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中的贵族——釉里红

 知识宝藏2014 2016-11-24
诞生于元代;它以特有的那一抹艳红征服了所有的人;它的烧制工艺极难掌握,以至数量极其有限;

  它就是“釉里红”瓷器,就像“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样,美轮美奂的“釉里红”在2006年的一次拍卖中,以近8000万港元的成交价横扫拍场……数千件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的瓷片在挖掘机下出土,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釉里红。虽然都是残片,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珍贵价值。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釉里红”为什么这样红?它的诞生又有怎样的传奇?如何鉴别和保存这名贵的红瓷?

  瓷器中的贵族---釉里红

  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7852万港元成就了明代瓷器的新纪录,也使得“釉里红”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极品。 

  元明清三代沉浮

  一、举步艰难的元代釉里红

  “釉里红”产生于元代,属釉下彩,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有纯色“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种。

  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铜红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红料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因此,“釉里红”在创烧之初很不成功,轻易烧不成,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多为浅红、黑红、灰黑色。

  用寥若辰星来比喻存世的元釉里红并不为过,其中还有不少是残破的。纵观已被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其工艺上的特点为:

  1、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

  2、青白釉或白釉,和同期青花相比釉面较深;

  3、采用白地釉里红绘画或刻划暗纹后釉里红涂地的方法。以色块装饰为主,较少线描纹饰;

  4、造型品种简单,仅玉壶春瓶、罐或是杯、匜等几种。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二、官窑袭断的明代釉里红

  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瓷器数量相对多了一些,但仍不够成功,颜色仍以浅红和黑红为主,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

  由于朱明王朝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情感,使明初釉里红的制作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釉里红成为惟有官窑才能烧制,惟有官府才能使用的品种。这样得以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初洪武釉里红上和元代产品有很大区别,表现为

  1、线描纹饰的成熟。明代釉里红在装饰上采用线描方法,改变了元代釉里红以色块为主的原始装饰工艺。

  2、釉里红呈色的改进。明初釉里红的呈色有了改进,整件器物的色泽统一,已较少见到含灰或烧飞的现象。洪武时,呈色有艳红、深红和灰红三种,艳红和深红的有晕散,灰红的一般无晕散。

  3、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红以大盘、大碗、大瓶等巨型器为主。

  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但烧制数量仍然不是很多,图案相对简单,多见“三鱼”图案,不像元代、明初期时复杂的缠枝花卉等。明成化之后,明釉里红日渐消沉,几近失传。

  三、官民窑并举的清代釉里红

  明末清初时,首先由民窑恢复生产。这时的一些民窑小碗上、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方法,大多以青花画枝叶,以釉里红画花朵,淡雅中透出几分喜气。

  到清雍正一朝,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既有青花青翠淸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

  进入清中期,官窑生产一再缩减,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数量开始减少,工艺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红色变暗。釉里红,这种曾经辉煌一时的瓷器品种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当今拍卖市场独占鳌头

  “釉里红”瓷器收藏,自民国时期以来一直受到藏家重视。当时的古玩市场中很少能见到“釉里红”,偶尔出现必受追捧,且价格远高于青花、粉彩。随着拍卖市场的启动,“釉里红”瓷器的价位逐年上升,曾有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1986年于香港被日本人以940万港元拍走,专家估计,此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香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创下了当时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高价位纪录之一。2003年,一只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惊现香港苏富比,这件当年宫廷内的大型陈设瓷,最终以1014万港元成交。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

  釉里红瓷品走红当今国际市场的原因,一则因其色调红透艳丽之美,令人叹绝;再则这类瓷品烧制工艺极难掌握,常有“千窑一宝”之说;三是明代彩料多采自外国,受材料限制,历朝烧制此品的时间都不太长久,清初所制,尚沿用前朝遗料,这就是造成釉里红瓷传世成品数量稀少而弥足珍贵、价位至今居高不下的原因。

  各朝代釉里红瓷辨别

  判断一件“釉里红”瓷器的价格首先要考虑年代,时间越久远价值越高;二要看它的色彩是不是鲜艳;三要结合它的器形,瓶类的肯定高于碗、盘等实用器。而釉里红瓷如何鉴定,当从其每个朝代截然不同的特点入手:

  元代釉里红

  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而且元釉里红瓷至今尚未发现有款识作品,有“大元某年制”款识的均属伪造。

  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

  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  

  元末明初釉里红

  元朝后期,由于对窑温控制要求高和氧化铜配比不当,烧成后呈现纯正红色的很少很少。而明初窑工已掌握了一定的烧制要领,呈色较好的已有一定比例。鉴别这一时期的釉里红,需从常见的作伪方法来掌握:

  一、与鉴别其它瓷器一样,首先釉面必须呈宝光。对利用氢氟酸液将釉光吃到看上去似乎“恰到好处”的,还要留意釉面的“平整”度,有“汗孔”(并非棕眼)必为赝品。

  二、有关土沁。在透明的釉面中,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土沁一般由不透明的白点组成,呈一点点、一朵朵、一片片有疏有密的。由于胎釉结合好,仅能由表及里浸入釉面,并相对高出釉面,从而使釉面失去光泽。土沁大多上疏下密,透过小白点间隙可以看到锃亮的深层釉泡,釉泡有大有小,一个釉泡反映到釉面即一个棕眼。间或有几个浅层的“冒了顶”,成为个个具有白色边沿的浅坑。浅坑必须是圆圆的,若浅坑不圆,“锐不可挡”,那些则并非土沁,必伪无疑。

  三、露胎处的火石红,有可能似黄砖一般红,也有可能是淡淡的。大部分露胎处呈现得较均匀,也有的会露出有少比例的白色胎质。釉脚边的火石红较其它露胎处稍红的,可信度更高。在放大镜下观察,凡此处用笔将淡黄釉描上一圈,显得亮晶晶的,必假无疑。

  四、元后期釉色应是卵青釉、白釉、青白釉共存。不要认为釉色偏白的或认为青白釉属宋代“专利”就给予否定。

  五、真正的元代釉里红的用笔有其随意性和洒脱感,应神速而有力。  

  明清青花釉里红

  康熙末期与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镜观察,一般会发现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此特征是康熙末期及雍正、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雍正制品尤为明显,熟悉掌握此特征后,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

  1、洪武釉里红

  洪武的釉里红制作虽然已比较成熟,但依然存在一定缺陷。该时期发色区域比较宽广,自灰黑至暗红,且时常因釉里红料研磨不细而出现类似元青花青斑感觉的局部红斑,同时还经常带有露釉、淌釉等时代特征。

  2、宣德釉里红

  永宣釉里红制品制作不多,二者因制作时代接近,发色区别不太明显。由于釉层较洪武薄,发色区域较洪武窄,一般呈暗血红或暗红发色,偶有局部发铜绿或发黑现象。

  3、成化釉里红

  成化的釉里红主要有两种情况:(1)、铜料涂抹均匀,不浓厚。发色表现得比较鲜艳。(2)、涂抹浓厚。由于铜料堆垛,一般在烧制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淌现象,此时特征与宣德制品有些接近。

  总体而言,成化釉里红在烧制时,局部发黑现象不太明显,铜绿色现象几乎不见,说明当时窑工对釉里红的烧制已经相当成熟。

  4、康熙末期、雍正釉里红

  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稀少,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釉里红制作较明朝更为理想,但也有局部铜绿特征。

  康熙末期与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镜观察,一般会发现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此特征是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雍正制品尤为明显,熟悉掌握此特征后,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

  5、乾隆釉里红

  乾隆釉里红发色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与雍正朝釉里红特征相近制品。该类制品为乾隆早期制品可能性较大,因为雍正七年与 乾隆前期,景德镇御厂基本由唐英督陶,至少在一定时间段内制品特征变化不应过大,但该观点缺乏确凿证据供考证。

  (2)、具备独特的乾隆釉里红特征制品。该类釉里红制品特征与雍正釉里红时期差别明显,不具备上叙的“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  

  清乾隆釉里红瓷与后仿品

  清乾隆釉里红瓷大多红色偏淡,釉里红色调十分鲜艳的极少。乾隆釉里红器物以瓶、尊、壶等陈设器为多见,官窑器的图案则大多以缠枝莲、云龙、团凤、三果纹为主。后仿釉里红瓷色调多发黑,有的还呈现出点点绿斑,这是因为作伪者不能准确掌握氧化铜还原的烧制技术而形成的缺陷。

  除了以上按照朝代的特征来鉴别釉里红之外,还需留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留意器件的造型特征和琢器接口的规律。接痕的“不修边幅”和旋痕的粗宽都属正常。大罐等颈肩部位过分修削的应为画蛇添足。
  二、底面绝大部分不施釉,唯有部分玉壶春瓶施有底釉。圈足宽平居多,玉壶春瓶圈足有高窄外撇的。不管宽平的也好,还是高窄的也好,其圈足内外岸口必有多少随意倒角。内外倒角甚者足尖呈三角形着地。还见有一种平底内凹的假圈足。
  三、胎质粗、釉面有缩釉都应无需计较。口沿若有崩碴的,倒要审视其有否錾凿痕,没有錾凿痕迹碴口又稍显外翻的就更为可靠。
  四、要结合考虑绘画和用笔的时代风格。

  由于釉里红的各期发色特征明显,在抛开青花发色等其它时代特征的情况下,观察洪、永、宣、成、雍、乾釉里红制品发色,除康雍乾早期制品有相似处外,其它各时代特征一目了然,仅靠该器釉里红发色便可大致断代。如果同时再参考其它釉面、绘画,甚至青花发色等时代特征,全面看问题,器物的断代无疑会更加迅速、准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