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玉文化始终与玄学并存

 yesleng 2023-01-28 发布于山东

、已经探明600万年的人类存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又发现众多人类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类化石是: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了。

      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

二、神玉、王玉时代,玉从未脱离过玄学

       我们曾在从远古的神玉王玉到当代的辟邪祈福一文中谈到过神玉、王玉与民玉的三个不同的玉石时代。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玉成为通灵之石,能代表上天的意志,既沟通神人,又主宰福祸。

      人类较为完善的文字出现只有不到4000年的历史,从有文字以来,有关玉的记载就从来没有离开宗教与玄学。

      但是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了至少600万年,600万年的人类生存史,未知远远大于我们的已知。

      早在公元前三万年,在欧洲大陆上猎人们就开始佩戴用动物的骨骼或牙齿制成的吊坠,专家家认为:那时候的人们相信这些吊坠可以让他们狩猎成功。但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准确的的原因是无法确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与玄学有着不可分割关联。 

      2007年,在仙人洞洞口距地表2.5米深的第三层(距今3万年~2万年)发现一件典型的玉质双刃尖状器,为岫岩透闪石砍斫器,玉质温润,呈绿色,长10.77厘米、宽4.5厘米、厚2.08厘米。该器形规整,适于使用,保存完好,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玉制生产工具。   

       这块作为生产工具的“砍斫器”是否也承载着玄学的信息,我们自然是无从知晓。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湾附近的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年代约6800年~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玉器之一。器形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为小件装饰品。它们的用途绝非是简单的装饰品。

​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年~6000年,同样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种类多样,其中有些造型奇异怪诞,因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除了勾云形佩、筒形器、璧形器、连璧及环等几何形玉器,还有很多动物形和人形玉器。按其造型题材,可分为具象肖生动物形器、抽象变形动物形器和人形器三类。
      它们均出自没有文字记载的新石器中晚期,我们无从确定它的的准确用途,但依然与宗教、玄学有着绝对的关联。
      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璜、玉璋被称作六器,属于最典型的礼仪玉器,是高古玉器的六种形制,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中六种重要玉器的不同功能。它们都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区域文明中心。例如其中最古老的玉璧,它的形制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初步定型。
      详见:六器礼天地四方-璧、琮、圭、琥、璜、璋
      六器基本造型
​       六器为什么是这种造型,现代人是说不清楚的。人们试图做出各种解释与推测,但无论哪种学说,最终都离不开神秘的玄学范畴。
​      祭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祈福仪式,对象主要是神灵。在各种祭祀仪式中,六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只是中国,在玛雅文明、日本绳文时代,以及新西兰土著的文化遗迹中,也都发现了玉器被用于祭祀的证据,比如日本直到今天依然在流行的勾玉,就是那里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这些宗教礼器的准确起始时间与确切作用已无从考证,可谓是玄之又玄。

        随着时代发展,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神权统治逐渐向王权统治靠拢。玉也自然的从“神玉”开始象“王玉”转换。夏商时代,为了巩固王权地位,玉在人类原有的崇拜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政治、财富、礼制等等,玉器成为宫廷专属器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与此同时,神玉时代落幕,王玉时代开启。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的语言早就存在了,通过言传身教,玉的作用就像语言自身一样,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也被一代一代的发展演变者,但自始至终没有脱离玄学的特征。    
       儒学出现以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认为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聘义》)。
      此即孔子根据当时社会用玉的实际情形归纳出的玉的特性: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性。总结了玉与道德规范的关系。
      《礼记》中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表明佩玉人格化,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也是高尚道德修养的表征。古代君子佩玉,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自己的行为动作。这种道德内涵和审美时尚,对日后玉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使得玉及玉器成为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把“玉”与“德”关联在一起?其实这还是一个玄学的概念。玉德完善于儒家,产生自远古,在文字没有出现的时候,它已经零散或系统的被人类一代一代口传下来,这其中当然也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演化与完善。

      三、民玉时代与当代玉的玄学

      从神坛到帝王,逐渐走进百姓民众,这时候便开始了玉文化的“民玉时代”。

      民玉时代与当代,玉的玄学色彩依然不减,并且产生出大量的寓意与象征。我们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有非常想尽的探索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查阅,或许读完之后你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里不再赘述。

    《玄学说玉-也谈“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