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云雾山中986 2016-11-24



汉代青白玉飞马


玉器、青铜器和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演变,中国人至今仍有爱玉的风尚,这种信念和喜爱除了源于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


玉器在中国有着八千年以上不间断的历史,经历了从装饰到礼器,从道德人格化再到世俗的过程。


因此,探究几千年的玉器的历史,可以说是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人格化的玉:




《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春秋战国时代,崇玉之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完璧归赵”及“随珠弹雀”的典故传诵千古,“和氏之璧”与“随侯之珠”等玉器被奉为天下之至宝,引起诸侯之间的纷争,以致于墨子、韩非子等许多思想家立说批评这重玉之风。



龙纹玉璧




2.神化的玉:




秦汉以至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自上古以来的灵物观念,以玉敛尸的风俗,可谓空前绝后。刘斌指出,《周礼》中即有「疏璧、琮以敛尸」的记载。


从汉代玉器的演变来看,自汉武帝之后,用玉制度日趋完备,而装饰玉趋于简化。“所谓用玉制度的完备,是指葬玉制度而言,汉代盛行厚葬风气,从皇室贵族到官僚豪强,无不重视丧事。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


刘斌讲述:“玉衣又称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所使用的殓服。


《后汉书礼仪志下》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东汉时期,铜缕玉衣的使用较普遍,除王侯家族成员外,高级官僚、贵族也有使用,汉代皇帝还常常赏赐玉衣给朝廷重臣。



金缕玉衣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于洛阳,并葬于高陵。


曹操反对厚葬,早在建安十年就下令“民不得复私雠,禁厚葬,皆一之于法。


刘斌阐析:“从考古发掘来看,迄今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曹魏时期的墓葬中,玉器出土很少,可见在曹操父子积极推行薄葬措施的影响下,两汉四百余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渐衰落以至最终消失。”



龙纹玉璜




3.世俗化的玉:




隋唐以后用玉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玉在礼仪与灵性方面的概念被日渐淡化,只作为珍贵美丽的材料,只有皇室仍然使用圭、璧等玉器,一般玉器制作则走向世俗生活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和当时的社会思潮。


中国玉器发展到清代是顶峰时期,清宫内府旧藏宋代《大禹治水图》玉山,它是当前所见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


据清宫档案记载,此玉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玉材原重约一万零七百斤,历经三年从新疆运到北京;又经水路运往扬州,由擅于做玉山的扬州玉工琢制,历六年制成。后运回北京,造办处令玉匠镌字,置于乐寿堂,前后共用十年时间。



《大禹治水图》局部



中国玉文化
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器玉时代,美石成玉

 

新、旧石器时代,石头被当成人类的生产工具,最早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那是玉的前身,是器玉。从器玉开始,人类慢慢发现有一些石头通过磨制,会跟其他石头不一样,有着通灵通透的剔透美,色彩漂亮,这个叫“美石成玉”。这时候老祖宗最早的审美观出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玉不再只是生产工具,随之产生了美感。


 


第二阶段:神玉时代,对话天地

 

后来,人们把石头做成平时所见的小动物,玉龟、玉猪等,以此来丰富生活,这是初步的发展:感知人类的发展进步史,记录我们身边的一些动物。

 

在制作这些器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一种玉,后来被称之为“神玉”,打造成一种形状后可以跟天地鬼神通话。我们将这种玉用来祭祀天地鬼神,打制成玉璧,用来祭天祭地,敬完鬼神之后,对大自然的这种电闪雷鸣,我们就不会再害怕。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自然处于不了解的状态,我们对自然的一些恐惧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来表现,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人类告别了恐惧感。这就是神玉系列。

 




第三阶段:礼玉时代,和平玉帛

 

到礼玉层面,便是玉文化的更进一步境界了。到了奴隶时代,有了阶级之分,我们通过玉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实力,这就与对外交往有关了:用玉来打制礼器,包括玉的兵器来昭示我们有这样的实力。但是我们不动武不进行战争,比如玉刀,那时候条件落后,打制难度非常高,所以打制玉器显示实力很恰当。这是为了表现,我们不愿战争,只愿化干戈为玉帛,解决那时期的一些纷争。玉,变成了和平的象征,彰显实力,代表和平。

 




第四阶段:德玉时代,以玉比德

 

春秋战国时期,孔老夫子将德总结为“十一德”。那时候战争不断,人们没有道德底线,礼坏乐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孔子将“玉”的品质与品德联系在一起,这是“德玉”最早的概念。汉代许慎又进一步总结为“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对君子以玉比德,把“玉德”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玉正是在这个时期跟道德君子联系在一起,也就出现了我们后来讲的“君子无德不配玉”,“君子无故不去玉”。 



 

中西方宝石文化大不相同

 

中国玉文化与西方的宝石、钻石是两种概念,不只是一种配饰或者珠宝财富,同样是稀有的矿产资源。中西方理解不一样,中方理解是感性的,带有意境感的,有玄妙、禅意在,西方的理解只是宝石,金钱财富,这是大概念。我们提倡的文化内涵是通过玉,体验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一些东西不是语言能表达的,但是看到之后会感受到发自肺腑的舒服愉悦感,在欣赏和解读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就是解读提炼出来,融入人文的东西。让几亿年形成的玉走进我们的生活,来演绎我们的人文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