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刨根问底吉林市】吉林早期的机器工业

 cangsongtingba 2016-11-24

刨根问底吉林市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日起,都市110《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近代中国的蒸汽动力机器大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初,是洋务运动开始时由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在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洋务派也兴办了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广州等沿海、沿江大城市里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南往北扩展,以至较晚些时在吉林也有了蒸汽机动力的近代机器大工业。今天的《刨根问底儿吉林市》请您关注《吉林早期的机器工业》

        当年旧吉林城的蒸汽机动力近代工业中,主要有东关的“火电”、“火磨”和西关的“洋火公司”等。关于“火电”,据《吉林市志》记载,吉林当年家里照明用的是带玻璃罩的“洋油灯”。后来东关有一家“火电”(即电灯厂或发电厂),城里不少人家使用了电灯,不用火点,一摁开关灯就亮,许多人并不知道吉林市电灯厂的来历。

        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 处长 赵健敏说:“吉林市电力工业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经吉林将军达桂批准,在省城吉林新开门外建成了一座发电所,购买德国旧西门子250马力蒸汽发电机1台,开始营业发电,这便是吉林电力工业最早的雏形——宝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吉林市实华电灯公司成立了。原来吉林城已有一所电灯公司,为当地士绅松毓私人创办,张作相拨专款买下后收归公营。据《永吉县志》记载吉林市路灯兴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但在民国时期路灯的发展缓慢。延至1932年,临江门才安装电灯。

        赵健敏说:“当年百姓纷纷传说‘西门脸’要点电灯了。到晚间即将送电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电灯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去看‘西洋景’。”

        1934年,前新街拉过来电灯线,整条街17个大门中有钱富户都较早安上了电灯,几个房间在同一时间全都灯火通明,而且房门外还安装了门灯,照得满院子通亮。

        关于“火磨”。东关有一家“火磨”,当时人们把用电力磨面粉的工厂叫做“火磨”,把“火磨”磨出的面粉叫“洋面”。 赵建敏介绍:“火磨这个在吉林市还是比较有名的,大家在老的记忆中,有个面粉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非常大的企业。面粉厂的前身就是火磨的发展,创办是1913年。在东关有一个火磨,有电力,有电了就开始磨面粉,当时咱们面因为电灯整上了,老百姓就叫‘洋面’。”


        后来日本侵略者不许中国人吃大米白面,老百姓就从乡下购买农民用碾子磨的面,叫做“本地面”。据考证,这家“火磨”就是今吉林市面粉厂的前身。

关于“洋火公司”(即火柴厂),现在人们已很少看到用磁铁块打击“火石”后,将冒出的火星引燃火绳的取火方法。更很少知道用烧松木明子点火和抽水烟袋时吹“火纸绳”点火的方法,当年这就是人们取火点灯的生活常识。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上述古老而落后的取火方式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家里也有了“洋火”,俗称“取灯”,这是当时人们对新出现的火柴使用的名称。不过火柴还比较贵,用得很少。昔日西关就有一家“洋火公司”(即火柴厂),1914年,日本商人开设了吉林磷寸株式会社,这就是吉林火柴厂的前身。


        赵健敏说:“其生产的是硫化磷火柴,俗称‘红头洋火’,在任何粗糙的硬地方都可以划着火。因为是寸长的磷质火柴,所以日语叫做‘磷寸’。这种东西新型事物还是比较贵,当时老百姓还是用的很少,随着这些东西非常的方便,慢慢的逐渐就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了,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必备品。”

        清光绪六年(1881年),经钦差大臣吴大瀓奏请,光绪皇帝御准,在吉林城开设机器局,又揭开了中国东北近代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帷幕。这不仅是吉林机器工业中新的里程碑,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机械工业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