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司机大PK:医疗健康是金矿还是巨坑?

 三余无梦生 2016-11-24

导读

今年以来,所有公募、私募基金经理在受采访时都表示看好并在积极布局医疗健康领域。而医疗健康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所有基金经理都“折腰”?抑或只是基金经理画的馅饼而已?


理财君在周末的时候参加了并购菁英汇主办的 “第二届中国并购高峰论坛暨并购项目洽谈会”,其中在“医疗健康专场”上,广发证券医药行业的高级分析师马帅和复星医药的总经理助理闵贞对医疗健康产业的看法让理财君印象深刻。


闵贞表示在中国做医药投资是很纠结的事情,医疗服务就是个坑:


  1. 我不明白国家搞的公立医院改制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要来做这个事情?从大的逻辑上来讲我搞不懂。整体来看,我搞不懂它的逻辑基础在哪里。 

  2. 目前医疗服务是个坑,外部环境不足以让民营医院可以可持续的生存下去,看不见民营化的医院有哪个特别赚钱。

  3. 在未来,我认为医院即便收购进来以后,背后还是要有为它重塑科室或者改造科室的能力,否则单纯把医院做成一个商业模式,我是高度怀疑的。 


马帅则表示看好医疗服务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的企业:


  1. 制药终端情况目前有将近14000亿的市场,还没有包含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新经济市场,未来要做到8万亿市场。 

  2. 医保支出已经从增速上大于收入,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下去,未来医保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因此医保控费成为了主基调。且由于前些年医药的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医保。故医药行业增速也在下滑。不过这对PBM、PBO参与到医疗控费的公司和精准医疗存在结构性机会。

  3. 未来医疗器械会有4000多亿市场价值的重构 。因为医药企业已经率先完成这一过程,而医疗器械一般晚6-8年。



演讲实录


《迎接医药产业链新变革》

 演讲人:广发证券医药行业的高级分析师马帅


我今天的内容主要是分享医药行业目前的全新变革。主要分享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对于目前宏观情况的扫描,二是从三医联动角度,阐述医药、医保、医疗阐述一下目前的新变革。在变革之前要说一下什么没有变,就是目前医药行业增长的根基没有变。


目前宏观情况的扫描


目前中国的国情没有发生改变,医药行业目前增速放缓,制药医药下降为个位数增长,新的生物技术,新经济精准医疗等等还没有明显的收入和增益。在这种新老交替的状态下,医药还处在稍微尴尬一点的地位,大家都是投医疗、大健康。我们在二级市场面临很大行业,所接触的群体很多都是全行业配置的基金经理。在这个过程中,药企在卖方是压抑的,2015年没有什么大的行情,受重视的行情明显不如往年,这和行业增速放缓所导致的,股价表现也不是特别理想。


但是我这里还是要强调,在目前我们的国情没有发生改变。我们看到制药终端情况目前有将近14000亿的市场,还没有包含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新经济市场。未来要做到8万亿市场。从国际比较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还是人均消费,还是比较低的水平。医药行业增长确定性是受到老龄化的影响,非常确定。我重点说一下这个图,北大曾经做过研究,当人的年龄增长的时候,对于医疗费用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状态。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的状态就是55-65岁之间,甚至65岁之上,我们的父母和祖辈的区别是,父母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改革开放,在这种生活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进入了青年、中年和老年。因此他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是强于我们的祖辈的,在这种状态下,行业未来的增长是非常稳定的,不必为暂时的放缓和振荡而悲观。

我们拿到了一个证据,就是目前发达经济体的情况,这是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医药行业放缓,但是有一点确定就是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没有随之下滑,反而逐年增加。这给了我们底气,未来医药还会面临不确定性,还会有些招标、负面政策出来,但是总体的格局还是值得大家谨慎乐观。


医保目前的新变革


后面我们强调的是变化。第一个是医保层面的变化,很大的一个变化是什么?目前的医保已经从一个推动因素变成了一个限制因素。医保支出从增速上大于收入,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下去,在未来医保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因此医保控费成为了主基调。前些年医药的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医保。但是目前医保已经扩容到98%,以后就由一个驱动因素反而变成了限制因素。近些年医药行业增速下滑也是受医保限制的影响。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总量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在医保的控制之下还有结构性机会,一方面对于PBM或者PBO参与到医疗控费的公司形成了利好。另一方面是对精准医疗的利好。所谓的精准医疗就是排除或者对低效、无效医疗排除。它的外延可以很大,精准诊断有IBD精准、新兴的基因测序、影像学诊断等等。精准治疗有很多,我们主要提的是干细胞和细胞免疫治疗。如果外延宽广,还有很多精准治疗的手段。包括医疗机器人等等。在二级市场,精准医疗主要是三大主题,包括基因测序、细胞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目前来说,精准医疗在二级市场今年一年都是不温不火,去年炒作非常厉害。从科技创新曲线来说,去年是泡沫急剧增长的阶段,今年是泡沫不断破灭消化的阶段,明年会到重新反弹的阶段,从幻灭期到真正的大浪淘沙出真金的阶段。可能到明年,利润体量也会逐渐起来。什么样的企业起来了?跟风的没起来,但是真正关注医疗需求,做到差异化的起来了。例如一个企业做IPD,主要做IPD管子,目前做IPD的企业很大,但是动垄断在外资企业手里,他的管子效果很好,目前给很多企业供货,今天已经产生了盈利,明年业机会翻倍。所以我们建议,如果你要做精准医疗或者做精准医疗,就要关注差异化需求和差异化产品的企业。


另外一个医保端的变化就是医保库的重新编写。我们估计2016年的医保目录调整可能不会像2009版增补那么多的品种。今年年底会完成,现在有一个说法是已经出台了,我估计没有那么快,这个目录的确可能会是今年年末或者明年年初的大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2009版调整之后,很多主打品种进入目录之后,带动了企业的快速放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是高毛利品种,放量的同时不仅优化了企业的收入,也优化了企业的利润结构和现金流。对应在二级市场,这些企业的主打品种的放量对于二级市场的加期也有很好的变化。

这是我们对于潜在空间的梳理,时间关系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医药目前的新变革


另外一个变化是医药端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审批政策,还有渠道的变化。我们看欧美新药品的审批,时间周期基本控制在9.8+-8.4个月,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新药品就可以获得生产,在国内时间长达42个月。但是现在有了变化,很多不靠谱的品种在撤回,总局目前在不断的招兵买马,在扩充队伍,速度会有提速,未来会逐步向FDA接轨。目前出台了7批58个路线审批的品种,这些品种未来上市之后,都会对产业形成增量。这个产业无非就是从供需两端来分析,供给侧方面,医药主要看品种,尤其是药品,一个品种可以卖得很大,但是现在在源头卡住了,很多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品种出不来,对于行业增速起到了抑制作用。如果好的技术都能应用到临床上来,我相信对于行业增速还是有一定铺垫的。


下面是医药器械流通的变化。我们概括为三大动因引发了三大趋势。三大动因是市场层面、政策层面和自然层面。市场层面是实力强的整合实力弱的。政策比如两条制、营改增、前段时间流通领域的大整治,这加速了行业洗牌。我们看到了无论是流通商业还是配送型商业,实际控制人或者大股东年龄已经很大了,要出现交班的情况,但是他们的很多子辈都是富二代,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业务,这里就涉及到控制权的更变。我们先前梳理过一个报告,发现很多医疗器械企业,交接班会在未来三五年集中出现,包括一级市场很多涉及到辛劳交接,未来三五年是三个因素叠加共振的周期,这种状态下会引发流通渠道的大变革。


引发的变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整合、转型、延伸。整合指各级代理,配送型商业,也就是所谓的经销商,会完成整合。二是转型,例如日常的开票模式,相应的财务处理也会发生改变。包括以前代理型商业会转化成配虽型商业,职能也会发生转变。延伸概括为三化,包括生产企业的下游渠道化等等,后面会简单提一提。


医疗器械


在医药领域,医疗器械要晚6-8年,医药企业已经完成了率先整合的过程,我们看到上药等等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但是大的医疗器械企业还没有。也就是说,未来这种大的整合更大的变革会发生在医疗器械中。


大家对于医疗器械的关注和研究相对少一些,尤其是使用空间的测算目前有很多口径。我们进行了梳理,给出了自己的测算。我们认为流通环节可能会有4300亿左右的市场。未来以流通环节为依托的变革,可能会导致医疗器械4000多亿市场价值的重构。重构会变成什么样呢?流通渠道为中心进行上下游的延伸,就是所谓的“三化”。我们也看到研发生产型的企业去布局渠道,例如A股上市公司里的宝莱特,通过整合上海、贵州的渠道异地扩张,介入到服务领域来。我们也看到很多渠道性企业,例如润达等等,回过头整合生产企业。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美国这些大的流动企业也会回头整合流通企业让他们去贴牌。很多时候大家觉得很LOW,觉得卖的不是创新药物,但是他们卖得哪怕是最低端的耗材,利润率也是很高的。因为这些东西随着定价低,但是消费率高。我们也看到国内很多流通企业到上游收购产品,搭载在渠道里来。现在依托代理商在各地开连锁,赚取服务附加值。这就是以渠道为中心的产业上下游整合变革。


从海外研究来说,海外巨头卡迪诺也是这样,完成了这个整合过程,成为了世界医药巨头。上游整合经销商生产商,下游为医院提供打包的供应,参与到医院院内的科室的管理,一方面是扩大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收入结构,从单纯的低附加值的药品和器械的配送,转变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或者打包、集成供应商。目前过的企业也在走这样的道路。


另外一个医疗领域的变革是分期诊疗。它所伴随的就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所谓分歧诊疗,就是依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度将病人合理的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之中。我们看到去年卫计委出台了高血压和糖尿病分期诊疗的细则。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受到了强化,这个过程中会否伴随着医疗器械、设备、耗材,医疗情况分布情况的变化?我们相信一定会。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基层上层双层转诊。三级机构是目前的主流,就医和买房很像,人都向大医院聚。推进分级诊疗的决心,政府是没有改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大三级医院扩张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例如盖楼、基建等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未来是否有可能一些医疗职能也会逐渐被民营资本说肢解和弱化?未来一定会。例如口腔、眼科、康复,这些都逐渐被民营资本所介入,职能被民营资本说弱化。未来所有三级诊疗的推进,还会进一步的弱化。


新的商业模式伴随着整个医疗需求或者公立医院的统计所产生的。例如ICL,包括现在的新的服务模式,例如区域性的检验中心。从美国模式看就是这样,目前医院服务占比2%,而中国是70%甚至更高。在国外,基层医院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很多检验是通过POCT或者小型一起来检测的,没有到大医院检测的。很多是外包给独立医学实验室来做的。在国内,已经有企业是先行者,比如明年会上市的一些企业。还有一些后进入领域的,例如北康生物。但不管怎么样,分级诊疗之下,样本分流趋势目前已然形成。


另外是所谓的放疗,都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熟知的太和成,都进入了放疗领域,在全国布局自己的放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医院共建,也就是分成。从我们产业调研,实际走出来的情况看,很多医院还在采取这样的模式。它有它的合理性。还有新的模式,例如医联体模式、医生集团,目前都在探索过程中。


透析对医院来说就是鸡肋,它的产出对于放疗和检验来说很低,但是对医院附加值总的很低。这个过程中医院有把它外放的动力。国外也有很多大企业在全世界呈现出领导者的地位。我们更看好的是FRESENUS,在中国这种模式更加合适。它原来是代理商,后来通过整合、自主研发,反向作出了自己的产品,后来通过并购,整理了大量终端零散、连锁的中心。FEDLCAL  CARE主打终端运营。透析服务在中国赚钱难度非常大,这时候能否控制成本,加强治理,在赚取服务利润、工业利润,这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烧钱运营下去的很重要原因。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很多时候只专注于服务,做得很艰难,长期以来是不盈利的。我不知道下一步还会有谁会进入?


国内有很多企业,例如这个公司,通过积累在异地扩张检测中心。还有宝莱特,也是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上游有耗材、穿刺针、管液、一体化,基本做到了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


独立影像。这个争议比较大一点,我们梳理了国外的RadNet的情况,也是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国内也有布局在做影像医学中心,各地也有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在逐渐兴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比较看好医疗服务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的企业,我们也进行了梳理,由于时间关系,不在这里详细展开,后面还有很多论坛,专门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此外,还有复星医药的总经理助理闵贞对医疗服务的高度怀疑:


复星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投资是国内第一梯队的。我不是高管,就是个小朋友,所以我的话不代表公司,因为我看今天认不是很多,就可以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看不懂公立医院改革的逻辑


复星自己做医院投资,我比较了一下,华润、中信等等,我觉得复星是唯一的一家民营机构,做法比央企更柔软一些,更符合市场一些。但是在这中间大家都在摸索,尤其是复星这样的先行者,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在中国做医药投资是很纠结的事情。我不明白国家搞的公立医院改制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要来做这个事情?从大的逻辑上来讲我搞不懂。整体来看,我搞不懂它的逻辑基础在哪里。


目前医疗服务是个坑,看不到民营赚钱


第二,就我们公司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是先行者,所以有很多问题在行业赶来之前已经面临到,有一些应对。例如现在我们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民营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是医生。年轻的医生、有竞争力的医生能否愿意到民营医院中服务?目前来看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医生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医生的黄金期只有8-10年,当一代医生以后,下一代医生拿什么激励他?这一代医生可以激励,下一代怎么办?我一直认为,这和整个医疗体制是高度相关的。我不认为现在的体制已经开放到足以让民营医院可以可持续的生存下去,这个外部环境还是不够成熟的。我以前在美国,美国大部分医院是公立医院,所有制可能是民间资本,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美国医院和中国医院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医院和医生存在着某种依附关系,而美国的医院和医生是小贩和农贸市场的关系。即便在美国这样一种比较科学的医疗模式下,看有没有大的医药集团?除了美奥之外不多。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管理,而在于美奥医学院,源源不断的为美奥提供了医生、技术、产品。复星在这方面看得比较全面,我们在这方面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可能也会有一些应对。


基金现在不太做医疗服务,我很赞成,我认为这里的坑特别多,没有综合性的资源池子,里的坑都会陷进去。就目前来看,民营化的医院有哪个特别赚钱?我是看不到的。


我最近经常在想另外一个问题。中国最挣钱的医院是什么?北京协和、上海中山。但是上海中山医院的床位只有1200张,算上走廊中的床位也不过1500张。但是每年净利润是30-40亿。为什么中山医院可以,而医院集团病床数已经成千上万,但是能有这么好的收益吗?这里有很大的问题,我只是把问题抛出来,答案在哪里不知道。我唯一的解释是,中山和协和背后有实力非常强劲的医学院可以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而不是医疗本身。这是医疗的属性、特性而决定的。


看不见一医院收购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我说的都代表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看法。我整体认为医院的收购是一个很激烈的事情,我不知道它未来的机会点在哪里。复星在医院收购的策略上来讲,有从高端医院到基层医院的一整套配置,我们的收购是在一个大的收购策略上进行的,并不会看到一个医院就去做。我们做民营医院一定要选对科室,并不是很多东西都可以去做。因为医疗本身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行业,一旦一个风险出来之后,前期很多努力就白费了。复星有国际化、全球化的优势,我们在海外有很多收购,都以产品作为首要考量。比如在高端医疗激光方面,合作伙伴的设备占据了全球17%的份额,今年预测要做到全球30%的市场份额。我们收购了它,可以在自己的医院里面做医学高端激光美容科室。开始有这样的配置东西。包括复星和日本东芝影像都有合作。所以在未来,我认为医院即便收购进来以后,背后还是要有为它重塑科室或者改造科室的能力,否则单纯把医院做成一个商业模式,我是高度怀疑的。


所以我们的并购也好,什么也好,产品还是围绕医院来,围绕科室来,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整体涉及到医院,外部环境还是不具备,还要看这个政府怎么去折腾。





上篇文章:百亿资产被骗走!小白理财防骗指南在这里!





关注英华理财,帮你赚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