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迎党代会】乘风破浪 航向世界

 执念工作 2016-11-24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大学在全球化条件下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和迈向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途径。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教授为主体、院系为平台、学校为窗口”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深化国际合作内涵,国际化水平取得新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工作正在实现国际化意识从被动向主动,国际化形式从个人到团队,国际化内涵从交流到合作的转变,对外交流合作规模显著扩大,形式日益多样化,渠道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实质性项目不断增多,成效特别显著,国际化的步伐越走越坚定。

国际交流全面推进合作规模大幅提高

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各项数据指标的迅速增长显示了工作进步的强劲势头,取得的成绩斐然,交流合作规模显著提高,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截至2015年12月,我校共与29个国家及地区的203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以及国际联盟签署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为学校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自2008年7月初至今,通过“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累计派出教职员工长期出国境530人次,短期出国境7758人次;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等累计派出学生长期出国境2175人次,短期出国境4098人次,逐步实现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常态化。在学校国际化基金的支持下,举办大型或系列国际会议209次,累计聘请海外学术大师和海天学者1876人次,累计资助教师、学生出国参会和交流项目1416人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实质性国际合作,扩大我校国际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合作质量显著提升

随着学校外事活动的日益频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国际化工作正在实现国际化意识从被动向主动,国际化形式从个人到团队,国际化内涵从交流到合作的转变。国际合作的形式与渠道愈加多样,层次与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出访来访交流目的从一般性参观考察发展到以讲学讲座、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主,更加务实。学校来访人员涵盖外国各级政府官员、驻华大使、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奖获得者、外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国际刊物主编、跨国集团总裁等高端人员。交流合作形式从学生短期交流、教师简单交流为主发展到形成学生长短期交换、出国攻读学位、参加联合培养和国际性比赛,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科研合作,学者担任国际刊物和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理事会成员,在我校建立联合科研平台、开办学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联谊项目和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等多元一体、相互补充的交流合作综合体系。

学校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鼓励与扶持各院系邀请国外高水平学者、专家来校进行短期讲学或合作研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大力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广泛参与我校教学科研,显著提高了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增长了国际见识。2008-2015年学校层面新聘海外学术大师、海天学者310人、名誉教授23人、客座教授65人,其中包括诺贝奖获得者3人,各国家和地区院士达20人,累计聘请海外学术大师和海天学者1876人次,邀请的专家学者不仅在其所属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也对学校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构建合作平台立足长远谋突破

对外科研合作从单个项目合作发展为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建立国际联合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长期性、系列性、综合性、实质性的科研项目。2008-2015年间学校与164所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国际联盟签署了286项校际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建立了稳定、实质的合作关系。新增三菱电机-大连理工大学电加工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安捷伦科技公司集成电路测试联合实验室、DUT-VTT(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可持续建筑能源研究中心、国际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联合实验室或科研机构。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的建立,为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更为学校今后的国际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倾力打造了具有品牌效应的学生交流项目,为扩大学生国际视野提供平台。“浪漫之旅”海峡两岸文化研习营是我校重点打造的两岸青年学生文化交流的精品项目,自2009年起,共有近500名两岸青年参与其中,成为两岸青年缔结友谊的重要平台。“纽约模拟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名牌大学广泛开展的学生活动,自2007年至2015年,我校已选派9支代表团赴美国纽约参会,并多次获得最佳代表奖、最佳立场文件奖、团体系荣誉奖、团体一等奖等个人及团体奖项,在学生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文化研习营”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成功选派7批优秀学子赴日本高校、企业参访交流,依托我校对日交流合作的优势,开阔学生视野、助力成长。此外,还针对优秀贫困生开展了“韩国文化研习营”等活动,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

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初成

学校依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学生国际化超市”的概念,继续致力于拓展学生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校层面各类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由2007年不足10项拓展到2015年百余项,派出学校包括西北大学、东京大学、高丽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杜伦大学、悉尼大学、台湾大学等80多所国际知名高校。赴国(境)外交换学习项目是推行我校学生国际化战略的重点项目,经过逐年的探索和发展,学校交换生项目的流程更加规范细致,学生参与交换项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交换项目数量保持稳定地增长。其中与80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长、短期交流项目相关协议。海外高校派往我校交换生数量也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至今,共有141名分别来自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共35所友好高校的学生来我校学习,这些学生的到来让学校的国际化氛围更加浓郁。

国际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校国际学生生源国由50个扩大到121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在校人数由2008年的683人增加至2014年的1303人,年均增幅达13%,规模扩大近一倍。学历生(本硕博)比例由17.3%上升至51.2%,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学生层次结构得到优化,学生质量稳步提升。

国际化建设成果丰硕,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

经过长期努力建设,学校国际化建设硕果频现,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学校成功加入“中国—东盟工科高校间交流合作网络”,获批成立“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在英国《泰晤士报》亚洲大学排名中列亚洲第79名、内陆排名第15名,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跃升到世界第311名、内陆排名第16名,根据U.S.NEWS公布的2015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名列第401位。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2013年9月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校共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的行列。其中,“化学”、“工程学”和“材料学”3个领域发表论文总数更是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机构数的前5%,标志在这3个学科领域我校的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已达到了国际领先的高水平行列。

2014年9月9日,我校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合作兴办的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上设立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创了中日两国在高水平学历学位教学层次上合作办学的先河。学院以其崭新的教育模式,定位清晰的高规格培养目标,包涵着亚洲和西方文化渗透,推进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

7年间,学校开发了68个学生交换项目。开设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3个、国际化硕士专业6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以及国际化博士专业28个一级学科涵盖75个二级学科博士专业建成国际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联合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有3门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为服务国家战略,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建成孔子学院。以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学生为出发点,科学、规范、人性化的管理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声誉,2013年获评为“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学校还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国际文化节,有力地提升了校园国际化氛围。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相信乘着国家统筹推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东风,学校将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模式中长风破浪,在“争创一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