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童谣 张新玉

 历史学子以此为荣 2016-11-25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凫绿水,红掌拨清波。”适逢放学,耳畔传来孩童稚嫩的诗句,撩起我悠远的遐思,将我带回幼年岁月,脑海里浮现出奶奶念经时优美的韵律,外婆满是皱纹的笑脸,不愔事的我呀呀学语的画面。童年美好的印记,掺进了苦涩和艰难,也依然美好。难以割舍的往事如刀刻般划入心底,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益清晰,尤其是蘸满家乡水土滋味的童谣。

我的家乡——夏店镇,地处豫西山地,属嵩山山系。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耕地大多望天收成,尤其坡岗地,用老人的话说叫做累死龙王爷,称其穷山恶水也不夸张。特别是遇到年成——灾年,那可不得了啦。旱灾时,禾稼干枯,粮产大减,甚至颗粒无收;涝灾时,暴雨如注,山洪汹涌,墙倒屋塌。千百年来,祖辈们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练就出百倍的韧劲和刚强,不向自然低头,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的生存着,并把这种刚毅的精神传承给子子孙孙;同时,保持着生活的乐观向上,世故的通情达理。然而,穷恶的区域环境与低下的经济水准限制了家乡的文化发展,制约着子孙的受教育程度。因此,逢灾年四出逃荒者比比皆是,小户人家的子女能入塾就读者,屈指可数。被称作睁眼瞎的文盲大有人在。节日看戏,深夜听书和口传歌谣成了家乡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且家喻户晓,老少咸宜。

印象中,诸多朗朗上口的歌谣大都是由母亲、奶奶、外婆教给孩子,孩子们之间通过游戏、娱乐、玩耍互相交流,成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质地健康的传统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寂静的乡村,单调的生活里起着弥补知识缺憾的作用

记忆中,歌谣有关幼童抚养教育的相对较多。它包括成年女性必须知道的,例如:当幼儿尚小,夜夜爱哭,闹得大人坐卧不安的时候,就用黄纸书写贴出或诵读的歌谣是:《夜哭郎》

天皇皇,地皇皇,

      俺家出个夜哭郎,

      走路君子念三遍,

      保俺孩子一觉睡到天大亮。

如果孩子由于特别原因受惊吓——惊悸,影响孩子健康和休息时,相应的歌谣是《叫魂》,大人此时要抱着孩子,用手在床的四角边抓边念说:

      墙角神,席沿神,

      俺孩子的魂丢了你给俺寻。

这两则歌谣虽然有旧的迷信气息浓厚,却有其内在的涵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传播,农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眼界的开阔,基本被遗忘。

那些教育孩子懂事理,明心智的歌谣,词章押韵,情节明快,内容优美而典雅,且俯拾皆是,至今仍有传送的必要。例如:

教育孩童理解和关注他人,不独占物品的叫《吃果果》

排排坐,吃果果,

你一个,我一个,

再给妹妹留一个。

体现传统小农经济,父母劳累忙碌,又肩负照料孩童重任,盼其健康成长,长大接受教育,期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有:

《哄哄他》:月奶奶,黄巴巴,

           爹织布,娘纺花,

           孩子哭着要吃妈(吃奶的意思),

           买个烧饼哄哄他。

           爹一口,娘一口,

           咬住孩子小指头。

《上学堂》:月亮地,明晃晃,

           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的净,捶的光,

           打发哥哥上学堂,

           读四书,念文章,

           红旗插到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还有关注孩子健康的玩耍,了解世间事物的歌谣,包括:

《磕顶针》:磕磕,磕顶针,

           腰里别个花手巾,

           你丢了,我拾了,

           拐个弯(布郎当),进城了。

《小白鸡》:小白鸡,上草垛,

           杀我不如杀那鹅;

           那鹅说,脖子长,

           杀我不如杀那羊;

           那羊说,四只白蹄朝前走,

           杀我不如杀那狗;

           那狗说,黑地看家,白天看家,

           杀我不如杀那马;

           那马说,一斗米,我辗来,

           一斗谷子我磨来,

           杀我不如杀那猪;

           那猪说,吃恁的麸子喝恁的糠,

           叽叽咛咛见阎王。

《对脊梁》:屁股对屁股,咱俩睡糊。

 脊梁对脊梁,明早到官庄。      

  《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

           叫小妮,带猫来,

           出屡咣当,掉到床上。

还有一些,反映家庭和社会生产,具有四世同堂,自食其力,早出晚归,力耕农桑,一番幽静村社景象且怡然自乐,诙谐自得的歌谣,例如:

《走路客》:公公犁,婆子耙,

           新媳妇跟着打坷垃,

           走路客,恁别笑话,

           俺一家人种的是好庄稼:

高的是蜀黍,

低的是芝麻,

不低不高是棉花,

棉花地里带打瓜。

赤肚子孩子去偷瓜,

蒺藜扎住他,

哭也不敢哭,

咋也不敢咋

唧唧咋咋喊他爹来又喊他妈。

《吃了饭》:吃了饭,就是不饥,

               往东去,屁股朝西。

还有些歌谣具有调侃骂人的性质,是大人利用孩子们的童真,取笑逗乐的。这里略举一例:

《屁笼头》:舅舅,屁笼头,

           打一鞭,屙一溜,

           搓一掀,一萝头。

其实,家乡的童谣林林总总,覆盖儿童教育和明白事理的各个方面,语言朴素,叙事简练,指向明确,既有传统道德内涵的规范性,又有鲜明的群体导向性。无论家庭境况何如,均可耳闻口述,受其熏染,又适宜蒙童齿齡,朗朗入口,终身难忘。不可否认,里面也掺杂有糟粕。所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非常必要。

我自1982年到开封去河南大学读书,离家至今有三十余年了。每每夜深人静,独自相处时,不免想起熟悉的家乡,孩童年少的往事就一幕幕闪现脑海,不能自己。自然产生了将其记述,载入纸铅,明以示人的想法。但是,又知之甚少,挂一漏万,可能将很多有意义的童谣忘却掉,因此,内心里总想将这块砖抛出,以引芝兰之玉出之。

 

 

 

 

张新玉    于家中  

20161125星期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