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地名由来:知名地名

 老刘tdrhg 2016-11-24

【士林】台北属地。士林(Surim)本是平埔族语,平埔族称该地北部山地的温泉为 Pattsiran, 汉人把它音译为八芝兰,后来再加上意味林野的字故称为八芝兰林Pattsiran-na)。后来被省略为八芝林。甚至基于近音被写成下树林霞林。康熙四十八年,陈赖章集团亦入垦此区。至清末,科名特盛,文风蔚起,改称“士林”,取“士子如林”之意。

【垦丁】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清廷招抚局自广东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垦荒,为紀念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垦”壯“丁”,將此地名为“垦丁”。垦丁风景优美,还有許多特殊景观,现建有“垦丁国家公园”。

【苏澳】最早是由苏士尾率众入垦,而且它位于海灣旁边,因此取名为苏澳

【琉球】屏东地名。相传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有住打狗港(今高雄港)人李月老,来到岛上开垦并从事渔业,孤岛好像一个浮沈的球,面积又小,故称小琉球。民国九年日人简化为琉球乡

【兰屿】張巒著“东西洋考”中称兰屿为“紅头屿”。因台东海滨远望太平洋可見紅色岛屿,后因当地盛产蝴蝶兰而改称“兰屿”。 

【鹿港】鹿港曾经是台湾中部的門戶,旧名有“鹿仔港”“鹿水”“鹿谿”。相传,以前多有群鹿在此地出没。

【淡水】淡水原称“滬尾”,滬是捕魚的器具,尾則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因為位在淡水河口,是設滬捕魚的末端處,故稱之。

【满州】滿州舊名為“蚊蟀”,原属排湾族蚊蟀山頂社域,後來日本人取相近的日语读音,改称“滿州”。

【恒春】屏东地名。恒春旧名琅峤,原意是本地出产的一种兰科植物,也是排湾族語的译音,指的是车城、海口的海岸地帶。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钦差大臣沈葆桢亲自到此巡视,见此地气候凉爽,四季如春,故奏准设县治,改琅峤为恒春。此地土著排湾族称其西海岸车城一带为〔Jonkea〕以致形成了汉字〔郎峤〕之地名。意指此地所产的兰名,同治十三年日军侵袭此时,满清政府才认为有加强防备的必要,以致决定以猴洞”(昔时一小丘有很多猴子出入故名为建城的位置,拟定在此设置一县。即恒春县。

【车城】屏东地名。由来有两种传说:一说明末郑成功光复台湾后,实施屯田制度,派遣大将军陈文华率军队由台南经海路在龟壁湾登陆,驻扎统领埔(今统埔村)开垦荒地,清初渐渐地移民到新街港,以客藉为多,至嘉庆年间,因福建泉州移民日盛,语言隔阂,而和当地的原住民时常发生冲突,居民为防止山胞侵扰,乃至社东及社南分筑城垣,名为福安城(即今车城市街中心一带)。每当牡丹社番民攻入,居民都以柴木做成城墙夹堵住缺口,柴城的地名因而诞生,后来居民深恐木垣被焚,改以牛车数十辆布阵城外,乃将柴城易名车城。另有一说,开发初期,通往凤山等地的行人,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往往聚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牛车队相互支持,有一日,当牛车队行经车城现址时,遭原住民攻击,于是将牛车围成城堡加以抵抗,保全了生命财产,因而称此地方为车城。

【大溪】大溪有好多旧名,平埔族語称“大姑陷”,漢人改為“大姑崁”,后來因为当地的李騰芳中舉人,再改为“大嵙崁”,日治時期才叫“大溪”。

【和美】早年台湾拓垦時,各种械鬥事件頻繁,“和美”地名的由來,就是希望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再战争了。

【通霄】通霄旧称“吞霄”,出自道卡斯平族吞霄社的译音;日治時期因虎頭山突出,高耸入云霄,故改“通霄”。

【沙鹿】約在西元一六五0年。荷兰人、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時,便开始著手进行全台島民調查,当时沙鹿称为“沙轆社”,共有三十余戶,是平埔族中的大村落,文獻指出這個族群名为 Papora(拍瀑拉族)。他們的生活以狩猎捕鹿为主,並从事简单的耕作,种植芋头、甘蔗、玉米等作物。居住于沙轆社的平埔族原住民,对于本地的拓殖、开垦有相当的贡献。他們居住在大甲溪以南、大肚溪以北的地區,分为四个聚落,最北的一個是“Gomach”,而 Salach 位於 Gomach 南邊的大肚台地西麓,這是此地最早的文献记录。

【布袋】形狀像布袋而得名。布袋为沙洲地形,有許多的盐田,位於泻湖之內,外围环绕沙嘴,形似“布袋”。

【水上】旧称“水堀头”,顾名思义,当初建立聚落時,是选在有水渠灌溉的地方,以便利农田灌溉。

【玉井】旧名为“焦吧哖”,是著名焦吧哖事件的发生地,后来日本人把“焦吧哖”的福佬話改成相似日语发音的“玉井”。

【景美】旧称“桱尾”,桱是指輸水灌溉的木槽管道,以前这里是“溜公圳”灌溉水渠的本末端,因此而得名。

【三峽】早期的三峽居民,在三峽溪注入大漢溪的三角形平原,拓垦建村,且当时的溪水波涛汹涌,旧名“三角涌”因此而得名。

【三义】以前三義境內有三条溪会流,形成三叉狀,所以稱“三叉河”,後來國民黨政府覺得“叉”字與義的簡字「乂」相似,因此更名為“三義”。以前北部是平埔族打哪叭社居住的地區,南部則是巴宰海平埔族的移住地。全鄉都是原始森林,其中以樟木尤為茂盛。據文獻記載於清雍正年間有“淡水廳貓狸堡三叉河庄”的封域,但真正開墾則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有潘大猷入墾南端,聚居於鯉魚潭一帶,現在鯉魚潭村“番仔城”相傳即是當年潘氏之部落所在地,同時另有少數廣東客家人進入雙連潭、拐子湖及魚藤坪等地,過著狩獵、採樟、伐木及防阻原住民襲擊的生活。

【三張犁】台灣剛開始開墾時,每一個佃戶可以分配到一張犁,一張犁大約能開墾五甲 地,每戶人家分到的犁數不同,因此“二張犁”“三張犁”成為地名。

【八德】清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閩、粵移民自南部北移至此,居住下來的有八姓,即謝、蕭、邱、呂、賴、黃、吳、李姓,每姓各築一屋,故得“塊厝”之名。“八块厝”民國九年改稱八塊;又於民國二十五年改名八德。而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於 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一日正式升格為八德市。

【九如】九如,屏东地名。相传最初是由九户人家迁来此地定居,早期称为九块厝,后因有感九块不雅,取三多九如之意,改为九如

【万丹】万丹,屏东地名。由来有二:一说,在清同治年间,两岸商船在万丹小溪(今大湖桥)附近贸易,成为内港并形成万舟景观,就以万舟为名。后来因为高雄港、东港先后成港而没落,盛况不再,将改为取名万丹。二说,本地早期属于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万丹一名可能是当年平埔族 Moanun 社和 Paugdaudang 上下淡水两社的合称。

   

【太鲁阁】

【凯达格兰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