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iys小菊花 2016-11-25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苏州鲍德润茶行(苏州六大茶行之一)四岁的少东家鲍宜中,被家人带回徽州避难。鲍老说:当时苏州六大茶行,三家为徽州歙县人所开,三家聘歙县人为经理全权经营(图示:鲍德润在老家蕃村修建的社屋)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抗战时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淞沪会战后,大批上海(包括部分上海周遭城市居民)人逃往徽州避难,当时作为避难中心的屯溪区,城区人口突增至20万(解放后,屯溪才被作为市辖区并扩大了区辖范围,2010年人口普查时,屯溪区人口为21.76万),这20万城区人口中半数以上为避难者(包含大量上海等地公教人员)。上海法政大学、法政学院等机关、学校在这一时期也迁至屯溪(图示:老照片中的徽州)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现今徽州老宅二层,尤其是屯溪区老宅的二层之所以有诸多不符合明清建筑风格的隔断,大部分原因在于:隔断能更好的利用空间安置公教人员(另一部分原因与另一时期有关)图示:未隔断但业已堆满杂物的老宅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父母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总是愿意付出一切的。鲍宜中一家到屯溪后得知大批公教人员迁入,便放弃了回蕃村居住的打算,转而投奔在屯溪开瓷器店的舅舅(屯溪老街的巷弄中,至今仍有大量已锁上门的“改造老宅”)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于鲍宜中的母亲而言,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虽因战乱被迫离开了苏州,但绝不能因此让孩子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图示:徽州唐模翰林坊)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在舅舅的帮助下,鲍宜中上了较好的学校。但于鲍宜中而言,在屯溪的8年时光:抗战是“报纸”“收音机”;日常生活是上学、放学、听大人聊战事;假期生活是随父亲回蕃村住“梦楼”,听父亲讲:祖辈如何迁入苏州、如何经营茶叶生意、为什么鲍家茶叶在乾隆年间被甄选为贡茶、先辈们为什么会将大量财富运回徽州建“梦楼”,修宗祠、水口、社屋(红圈内原为整体性建筑“梦楼”)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梦楼内的小道(鲍老对于梦楼的描述只停留在抗战期,虽然90年代他又回来过一次)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如今的梦楼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鲍氏宗祠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宗祠内景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2014年我第一次采访鲍宜中老人时,鲍老向我提及最多的并不是上面这段抗战记忆,而是这两件事:“解放前,我们在苏州阊门内有一间三进的仓库,仓库的小门一打开便是自家的小码头,运输货物极其方便,但到了合营期,仓库被拿走了,只留下一间临街小铺供我“待业”的母亲收房租度日”(图示:蕃村村口)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老家的梦楼,90年代去屯溪参加茶业大会的时候专程看过一次,还在,只是村中的同族都不认识我了。”(蕃村村口残破的社屋)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社屋上依旧刻着鲍德润的名字(这里有一个常识,了解的可以在评论里给不了解的科普下)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六十年代,鲍家名茶的招牌被砸毁,鲍宜中的父亲、三叔相继去世,但由于一些原因,两人的灵柩虽被运回徽州却没能葬在蕃村(曾有旅游公司想在蕃村开发旅游业,图示:旅游公司修建的“门脸”)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2014年,苏州皋桥西中市13号“鲍德润仁记茶庄”,鲍老与妻子

抗战期的屯溪被称作小上海 但于鲍老而言这里是梦楼

2015年5月,苏州皋桥西中市13号“鲍德润仁记茶庄”合上了门。两百余年、6代人的经营被画上句号(图示:2016年,苏州皋桥西中市13号“鲍德润仁记茶庄”已换做别的店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