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十一)

 虎子藏馆 2016-11-24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十一一)

喜剧大师——韩非


1479957717147089311.jpg 

上了年纪总喜欢看点搞笑的节目,让自己每天都能乐一乐。不知怎么搞的,打开电视好多节目让我乐不起来,只好不断地换台。现在和小孙女常常看“潮童天下”,孩子们的天真和童趣,让我十分开心。说真的,现在的喜剧、相声、滑稽戏真得好好向前辈们学习学习。我常常会想起我心目中的喜剧大师——韩非。看他当年的喜剧电影有百看不厌之感。他的表演认真、自然,又是那么的明快、健康,让人由衷的喜悦,使人开怀大笑,不媚、不俗、不脏,和当前好些泛娱乐的影视节目形成鲜明的对照。

岁数大些的电影观众对韩非应该非常熟悉,80后、90后就不那么熟悉了,也许根本不知道韩非是何许人也。我上初中的小外孙,听我说韩非这个名字,硬要加上一个“子”字,说成是韩非子,说电脑上有这个人物,是历史上的文学家。

我想,首先得把韩非生平简单介绍一下,把他参加拍摄的影片向年轻的朋友们介绍一下。你们可以在网上搜索,把有些电影看一看,我想你们也许会喜欢这位中国的电影喜剧表演家。

韩非( 1919 -1985)原名韩幼止,祖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32年随父亲迁居上海,1939年中学毕业后进了中法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在舞台上磨炼出表演才能。1941年步人影坛,抗战后在文华、中电公司参加拍摄了多部影片,如《终身大事》、《太太万岁》、《艳阳天》……

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影片公司主演了三部喜剧电影:在《误佳期》中饰演一个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而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饰演一个与邻居一板之隔闹了许多矛盾的洋行小职员;在《中秋月》中饰演一个在中秋节前到处借钱的贫穷的小职员。这三部影片是韩非早期的喜剧代表作品,被圈内人誉为是“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1952年韩非由香港回国,成为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从那以后参加了众多影片的拍摄,表演越趋成熟,先后主演了电影《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锦上添花》、《魔术师的奇遇》。由于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喜剧表演才能,被人们誉为是中国的电影喜剧大师。

 

1479957774007082467.jpg

左: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剧照  右:电影《女理发师》剧照


当然,他在电影《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六十年代第一春》、《她俩和他俩》、《儿子、孙子和种子》、《阿诗玛》、《血碑》等影片中都有出的表演。

 

两次谈表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影演员剧团就设在永福路52号,演员们学习、活动都在那儿进行。有一次学习结束后,我们几个年轻演员围着韩非,让他谈谈表演的事儿,那时候我们刚看过他主演的《乔老爷上轿》,很喜欢他的表演。韩非在我们心目中是位大演员,可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十分容易亲近。韩非和我们聊开了,他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演员重视,比如: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能演戏也是生活教会我的,你们说老演员的戏演得好,实际上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广,见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所以能理解熟悉剧本中写的人物,会在自己脑海里出现很多生活中类似的人物形象,把众多人物身上的特点汇集在你自己要塑造的人物身上,这样剧中人就会在演员心中活起来。

当谈到喜剧表演时他告诉我们:演戏的规律实际上都一样,只是喜剧选择的生活素材不一样,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讽刺、幽默、滑稽、机智、荒诞,甚至怪诞,但很重要一点也还是来自生活,脱离了生活那就让人不可信了。我平时也很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人们常常由于误会造成很多喜剧因素,还有人在生活中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如果你仔细去分析,其中必定会找到喜剧的因素和笑料。生活中的“马大哈”是很有意思,可也得找出他“马大哈”的原因,要有依据。我总感觉演喜剧首先自己要有信念,有了信念你会去追求真实感,这样观众就会相信,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那肯定会失败。喜剧表演肯定会夸张,夸张必须适度,必须把握好分寸。过火表演一定会失败,因为你破坏了生活的真实嘛。喜剧表演我自己体会: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恰到好处就会产生喜剧效果。这都是我的一点体会,你们是学表演的,有理论,我这完全是瞎掰!反正咱们随便聊聊。对了,有一点十分重要,我们从生活中选取喜剧动作一定要认真筛选,选择健康的动作和行为,喜剧表演不能让观众感到脏,上海话怎么讲?龌龊,对吧。

这次谈话我印象很深,他把喜剧表演的精华都表述出来了。

还有一次,我和剧团的两位同志去巨鹿路上海作协听报告,会议结束得早,我们三个人骑自行车路过韩非家,听说韩非爱人李婉清病了,我们就在街口买了些水果去他家。我们看望了李老师,韩非请我们在客厅里坐,问我们是喝茶还是喝咖啡,我们客气说不用麻烦了,韩非说最近朋友送来的咖啡特别香,你们一定要尝尝。

他去为我们冲咖啡,我注意到他的书架,书还真不少,有卓别林,有西厢记,有徐谓的书……

一会儿咖啡飘香,真香!上世纪六十年代能喝上咖啡,对于我来说那可真是开洋荤了。

韩非落座后,我问他:“韩非老师,你看的书真多,古今中外的喜剧你都研究啊!”

“哪有什么研究,有时去书店转转,有些书觉得挺有意思就买了回来,有空时翻翻,觉得对自己演戏挺有启发。人哪,知识总是有限的,解放前就看过卓别林演的多部电影,挺喜欢,现在有时间看看他的书,长点知识。”

我顺手抽出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也是喜剧吗?”

“是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喜剧。王实甫把红娘这个人物写得十分生动,她虽然是侍候小姐的丫头,可她十分聪明,乖巧伶俐,眼明心快,能把多情又犹豫不决的莺莺小姐,把很执着又有文人迂腐气的张生,以及保守、固执的老夫人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个很了不起的丫头,看西厢挺有琢磨头的。”


1479957829774072944.jpg 

韩非主演的电影《乔老爷上轿》

 

这两次谈演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译制厂导演了多部卓别林早期的无声片,我们在影片中加了字幕,让观众能看懂。我还参加卓别林主演的多部影片的配音,如《凡尔杜先生》、《大独裁者》,我和邱岳峰一起看了很多有关卓别林的资料,这时我深深体会到韩非的用功,他从中外古今的喜剧表演中吸取养料,丰富自己的表演,他成为喜剧大师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艺术家是缺不了文化底蕴的。

记得早几年我有幸参加江海洋导演的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海洋重拍这个戏也是一种怀旧,成功与否暂且不论。我在戏中饰演柯将军,戏不多,可在剧组结识很多年轻演员,看他们的表演还真另有一功。有一次拍摄间隙,我们几个演员在一起聊天,陈道明十分感慨地说:“孙老师,你是搞译制片的,看的外国片多,了解外国演员的表演,生动自然有个性,我们这一代演员,也是看外国译制影片长大的,在演戏上也吸收中外演员的表演经验,应该说怎样演戏,我们是能掌握表演规律的。我们这一代演员今后的比拼我想主要是看谁的文化底蕴深厚,你说对吗?”

陈道明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他是个非常有追求的演员。我认为他说出了一个演员能否成功的要害,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是演员艺术生命能够常青的养料。韩非就是一例。再回顾一下我们老一辈的演员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文化修养的,赵丹塑造的李时珍、聂耳、林则徐、《烈火中永生》中的烈士……孙道临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家》、《不夜城》、《早春二月》,不都证明他们的文化底蕴吗?陈道明不愧是个好演员,他在努力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最近主演的电影《归来》获好评,这就是明证。

 

配音也特别出色

 

我到译制厂后曾经看过韩非五十年代主配的一部译制片《勇士的奇遇》,他为法国大演员钱拉·菲力普配音,真的非常出色,节奏明快,语言自然流畅。上译厂很多同志都曾经和他合作过。五十年代韩非和舒绣文曾多次来译制厂参加配音工作。在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舒绣文配安娜,韩非配渥伦斯基;在《母亲》中舒绣文配母亲,韩非配儿子。两个人的语言功底好,把握人物感情也恰到好处,松弛自然,绝对不追求外表的激烈。他们俩的配音加上孙道临、卫禹平、林彬、朱莎等上影演员剧团很多老演员极其生活自然的配音,成为当时译制厂配音演员学习语言表达的榜样。那时邱岳峰很佩服韩非的配音,他们俩成为好朋友。五十年代后期,老邱生活压力很重,夫妻俩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苦,韩非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黄毛(老邱的大儿子邱必昌)一直都很感谢韩非伯伯的帮助。那时候邱必昌和韩非的女儿一起学画画,韩非在家里给他们当模特儿,从天冷一直画到初夏,韩非还穿上棉衣让他们画。小邱说起这事就很激动,所以当1980年父亲不幸去世,他第一个把这个消息告诉韩非。韩非对老朋友的离去十分悲痛,为邱岳峰的追悼会上写下一篇十分动人的悼词。

韩非和译制厂的第一代配音演员们结下深厚的情谊,作为一个有知名度的演员,他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如今当赵慎之、苏秀谈到韩非都赞他人品好,戏演得好,配音也十分出色。

我一直想,一个演员的口碑绝不是光靠戏演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人品好,人正派,而且不是一时一事好,需要几十年一贯如此才能获得同行的赞誉,韩非就是这样一位深得同事们称道的演员,也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