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十二王:怡亲王胤祥(原创)

 金色年华554 2016-11-25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一定对他很有好感,他为人仗义,性格耿直,多次帮助雍正皇帝除去危难.清正廉洁.他出身高贵,乃是圣祖康熙皇帝的十三子,雍正皇帝的最器重最依为干城的亲信和死党.他被人称为“侠王”“拼命十三郎”.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简历:

清代十二王:怡亲王胤祥(原创)

姓名:爱新觉罗.胤祥

生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1686年11月16日)

卒日: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1730年6月18日)

兄弟子侄:

雍正皇帝胤禛(四哥)

廉亲王允禩(八哥)

乾隆皇帝弘历(侄子)

最得意:辅助兄长登位建功

最失意:遭囚十年,英年早逝.

住址(旧府)王府井新东安市场,后改为贤良寺

(新府)朝阳门内(孚王府)

清代十二王:怡亲王胤祥(原创)

对了,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胤祥了,他出身为皇子,和其他那些靠军功而封的王爷不同,他是很努力的辅佐父兄两代,尽忠职守,当得起”鞠躬尽瘁”这四个字了.清朝300年中不靠军功而是依仗执政能力而封的王爷总共才四位,除了主人公外,还有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而那些人大都不是德行有亏,就是才能有限.只有胤祥算是德才兼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事迹:

一, 幼年丧母,少年英姿勃发,奋进努力

胤祥的一生很有戏剧性,他在父亲康熙皇帝时期本是个闲散的王爷,还曾一度被责罚.但在兄长雍正皇帝时期却麻雀变凤凰,成一跃成为亲王,又为国尽忠职守,勤于执政.而在死后被雍正和其子乾隆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胤祥出身于一个大家庭中,康熙皇帝的后妃有很多,有55位之多.所以他的母亲也有很多,但是生身母亲是章佳氏,章佳氏出身一般,没什么背景.她的父亲是镶黄旗佐领海宽.她入宫初为妃,后来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子胤祥,后来又生了皇十三,十五女.所以我们能看出章佳氏还是很受康熙宠爱的.可惜红颜薄命啊.章佳氏早早的就故去了.小胤祥那时才14岁,还是个初中生的年纪呢.于是他就被别的妃子结果去抚养算是养母了.接养的他的母亲是德妃乌雅氏,德妃此时已有了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祯.

这也早早的把胤祥和胤禛两个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两个人彼此关照,胤禛比胤祥大八岁,两个人朝夕相处,感情甚笃.当哥哥的雍正经常教导胤祥学数学,一起研究讨论.从康熙皇帝木兰秋狩时,两人也是形影不离.平时一起吟诗作对,唱歌吃饭.很温馨.这种密切的手足之情,伴随了他们的一生,也经受了很多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储位之争达到白热化时,胤祥也始终忠实的支持四哥胤镇.胤祥的一生悲喜,荣损,起落都要以此来贯穿.像这种亲切的皇子关系在清皇室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同时期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

胤祥在童年时期很受康熙宠爱,多次随康熙皇帝出去,或巡幸江南,或巡狩塞外,或谒祖陵.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有四次都有胤祥参与.这在康熙诸子中是很少见的.

那有些人就会想了,为何康熙有那么多子女偏偏对胤祥如此垂青呢.这就要根据胤祥自己的一些性格来说了.

(一)他很温文而雅,对父亲很孝顺,在父亲面前很乖巧.比如<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道: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廷.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意思是胤祥幼小时和诸兄长一起侍从于皇父于宫廷,因自己的年龄小,个子矮,他看不见在兄长簇拥下的父亲,便亲自趴下嗅父亲的足迹.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就于胤祥一生的行止,和死后的追谥:“贤”来看.胤祥的为人,无论时对父母,对兄弟,对妻子儿女,以及对属下的包衣奴才和臣民来说,他都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二)他很好学,通满汉文,读了很多儒家经典.胤祥六岁入学,师从八旗中很有名的学者法海。(这个法海可不是金山寺的和尚而是康熙的表弟,也就是胤祥的表叔,朝中有名的大将佟国纲的次子.其父战死与乌兰步通之战。法海很有才学,在满人中是不可多得的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他23岁中举,授翰林院庶吉式,是康熙身边的词臣.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命他教育辅导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祯.胤祥后来精于书画和儒家经典,对于算学也很擅长,所以康熙和雍正都多次用他掌管户部.这也是和他平时能力有关.这个在后文也有介绍.这都亏了法海教导有方,他还很喜欢书画,曾多次和父亲,兄长们共同探讨书法技巧,又因多次出门,长了很多见识,也写了很多诗篇.他的诗清新隽永,比较有心意.

(三)他精于骑射,继承了满人的传统技艺

允祥和一般八旗子弟不同,也和一般的皇子不同,精于骑射,而其他一些宗室王公的子代到了康熙,雍正时期,有很多都于骑射上生疏了.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时,满洲八旗子弟已没有了入关之初的勇猛了,打仗也开始下滑,是靠着汉军八旗和绿营兵才平定了那次叛乱.所以康熙皇帝很是忧心,所以多次督促各旗王公子弟勤练骑射,对于自己的皇子更是严加督促.几次木兰秋弥都带着很多皇子去.而在这其中,于骑射最擅长的要属我们的胤祥同学了,他每发必中.基本是国家一级射击队的水平,很得康熙的赏识.

康熙皇帝给他的十三子起名为祥,意思是希望他一生都能祥和如意,也出自<礼记.中庸>中的话: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可谓寓意深刻啊.可惜祝福归祝福.命运不能完全如人所愿,胤祥在他的青年时期,开始出现了转折,开始走向了下坡之路.

二, 青年遭困,卷入储位之争

康熙皇帝一生有55个子女,在清朝皇帝中可谓是首屈一指.这其中刨去了皇女公主和一些早早夭折的皇子外,序齿的皇子就有25个之多.而在康熙朝中晚期参与储位之争风波的也有十余个之多.

而这其中要分为三个党羽最为有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介绍以下从中也可以知道胤祥是如何弄得处境尴尬,开始为他的父皇所不喜的了.这三派是皇太子党,皇八子党,还有皇四子党.

先说皇太子党:党羽的核心人物当然是皇太子胤礽了,他是康熙皇帝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的嫡长子.出身高贵,他刚出生不久变被康熙皇帝封为了太子.而当时康熙皇帝玄烨才22岁,正值青年.按理说完全不须考虑这么早的继承人问题.但是那时正是特殊之时,所以变以特殊之法对待了.如何特殊呢?

(一) 就外部条件来说,当时正是三藩之乱的紧张时期,天下大乱,三藩造反于南方很多省份,西北又有甘陕提督王辅臣窥伺中原和蒙古布尔尼侵犯中原.京师内还有以杨起隆为首的叛军为内应.西藏和台湾两股势力也有抬头之势,想分为一杯羹.而朝廷在平叛上也不很得力.康熙为了稳定民心和文武大臣的心必须这么做.意思是告诉大家爱新觉罗家是后继有人的,完全有能力平定叛军.尤其是对汉军和汉臣来说更为有用.因为立嫡子为太子是符合汉族的宗法制的.这宗法制是从周朝就开始实行的了.到清朝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也说明康熙皇帝在努力的学习汉文化和接受汉人的制度和习俗.让天下的汉人做自己的臣民而不要为吴三桂所用.这点在其父顺治皇帝时就已经施行了很多了.康熙将汉化进行到底.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策略.很好的稳固了人心,果然不久三藩之乱就平定了.

(二) 第二就是就感情来说,康熙皇帝和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两人的感情很深,皇后赫舍里氏家世显赫,其祖父是康熙朝初年的辅政大臣索尼.大清三朝元老,其叔父是索额图,康熙的嫡系亲信,在清除鳌拜时力有大功.而她又很爱皇帝,很关切康熙皇帝.在康熙除掉鳌拜到三藩之乱时一直默默的支持着青年康熙皇帝.可惜天妒红颜,赫舍里因为怀孕时期正好是三藩之乱时,所以整日忧心重重的.对孕妇和胎儿的身体和心理特别的不好.以至于难产.生下了孩子后就撒手人寰了.康熙痛不欲生,为了纪念自己和爱妻的感情,便立了这个早早就没了母亲的可怜孩子为太子.这大概算是中国历代中最小的太子了.所以康熙皇帝对太子很是关爱,他将自己和爱妻的全部心血都花在胤礽身上了.

可惜胤礽实在是不给力啊,少年时很努力,很聪明得到师傅和父亲的赏识和褒奖但却有些骄横跋扈的意思.康熙皇帝溺爱他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不加以约束.导致后来的太子越发过分了.这也算是康熙家教的失败之处了.一开始还有索额图加以诱导和辅佐但是索额图也有私心,大肆培养太子党于康熙开始对立.康熙早早下手收拾掉了索额图对太子还是未加惩处.却没想到越来越糟糕最后达到了两立两废.这也算是康熙自吞苦果吧.太子党里大多是一些大臣和宗室皇亲.却很少有皇子参与大约是因为太子对于其他兄弟未加尊重.而那些皇子也对他开始有敌视了.皇子中一定要算的话勉强就算是胤祥吧.毕竟他们还算对太子关照.但这份关照也仅仅是出于对父亲的忠心和对兄长的亲情吧.

第二个就要算最有名的皇八子党了,这个党羽的核心任务就是皇八子允祀了,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比较喜欢结交好友,善于拉拢人心,执政办事能力也很厉害,这连雍正皇帝都不得不服,广为人赏识,朝中大臣,宗室王公连康熙的兄弟裕亲王福全和恭亲王常宁也对其赞赏有加.被人称为:八贤王.但是笔者怯以为刨去雍正皇帝和历代史书对他的记载的观点,觉得他用心不良,所谓的贤也只是在政治上比较能干,比较喜欢拉帮结派.给人的感觉是虚名较多.真正的人品实在不怎么样.为人臣尚可,为君主君临天下实在不能胜任.因为他心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所谓的盛世需要有一个办事果断刚毅的人来加以休整.若是让八阿哥来管理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了.以后的历史又不知要想何处发展了。皇八子党的人员很多,皇子党中就有皇长子直郡王允褆,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贝子允誐。皇十四子允祯.宗室中也有如前所说的裕亲王福全等等,朝臣中更是特别多了,比如上书房大臣马齐,佟国维,明珠次子大学士揆叙,阿灵阿等.这些人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活动的很是频繁,在康熙问他们何人可以立为太子时竟都选择了皇八子,抛弃了儒家讲究的君子不党.对于国对于君都是一种不大负责任的.当然他们也不一定有错,因为他们心里皇八子是很好的,他们觉得选他为太子为日后的皇帝对老百姓对自己都有益处.却没考虑到其中的危险所在.

皇四子党算是最为薄弱的,主要是人脉上.因为胤真做事认真,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酷.对臣子要求苛刻,所以被人称为冷面王.与八贤王成了鲜明的对比.皇四子党中最得力的就算是皇十三子胤祥了.朝臣中要属后来才出名的潜力股四川巡抚年羹尧和步军统领隆科多以及雍王府的长史戴铎了.

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太子胤礽与康熙皇帝开始有了很多嫌隙,先是随征噶尔丹时,太子在康熙的营帐外偷偷窥伺,让康熙看到了,委实震惊了.康熙有些害怕了,怕为太子所害.加上索额图曾经密谋为太子早日登基而欲行不轨.康熙边将其先行赶回京师了.后来又一次事件直接导致了皇太子被废.皇十八子允介病重,太子没有一点关心.豪无友爱之心.康熙叫来训斥他,他不但不听还顶撞起来,回去便挞辱一些皇帝的侍卫来泄愤.令康熙很是生气.终于爆发了,康熙于九月初四日当众废了太子胤仍,又召诸皇子于乾清宫中道: 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为国之贼子,法断不容”可惜这话根本没用,太子被废后,储君之位乃为虚位,为诸皇子为此争夺不休,彼此攻歼,暗害,结党一直到康熙死前都未有罢休,明里暗里的作对.让康熙头痛不已.在着其中皇四子和皇十三字是否参与了争斗,因为史料不全,所以未能完全证实.故不在此阐述.这次夺位中首先失败的就是对太子一直嫉恨他的皇长子但因为母亲出身一般且是妃子所以没能坐太子很是生气.暗中让巫师来下咒诅咒太子.被皇三子举报.被囚禁而死.十三子胤祥此时尚为年轻所以并为参与.但是其余的皇子都被加以囚禁,康熙是想约束以下他们的举动.所以大都在后来释放了.

但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后,情况变有所不同了.两次立储的失败让康熙很是头痛,真的不知道该选谁当皇太子了,所以他的想法是”能以朕心为心者”可惜诸皇子中能符合这个条件的实在不好找了。这就是康熙两次力储的经过了。回过头来再来看胤祥的失宠原因,只有两处料能找到蛛丝马迹.但他们全是私人著述.可信度不高.一种是清代萧爽所做的<永宪录>其中所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因东宫事波及,夺爵”但是这其中有个问题,问题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前,皇十子后的皇子大都没有爵位,又何来夺爵之说.另一本书是皇八子的儿子弘旺在<皇清通志>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后因圣祖身体违和,将世宗皇帝,皇三子释放.”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十三字却有卷入储位之争且遭到了惩罚.但历史上的记载却为说明原因和圈禁时间.笔者姑且猜想大概是因为胤祥为皇四子谋利或是为废太子说话而遭康熙所嫌.

但是历史上的家在又记载了康熙六十一年,胤祥任了一些官职,大都是武官的官职.所以康熙囚禁了胤祥的时间应该不会很久.应该是想保护胤祥,因为胤祥性格梗直,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若再次闯祸容易送掉前途.所以圈起来磨练其性子.这就是十三子的青年时期,被圈时,正是23岁.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这十来年中,历史上的记载关于胤祥是一片空白,虽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圈禁了.但也确实没有作为.是闲散的.

但历史还是给了胤祥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短短的八年左右但是也是最得意的时光了.下面就来看看胤祥是怎么样来施展他的才华的.

三,中年崛起,鞠躬尽瘁一心为国为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崩逝,终年69岁,死前传出遗诏:“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即位为帝,改年号为雍正,明年为雍正元年.马上就册封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命其为总理王事务大臣,总管户部三库.“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开库.”

胤祥的辉煌便开始了,雍正皇帝很是器重他,而胤祥也不负众望,做事勤勤肯肯,鞠躬尽瘁.具体例子有以下几点

雍正皇帝命胤祥总理户部,因为康熙末年,国库亏空甚大,闹了“金融危机”官员贪污腐化,情节很严重.胤祥上台后加紧抓亏空,并上奏清除加色,加平等弊端,并三库主事.库大使.并追缴亏空银两.雍正皇帝很满意,准其所奏.胤祥的这个大清朝财务总管当的很称职.雍正皇帝之所以这么相信他,除了关系特别好外,还有一个就是胤祥不贪财,不爱财.

其次,胤祥对于河工事务也很用心,胤祥既然是总理事务大臣就都得管理,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京城外发生大水灾,百姓受灾很严重.雍正下旨令其处理.胤祥仔细调查了一番,上奏:直隶河与汶河合流东下,沧,景以下,春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皆汇于于天津直沽口入海,河道多有险阻,伏秋暴涨,不免溃溢.请将沧州砖河,青县兴剂河故道疏浚,筑建水坝,以泻之涨.并于白糖口入海处开直河,使砖河,兴济河同归入海,又疏浚东,西二淀,多开引河,使脉络相通,沟汇四达.仍疏赵北,苑家二口以防冲决.子牙河为漳水下流,其下有清河,夹河,月同淀,宜开决分注.缓其奔放之势.永定河故道已淹,应自柳义水所归,应逐年疏浚,使浊水不能为患.河口引之捎北,饶王定驼东北入淀,至三角淀.为又请于京东滦,蓟,天津,京南文,霸,任丘,新,雄诸州县设营田专官,募农耕种”他建议修建水利工程,而且将工程的具体方案也做好了.算是很厉害了,水利工程是利国力民的大事.为百姓做出的大实事之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胤祥的多才多能.

还有就是举贤任能,举贤不避亲.向雍正皇帝推荐自己的十七弟允礼(甄嬛传的男主角之一),允礼本是皇八子集体的.雍正皇帝登基后命其去守护皇陵.胤祥认为不妥.向雍正进言改朝换代之时,正值用人之计.允礼是个人才.应该破格录用.雍正皇帝允准.任其为理藩院主事(处理民族外交的部长).允礼也是个人才,办事能力很强.做事也勤勤肯肯.雍正皇帝册封其为果郡王.后来雍正皇帝还评价道;“朕之所以任命果郡王者,实赖于怡亲王所奏也.”雍正还夸奖胤祥能够举贤任能之才.胤祥还举荐过年羹尧,李卫等人.这些人都是雍正朝的能臣干吏.胤祥还是很有眼光的.

雍正皇帝很满意胤祥的做事和做人.为了表彰胤祥的功绩,先是于雍正元年,要下谕旨奖赏给胤祥加工资为23万两,因为胤祥虽贵为亲王,但封王前家里实在不富裕.可惜胤祥不敢接受,屡次相辞.雍正不同意.两人客气了好久,最后达成了13万的协议.后又想给其嘉奖,胤祥也不接受.雍正皇帝很赞赏他,觉得对不住他着个兄弟.这说明胤祥真的不爱财,不贪财.清正廉洁,谨小慎微.颇有先贤之风.他只想做好自己的事.尽力辅佐好自己的兄长.后来又允许给一个爵位给他的子嗣.胤祥把这个机会给了七弘姣,封为宁郡王.胤祥就像唐朝的魏征,三国的诸葛亮等人一样.尽心辅佐皇帝,兄长整顿政务,处理琐事尽到了一个人臣的本分.

于是雍正皇帝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七月,给了胤祥御笔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的匾额.这八个字概括其一生真实很准确.并下诏:“怡亲王事朕,克婵忠诚,职掌有九,公而望私,视国如家,朕深知王德.此八字并无一过量之词.在朝诸臣够忠敬诚直有之,至于就勤慎廉明责未能轻许了.”这就是说雍正希望大家都能和胤祥一样学习,大公无私,爱国爱家.

胤祥的忠:是公而望私,能够视国如家,忠心为主.又能做中流砥柱,在雍正刚做上皇位时,很不稳当,内有外患很多,皇八子党嫉恨雍正.胤祥帮助雍正除去为难.

胤祥的诚: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做人做事很认真.

胤祥的直;是表里如一,直言无隐,这点体现在直言进见雍正举贤任能上

胤祥的勤;是力免奉公,夙夜匪懈,这点体现在他认真执政上.

胤祥的慎:是从不做事放肆,也不乱说话,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非礼勿言,非礼勿视.

胤祥的廉:是清洁之操,一尘不染.这点体现在他能力辞一些不合规格的赏赐.

胤祥的明:是他见理透彻,利弊周知,贤愚利辫.

可惜啊,天妒英才,胤祥因为办事过劳,对身体上不加注意.很早就有病了.终于在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皇帝悲痛不已,高度称赞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赐谥号:贤.又加上之前那八个字在谥号之前.所以他的谥号是比较长的;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在京西,天津,扬州,杭州等地给他盖了很多纪念馆(怡亲王祠).雍正皇帝还提高了胤祥的园寝规置.亲王的墓葬是有规格的不能超越规格.生一样死也一样.胤祥本来告诉家人不得逾制修建.可是架不住雍正加恩.到了雍正朝二人更是亲密无间了.所以胤祥的死也给了雍正很大的心理创伤.已至于几年后雍正也一命归天了.二者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了大清朝花费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怡亲王的王爵在乾隆初年被封为世袭罔替.是在清初铁帽子王后又一个铁帽子王.可谓意义深远.怡亲王的爵位承袭了九次.之后的那些子孙后裔于胤祥比都是望尘莫及了.比如怡亲王的长子弘哓就是个书呆子亲王,曾因于编写四库全书时不主动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让乾隆很不满意,只是碍于雍正和胤祥的关系忍下来了.但是再杰出的家庭也难免出一两个倒霉蛋.怡亲王一家也一样不能幸免.

后世逸闻:被赐自尽的倒霉蛋载垣和被洋人凌辱而死的溥静

时机不对的顾命大臣:

第六代怡亲王载垣(公元1816年-1681年)胤祥的玄孙,他也高祖胤祥一样深受皇帝宠信,他是咸丰皇帝的重臣,在道光朝就受命辅佐咸丰皇帝,担任要职.咸丰十年(1860年)大学士桂良的代表团并未将前来挑战的英法联军拦住,竟将他们引到了京城周边.载垣和端华两人奉命去通州与巴夏礼商谈,巴夏礼傲慢不已,不同意妥协也不向咸丰皇帝扣头.载垣很生气,做了个很愚蠢的决定,决定逮捕洋鬼子巴夏礼.这就给了英法联军借口.英法联军以下打到北京城下.载垣这才知道惹了祸,于是带着咸丰皇帝一起跑到热河,这一点上载垣可真是给他祖上摸黑了.后来竟然还受到重用再次被封为顾命八大臣,可惜的是他这个位置还没做稳位置.便与慈禧了大矛盾.载垣后来奉命和慈禧进京.刚到京城就被恭亲王等人拿下了,那时还在喊呢,我是顾命大臣,我还没下令哪来的皇命.可惜他的政治智商实在不高最后被慈禧赐死,所承袭的爵位也被夺了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算是彻底断送了祖宗的基业和脸面.一个亲王混到这个份上也算是破例了.因为从清朝初年到晚清,三百年间,对与铁帽子亲王做的最严厉的惩罚也只是幽禁.而慈禧老太太在惩戒亲王上一点也不输于先祖,直接将其赐死.同样有厄运的是前面说过的同是铁帽子亲王的郑亲王端华.载垣死后,他的后代搬出了王府,王府让给了咸丰皇帝的弟弟皇九子奕譓.之到后来才推恩赏还爵位.命宁郡王弘胶的后裔来承袭爵位.一直又传到了另一个倒霉蛋溥静手里.

借团民灭洋兵的倒霉王爷 溥静

第八代怡亲王溥静,也是个悲摧的王爷,本来好不容易到手的王爵不好好的把握住.丢了命不说还丢祖宗和国家的脸实在不能说是贤王.溥静之所以能承袭到这个王爵还得感谢慈僖.慈僖太后虽然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对于拉拢人心很擅长的,否则她也不可能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以一个妇道人家掌控大清朝长达半个世纪.话说当年赐死了载垣后,宗室王公还有载垣的后裔等对对其愤恨不已.而这时又到了光绪朝,天下更乱了.慈禧得若是再不表示以下惟恐人心丧乱,到时可就难办了.又仔细想了以下当年雍正皇帝下达的旨意不得损害怡亲王后裔的指示.连乾隆皇帝都不敢违反。.所以便加恩赏还了王爵来继承。若是让载垣的后代来继承,就会让人想到当年赐死载垣是不是错的.会带来很多问题.于是变换了方法,让怡亲王胤祥的另一支子嗣宁郡王弘胶的后裔载敦来继承这样就两全其美了,既不会带来话题,又笼罗了宁郡王一脉也不违抗当年的旨意.一石三鸟之计.载敦没福继承了不久就去世了.这才轮到他儿子溥静手里.然而这个溥静比载垣还不靠谱.都四十多了,不惑之年了.还到处跟风,一开始还能把持住自己,洁身自好.可到了庚子年前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义和团运动开始后,端郡王载漪等人主张借团民来打洋人.因为当时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毁铁路.着实打的热火朝天.慈禧也讨厌洋人多管闲事欺负自己.于是便默认了.溥静觉得时不我待打算要选择战到主招抚议和团的队伍中.他弟弟溥耀很冷静,劝他三思,小心重蹈当年载垣的覆辙.可惜呀,溥静不听.直到其兄弟死前还大喊:望王兄三思,王兄三思.溥静还是一条道走到黑,也捐出王府来做义和团的基地,而且还亲自抄笔写了好多顺口溜,做了战地拉拉队,写了好些个战地鼓噪文学.激励义和团.比如:吃面不搁醋,专打西什库,还有吃面不过水,不杀鬼子不够本儿,吃面不搁酱,专打交民巷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王爷的顺口溜老跟面条过不去,难不成他继承王爵前家里开过面庄不成.这位不靠谱的跟风王爷在欢腾了一阵后迎来灾难,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在逃跑前收拾掉了端王载漪,载勋,刚毅等人,给联军一个交代.当然拉不下这位倒霉蛋跟风王爷溥静了.溥静也被夺了爵位才传到手的王爵因为自己的折腾下又给折腾没了。自己贵为亲王也被德国兵抓住了,为了屈辱他让他喂马,闸草等粗活.最后溥静羞愧的不行,找地儿自杀了.向他的弟弟谢罪去了.死后还被着一系列的罪名.可怜啊.

他的王爵还好最后由他的侄子毓其继承,他的侄子继承王位时才两岁,而那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也都要宾天了。堂堂一个大清朝由一个三岁的皇帝,两岁的王爷来掌托,清朝何以不亡啊.

这就是怡亲王和他的后代的事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