感觉特别敏锐,当触及对方时便已知其位置,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倘于对敌中以目注视来袭手法,则易为敌所纷扰,如能附以感觉力去攻敌,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实为咏春所异于他派之特色也。

桩,是一条圆柱形的木头,将这一条木头加上手脚,安装起来,便成为练武所用的桩,所以它又叫做“木人桩”。

本来,咏春的桩,并不是现在用两条横方担起来的这个样子,而是在桩的下半截多一只约三尺长的脚。另外,在地上挖一个三尺深、比桩脚稍宽的洞。要练习时,便将那只桩脚安放在这个洞里,然后练习。但是在地窄人稠、寸土寸金,尽是高楼大厦的今日,依前法式设桩实是困难,乃由叶问宗师改成目前的样式。

咏春桩,共八节一百二十四式,其中一至三节各二十式(实际第二节是十九式,第三节是廿一式),四、五两节各十五式,六、七两节各十式,第八节十四式。但是,叶问宗师认为后两节的脚法太狠,不大愿意将它传诸后世,所以将部分招式保留,而成为现在的第七节十六式。这样计算起来,咏春桩就变为七节,共一百一十六式。

咏春桩法是在学习咏春拳已有一定时日,而对咏春各种基本法度、原理了解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练习之用。由于这一套桩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武林人士,特别是咏春门人,对它十分重视。

学习咏春桩的要点,说起来十分简单。那就是要求做好腰马和贴身功夫,与此同时,绝不能犯有飞挣、束桥等咏春大忌。要做到这几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习咏春桩,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应该将各节各式的桩法顺序练习,并且将它们练得十分纯熟。第二个阶段,是琢磨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应将各节各式的桩法,在师傅的指导下,逐式研究,了解各式的部位、要点及其实用价值。第三阶段,是空桩阶段。所谓空桩,就是在没有桩的情况下,打出原来有木桩的手法。完成这三个阶段后,自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咏春基本技法

抛手:“二字拑羊马”先立正,双脚并拍,开八字形,再开内八字形则成此马。腰略后斜,与大腿成一直线,双拳抽起至腋部,小臂成水平线,双小臂平行,拳面与胸齐,如此则两脚恰形成一无形之三角形,依其稳定性而言,可称“稳定性平衡”。 朝面追形(中门密集):咏春派以“朝面追形”为对敌口诀,意谓凡与敌方周旋之际,必与敌方正面相对,以求达到正面突破方法。盖人身最脆弱重要之部位,不过由头顶起至下阴止的一段距离而已。而此等部位,又绝大部分集中于正面之“综中线”(左右之分界线)。至于心窝部位,恰巧就是由头顶起至下阴止的最中央位置。 故此,只要将双手放置于此处,中路固然防守得最密,就是照应上路或下 路(下路并不包括下阴以下),所采用之路线皆同等快捷。至于下阴以下的地方,皆不列入以双手防卫的范围,盖可以马、腿、步三法照应也可。然而,此等密集中门的手法,详细分析开来,却不外由三种基本的手法而来,是即膀、摊、伏三者。

膀手,顾名思义,出则肘上腕下,成斜直线,置于身前,如鸟之翅膀。膀手的作用在于消卸敌人直线攻来之力度。因成斜直线而伸展开来之故,其接触面即扩至最大幅度,故用以“接触”对方攻来之桥手,其效果至大。


唯施用膀手,须完全符合下列原则:一、对方之拳(掌)是直线向我正面攻击者。二、对方 攻击之拳不超过我胸部以上者。三、对方之拳乃在于我桥手之上攻来者。凡与上述任何一原则不相合者,皆无法施用膀手,事实上亦无施用膀手之必要了。盖膀手实属消极之法,只求消卸敌力便了,却无攻击的作用。故非到必要施用膀手可消解敌方攻击之时,最好以少用为佳。(以打为消,方为至上之法!)

膀手之高低,由于在接触敌人来势之后,顺对方桥手力量上升或下沉的位置而定,却并不与其斗力之故,乃能用以应付极大的冲力。因为,我膀手既不与敌力拼,亦即是说,不论敌方冲力如何强大,我的手皆不受力。有如海上之一段浮木,无论在其上加上任何重的物体,此浮木只是一经其重量的下压,即倾侧一方,而使其上之物体下堕于海中。俟物体堕下海中之后,该段浮木复回复原来状态,浮于海面,此膀手不受力之最佳举例也。

摊手,肘接于中,与身离约一拳之距。掌心向上,与心窝拉成平线。因肘略低于心窝故,摊手之形略斜,而掌心摊开,故谓之摊手。

通常而言,摊手与伏手成相克之势,而与膀手则循环相生。故膀手即摊手之肘抛高,而摊手即膀手之肘接于胸前而已。摊手之目的大概不离以下数点:一、设法将自己的桥手形成在敌方桥手之内门。二、取“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之理,而不与敌硬拼斗力。故无挑拨之法,只中平线直伸而出,力取籐劲。三、先“留”敌之攻势于己桥手之上,便利下一着之变化。四、可与 其他攻击手法同时间合并,以达到“消打同时”之法度。


在正面相对的情形来说,摊手当依着子午线之位置而出,亦即是说,也同时向着敌人心窝之位置。此位置的放置角度,遂形成了上臂与身体构成“直角”(即九十度)。在此角度来说,无论敌人桥手从我内门或外门攻来,只有接触我摊手的话,都要与我直伸的力度相持,而不容易超越我摊手了。因此,亦只有我摊手对着敌方的子午线位置,方能保持最佳防守位置。然而,当我侧身向着敌人正面的时候,情况便略有变更了。既然我摊手必须对着敌人子午线的原则不能改变,而又有须要侧身的话,我便得改变摊手与自己的角度来作补救。拳诀中“侧身以膊为子午”即指此也。

伏手,由心窝平伸而出,指掌自腕部弯曲,成勾状,以形成掌背朝向对方之势。肘接于中,前臂与身成直角。盖取以自己之桥手伏于敌方桥手之上的意思,故谓之伏手。


伏手最先出于小念头拳套之中,以伏手配合护手,一出一回,前后三次,和拜佛之状, 故小念头别称“三拜佛”,盖取此意,为练习肘底力及腕力之用。

在咏春派练习手部感觉的课程中,伏手占很大的地位。“黐单手”的基本训练,即取膀、摊、伏三式连环运用,伏手即用以与摊手相搭。在“黐双手”的“盘手”(注)动作中,伏手甚至以同样方式与对方膀手相搭。

注:盘手或称碌手,法以双臂搭着对方双臂,以膀、摊、伏三种动作循环运用,上下翻滚,如盘旋于一无形的圆圈之中,故云。

伏手在拦截对方的桥手之后,通常并不就此罢休。盖伏手只能作为一时拦截对手之用,必须要由伏手再变为其他手法,方能施以还击。

窒手为伏手中之一个动作,法以伏手搭于敌人桥手的外门,然后突然以肘底发力,按低敌人之手腕。此种突发之力,如遇敌方桥手力大而坚强者,则更能奏效,盖敌人桥手愈力大,则愈不易按低。换言之,则其臂愈能受力,故一经遇到一种外来突发之力下按于其腕,则此力量必传于其身,再传于其下盘,因受下按力之故,必定突然之间产生强大的上抬力量予以反抗。然我下按之力量只为一发即尽,故其上抬之力一经发出,却不能与我下按之力同时相遇而抵消。因此故,其力量遂令其本身向上一浮,重心突然之间摇动,至为我所乘,使之前倾而倒,更为我另一拳所重击。此亦借力打力之法,即俗语所谓“窒”。


咏春木人桩法图解

第一节


1、起式以“拑羊马”、“中门十字手”摆桩,接着以“左摊手”格向桩臂。

2、承上式,向右运身成“右寻桥马”,同时左手化阴掌採住桩臂,右手放劲以“上门横掌”击向木桩。

3、承上式,右手顺桩臂搂手提肘成“膀手”,左立掌护于中门。

4、转式成“左寻桥马”,同时以“右摊手”、“左中门横掌”击向木桩。

5、承上式,右摊手下击成“耕手”,同时,左横掌化“枕手”上格桩臂。


6、承上式,右手化成“右摊手”,左手化成“低膀手”格向桩臂。

7、向右走位成“右桩马”(角马),同时击出“左摊手”、“中门右横掌”。

8、转势成“右寻桥马”,化“左耕手”、“右枕手”。

9、以“拑羊马”桩,完成“右圈手”,“左托手”。

10、同时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11、起式以“拑羊马”、“中门十字手”摆桩,接着以“右摊手”格向桩臂。

12、承上式,向左运身成“左寻桥马”,同时右手化阴掌採住桩臂,左手放劲以“上门横掌” 击向木桩。

13、承上式,左手顺桩臂搂手提肘成“膀手”,右立掌护于中门。

14、转式成“右寻桥马”,同时以“左摊手”、“右中门横掌”击向木桩。

15、承上式,左摊手下击成“耕手”,同时,右横掌化“枕手”上格桩臂。


16、承上式,左手化成“左摊手”,右手化成“低膀手”格向桩臂。

17、向左走位成“左桩马”(角马),同时击出“右摊手”、“中门右横掌”。

18、转势成“左寻桥马”,化“右耕手”、“左枕手”。

19、以“拑羊马”桩,完成“左圈手”,“右托手”。

20、同时以“右窒手”封住桩臂,“左正掌”击向木桩。

第二节


21、以“右寻桥马桩”,出“右拍手”封住桩臂,左手在后护住中门。

22、转势成“左寻桥马桩”,出“左拍手”封住桩臂,右手在后护住中门。

23、转势成“右寻桥马桩”,出“右拍手”封住桩臂,左手在后护住中门。

24、转势成“拑羊马”桩,完成“左拍手”。

25、承上式,“正面朝形”,出“左批掌”,右手护住中门。


26、承上式,左手化为“伏手”,击出右正门“冲拳”。

27、承上式,完成“右拍手”。

28、承上式,“正面朝形”,出“右批掌”,左手护住中门。

29、承上式,右手化为“伏手”,击出左正门“冲拳”。

30、承上式,完成“双托手”。


31、化“右寻桥马”,右手以“低膀手”格住桩臂,左手护于中门。

32、运步成“左桩马”(角马),同时,出“左拍手”、“右批掌”。

33、右手化为“膀手”,左手护中门,成“左独立马”桩式,起右脚,以边脚踹向木桩。

34、承上式,下步成“左寻桥马”,出左“低膀手”,右手护于中门。

35、运步成“右桩马”(角马),同时,出“右拍手”和“左批掌”。


36、左手化为“膀手”,右手护中门,成“右独立马”桩式,起左脚,以边脚踹向木桩。

37、承上式,下步成“右寻桥马”,化“左耕手”、“右枕手”。

38、以“拑羊马”桩,完成“右圈手”,“左托手”。

39、同时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第三节


40、摆“拑羊马”桩式,“正面朝形”,出双手为“抛手”。

41、承上式,双手化为“伏手”。

42、承上式,双手化中门“抱排掌”(蝴蝶掌)击向桩身。

43、承上式,再起“抛手”。

44、承上式,双手化上门“抱排掌”击向桩身。


45、承上式,沉手再为“抛手”。

46、转势成“左寻桥马”,同时,出“右伏手”、“左枕手”。

47、转势成“右寻桥马”,同时,出“左伏手”、“右枕手”。

48、转势成“左寻桥马”,同时,出“右伏手”、“左枕手”。

49、转势成“拑羊马”桩,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50、转势成“右寻桥马”,右手顺桩臂搂手提肘成“膀手”,左立掌护于中门。

51、“右摊手”、“左横掌”连击而出,“左独立马”起右脚前踩桩脚。

52、下步成“左寻桥马”,同时,出“右耕手”、“左枕手”。

53、转势成“右寻桥马”,同时,出“左伏手”、“右枕手”。


54、转势成“左寻桥马”,同时,出“右伏手”、“左枕手”。

55、转势成“右寻桥马”,同时,出“左伏手”、“右枕手”。

56、转势成“拑羊马”桩,”右伏手”留住桩臂,“左横掌”击出。

57、右移步,出“左膀手”,右手护于中门。


58、成“右独立马”,同时击出“左摊手”、“右横掌”、“左前踢”,三动作合为一记,须一气 呵成。

59、下步成“右寻桥马”,化“左耕手”、“右枕手”。

60、转势成“拑羊马”桩,完成“右圈手”,“左托手”。

61、同时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第四节


62、“拑羊马”摆桩,“正面朝形”,中门十字手姿势,出“右标指”。

63、“右标指”化为“窒手”,出“右侧伏手”。

64、出“左侧伏手”。

65、“左寻桥马”,同时,右手化为上门“伏手”,出“左横掌”。

66、承上式,化为“左低膀手”、“右摊手”


67、换“拑羊马”,正门击出“抱排手”(蝴蝶掌)。

68、成“左寻桥马”,出“左膀手”,右手护于中门。

69、运步成“右桩马”,击出“抱排掌”。

70、“右寻桥马”,出“左耕手”、“右枕手”。

71、换“拑羊马”,正门击出“抱排手”(蝴蝶掌)。


72、成“右寻桥马”,右手成“膀手”,左手护住中门。

73、上马成“左桩马”(角马),再击出中门立“抱排掌”。

74、成“左寻桥马”, 出“右耕手”、“左枕手”。

75、换“拑羊马”,出“左窒手”、“右伏手”。

76、出“左横掌”、“右窒手”


77、成“右寻桥马”,出“左耕手”、“右枕手”。

78、成“左寻桥马”,出“右耕手”、“左枕手”。

79、成“右寻桥马”,右手成“膀手”,左手护住中门。

80、转势成“左寻桥马”,同时,右手採住桩臂,“左批掌”放劲击出。

81、换“右寻桥马”,同时,左手採住桩臂,“右横掌”放劲击向桩身。


82、“左寻桥马”,松左採手成“膀手”,守于中门。

83、“右寻桥马”,同时,左手採住桩臂,“右批掌”放劲击向桩身。

84、正“拑羊马”,同时“右伏手”,击出“左横掌”。

85、“右寻桥马”,右手化膀手,左手护于中门。

86、“独立马”,击“左横掌”、“右摊手”,同时出左脚蹬向桩身。


87、“左寻桥马”,左手化为“膀手”,右手护于中门。

88、“独立马”,击“右横掌”、“左摊手”,同时,出右脚正踢桩身。

89、下步“右寻桥马”,出“左耕手”、“右枕手”。

90、转势成“拑羊马”桩,完成“右圈手”,“左托手”。

91、同时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第五节


92、“右寻桥马”,以“右低膀手”格向桩臂,左手护于中门。

93、“左寻桥马”,以“左低膀手”格向桩臂,右手护于中门。

94、“右寻桥马”,以“右低膀手”格向桩臂,左手护于中门。

95、“独立马”,起左足正蹬,“右摊手”格住桩臂,左手任护于中门。

96、承上“独立马”式,左足下踹桩脚,出“左膀手”,右手拉回护于中门。


97、“左寻桥马”,以“左低膀手”格向桩臂,右手护于中门。

98、“右寻桥马”,以“右低膀手”格向桩臂,左手护于中门。

99、“左寻桥马”,以“左低膀手”格向桩臂,右手护于中门。

100、“独立马”,起右足正蹬,“左摊手”格住桩臂,右手任护于中门。

101、承上“独立马”式,右足下踹桩脚,出“右膀手”,左手拉回护于中门。


102、下步成“右寻桥马”,出右手以“蹬掌”下击桩臂(中手)。

103、运步“左桩马”,同时,击出“左拍手”、“右横掌”。

104、转“左寻桥马”,出“左蹬掌”,右手护于中门。

105、运步“右桩马”,同时,击出“右拍手”、“左横掌”。

106、转“右寻桥马”,出“右蹬掌”,左手护于中门。


107、“独立马”,起右脚採桩脚,同时,出“左拍手”,右手任护于中门。

108、下步成“左寻桥马”,出“左蹬掌”,右手护于中门。

109、“独立马”,起左脚採桩脚,同时,出“右拍手”,左手任护于中门。

110、承上式,右手化为“膀手”。

111、“左独立马”,双手封住桩臂,起右脚扫向桩脚。


112、下步成“左寻桥马”,左手化为“膀手”,右手护于中门。

113、“右独立马”,双手封住桩臂,起左脚扫向桩脚。

114、下步成“右寻桥马”,同时,出“左耕手”、“右枕手”。

115、转“拑羊马”,同时,出“左托手”、“右伏手”。

116、承上式,左手化为“窒手”,右手以“正掌”击出。

117、承上式,双手以“抛掌”向上抛托桩臂,收式停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