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郎浩:渤海似湖,终究是海

 伤心的小剑客 2016-11-24

渤海之形势,如星拱月,两臂环抱,如同中国首都周边的一个咸水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天津卫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战略三角,在控制住黄海的现今,其安全形势是不需要太多担心的。在古代,渤海地缘政治方面,海洋是基本上不怎么考虑的;但在清末,帝国主义在海岸边上架几座大炮就可以威震京庭;今天,中国有了自己的海军,能够在大洋之上御敌于渤海之外,这个是中国的国祚安全根本。渤海,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湖,或者叫一个咸水湖。

渤海注定是一个发展的海洋,因为渤海是京津冀辽鲁五省交流之地,也是北方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域,这个海域应该成为一种力量的汇聚低地,和能量辐射的轴心。整合渤海区域首先要整合五省定位和序列划分,功能区的划分,眉毛胡子一把的上,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果。政治核心的北京不一定非要成为各类功能的核心,开放区的天津也不能成为一个与青岛、大连竞争的定位重叠。渤海的发展注定要协调布局才行。

既然要协调,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小范围的协调,而是大范围的定位。渤海滨海带、长江三角滨海带、珠江三角滨海带,三者定位和发展思路不应该成为同质化的亦步亦趋,而应该是顶层设计,高端引领,各有特色才行。要符合整体的经济区域布局,也要基于基本的北重南轻的产业布局的现实才行,定位渤海区域发展,就得立足渤海实际,立足渤海资源,发挥渤海优势,弥补域内短板,为而不盲目,不为有侧重才行。立足全国甚至东北亚来看待渤海,才会有点意思,站位高了,才会发现大的问题。

其次,整合渤海需要整合整体经济布局和产业链。渤海是一个大有可为之地,因为渤海相对封闭环境,在海洋经济发展的今天,产业间联系可以通过发展域内水运来加强沟通和降低成本,而这个在今天做的远远不够(物流成本基本可以占到15%左右)。如果京津冀辽鲁形成了纵向呼应,横向配合的规模性产业结构,如果能够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恶性内部竞争而成为内部合作,做大规模,占据产业上游,不断增加附加值,形成京津研究、三省承接转化、内部形成合力做大规模的一种良好局面,渤海将是一片希望的海洋。

再次,整合渤海需要整合领导结构。在今天,京津冀一体化路尚未走完,京津冀辽鲁再提上日程,貌似有些冒进,实际上则远远不够。渤海海域在海洋技术和经济发达的今天,天然的为地缘上京津冀辽鲁的整体化发展和协调形成规模优势奠定了基础,不善利用这个基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真正整合渤海,就要从领导体系上进行整合才行,有引领,有配合才行。中央出面才行,站在国家的高度,来从政治权力运行结构方面进行设计,以政治引领推动形成区域整合才行。

还有,整合渤海不仅仅是整合经济。北京和天津抽离河北,成为直辖市的政体设计,使得河北省支离破碎,在文化上京津冀处于了一种文化上的隔离和疏远,相较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渤海区域则又纳入了黑土地文化的辽宁和传统文化大省的山东,区域内在文化上更显分离。这个局面,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长期来看,必将从根本上影响区域内部整合。文化上的一体化,远远比经济上的一体化在地缘方面起到作用大。整合文化与整合经济和政治不一样,文化只能润物无声,只能顺其自然,政府更多的要做的是搭平台,构机制就行,过度干预倒是不好。

再有,整合渤海区域,也是为了弥合城乡、地域差距,这个就要站在政治高度来看待。在这个方面上海做的远远比北京要好,北京是一个抽血泵,上海是个供氧仓,北京在吸取周边资源的同时形成了以北京户口、医疗、高校、权力和政治资源等多个方面的高地,形成了对周边压制和资源榨取,这个在北京周边贫困带一眼即明,一个首都被贫困人口包围,这个终究是不稳定的,对于社会公平也是有很大隐患的。如何能够在五省内部,统筹合力发展,形成资源和利益均沾化,尽最大努力使得域内发展同步化,这个是需要站在政治角度来看待和推进的。

最后,渤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体制的全方位整合,才会稳定渤海地缘安全根基。渤海似湖而终究是海,是海洋就没法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应对安全隐患最好手段是要能够集中域内资源力量来对冲风险,能够集中域内资源和力量又源于平时的整合。可以说,没有了这种全方位的整合,单纯军事指挥意义上的一种协同,是很低级的,也是缺乏支撑的沙漠楼阁,根基不稳;做到了五省整合,或许渤海才会更像一个内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