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不是“篡位者”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19-03-17

    雍正不是“篡位者”。虽然现在公布出来的康熙遗诏,并非康熙手书,甚至满文部分关于继承人部分缺失。
    因为康熙临终之前,当时胤禛已经贵为亲王,而且代替康熙正在京郊祭祀。而无论是胤禩、胤禟、胤祥、胤禵都不是亲王,而且胤禵在西北,虽为抚远大将军王,但 是爵位只是一个贝子,虽然待遇上拔高了,比如康熙也把胤禵的孩子带在身边,但康熙晚年很多孙辈都有此等待遇,弘历还在宫里住过半年。另外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不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策划嫁给胤禛的,而是康熙亲自赐婚给胤禛的。年羹尧才不是电视剧里的包衣奴才,他是文人掌兵,屡建 奇功,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故意将胤禛与年羹尧绑到一起,这也就侧面说明了康熙实际上生前是曾经有意干预过局面向胤禛有利的方向发展的。


    反而是”因为看中弘历再选择胤禛”的说法,不是很靠谱。当然弘历上位后,必然对这方面大肆宣扬,以展示自己的“根红苗正”。但“好圣孙”的桥段,在明朝造成过多大的混乱,这一点康熙不可能不查。

    而雍正即位后很快封了胤禩和胤祥为亲王后,便很快稳定了政局。这些都说明了雍正至少不是篡位的。

造成给人“雍正得位不正”的错觉,主要原因有二。

    其 一,责任在于康熙本人。康熙61年(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的寝宫中暴卒。死得非常突然,主要是因为痛风不能行走,让人用滑竿抬着他撵兔 子,着了风寒,最终病倒。性子急,还要喝鹿血。也就是说康熙自己也没料到自己会扛不过来。对自己的死康熙没有太多预见。

    因为康熙生前两废储位之后,未明确确定继承人,所以导致了康熙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写传位遗诏。当康熙临终前,身边除了太监,就只有步军统领隆科多在 场,所以隆科多的口宣遗诏得不到众皇子的认同。在《大义觉迷录》里,胤禟甚至听完隆科多传的口头遗诏之后,直接叉着腿狠狠地瞪着胤禛。

    其二,责任在于雍正本人。“瓜田李下”有些事情是不能回应和重复解释的。越解释越被人认为欲盖弥彰。

    因为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这层关系导致了不管隆科多是否真的秉承康熙旨意,都会被解读出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出发,选了跟自己关系较近的胤禛。

    而且雍正自己在《大义觉迷录》里,自作聪明,重复了一次隆科多传的口头遗诏,故意加了一个在他未到畅春园之前,隆科多就传了康熙遗诏的事情。这样口头遗诏就 宣布了两次,就不符合逻辑了。更关键的还不在这,而在于隔了几天之后,又“冒”出了文字版康熙的遗诏。这就让此前的口头遗诏的合法性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隆科多宣布紧急状态,封锁九门。为了政权交接顺利过渡,这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一步不合理,步步不合理。这事由隆科多做,就被解读成了阴谋。

    关键在封锁九门期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张廷玉。张廷玉是胤禛老师张英之子。当时不过吏部左侍郎而已,恰恰因为值班,所以这份“遗诏”的原委,张廷玉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把所有的秘密都带到了棺材里,所以张廷玉得到了配享太庙的待遇。

    所以很显然,这份遗诏应该是”假”的。是胤禛为了堵住悠悠众口,而”造假”的。但没想到这个坑给自己挖大了。

    康熙是不可能亲笔写遗诏的,远的不说,就连顺治的遗诏都满满体现了别人的意志。康熙的遗诏,理论上也是由阁臣共同商议,下任皇帝拍板决定的带有盖棺定论性质的遗诏。但是由于康熙生前没有确定继承人,这事就不好办了,就不能拿出来讨论了再写了。

    所以很显然康熙这份遗诏,应该是出自胤禛、隆科多、张廷玉三人之间。加上紧张和意见的不统一,出现涂改、错漏也实属正常。

    但是后人再看《大义觉迷录》和康熙遗诏的时候,都会发现很多逻辑矛盾。实际上这些坑都是雍正给自己挖的坑。

    从雍正的朱批,我们知道雍正是个耿直的汉子,只会直来直去。别人怀疑他,他就要立马解释。甚至将《大义觉迷录》恨不能天下人手一本。但是很多人的逻辑是,如果你没问题,你解释个啥?所以”雍正篡位”的都快成了民间共识了。

    很显然乾隆比雍正要聪明得多,他知道《大义觉迷录》就是越描越黑。所以他即位后,就立刻禁掉了《大义觉迷录》。然后大肆宣扬“好圣孙”桥段。

    乾隆的方法比起雍正,还是高明得多的,这样不但为自己的合法性正名了,也为雍正的合法性正名了,而且搞得好像雍正是因为乾隆才合法。

    在清朝的历史当中,雍正皇帝的评价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后人评价他上承圣祖,针对康熙时代中浮现出来的很多弊病进行了一一改进,是一个锐意进取,富有创 造精神的皇帝;然而另一方面,后人无法忽略他刻薄寡恩,翻脸无情,对人太薄的一面,雍正皇帝与历史上的刘邦、朱元璋等开国君主做过很类似的行为,在临到难 关的时候对手下重臣信任有加,君臣之间几乎亲密无间,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弃之如敝履,甚至不惜大肆杀戮。

    被雍正皇帝打击报复的最有名的两位功臣,那么莫过于是年羹尧和隆科多了。年羹尧,字亮工,后来因为有功,被抬旗入汉军镶黄旗。曾经出任四川巡抚等职 务,清世宗即位之后,在青海西藏一带抗击地方叛乱过程之中屡建奇功,平息罗布旦增作乱,一度在朝廷传出赫赫威名,深为朝廷仰重。

    然而,年羹 尧在功成名就之后,境况却急转直下,《清史稿》记载:“雍正三年,责羹尧题奏错误,命期恆率所劾官吏诣京师。”年羹尧就此被劾,此后又发生了著名的“夕惕 朝乾”事件,雍正皇帝大怒,下谕说:“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而未定也”,最终赐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其子年富亦见诛。

    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史稿》记载他:“孝懿仁皇后弟也。”也就是说,他是雍正皇帝名副其实的舅舅,而且在隆科多朝堂之上受宠的时候, 雍正皇帝也直接以“母舅”称呼。隆科多的上位路程,和年羹尧也很相似,都是在争储的时候任用了他,此后在雍正的皇帝生涯中,隆科多又担任吏部尚书等要职, 还参与了尼布楚合约的谈判,可是最终隆科多被雍正皇帝幽禁至死。

    正因为这些重臣悲惨的结局,雍正皇帝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刻薄寡恩的印象,动辄斥责他“狡兔死,走狗烹。”。但是若说雍正皇帝对功臣素来冷酷无情,那倒也不尽然,因为有一个人就是例外,那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也是在雍正朝位高权重的人物,可一直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而且一直到乾隆朝的时候依旧颇有威望,虽然在致仕的时候经历了一些风波,可是最终他依旧得到了为臣子的最高荣耀。

    那么为什么同样为雍正皇帝效力,同样对清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年羹尧和隆科多就落得那么个凄凉的结局,而张廷玉就得以善终呢?其实是因为,张廷玉和年羹尧、隆科多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年、隆二人是武将,而张廷玉是文臣。

    自古以来皇帝对臣子的防备,莫不是源于害怕朝中势力做大,侵犯到皇权,而最能够直接让臣子直上云霄,凌驾于皇帝的头上的,那莫过于大将手中掌握的兵权。

    《清史稿》记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纵。行文诸督抚,书官斥姓名。请发侍卫从军,使为前后导引,执鞭坠镫。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至京师,行绝驰道。王大臣郊迎,不为礼。在边,蒙古诸王公见必跪,额驸阿宝入谒亦如之。”

    由此可见,年羹尧的行为多么大胆,他以劳苦功高自居,在朝堂之中气焰嚣张,给各省的总督、抚台致信的时候,竟然直呼姓名,在军队里要有人为他牵马坠蹬,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让总督、巡抚跪迎,乃至于蒙古的王公,以及额驸都要对他行大礼。

    要知道,如果说臣子知道自己受宠,有些得意忘形,那皇帝是不在意的,那是他应得的,比如说他自己载歌载舞,或者说在自己的家乡广置田产,我大清物产丰饶,只要你是对大清有功劳,付出汗水的,那给你一些分封,不在话下。

    可是年羹尧的得意忘形,那是犯了大忌,无论是对王公大臣直呼其名,还是让官员跪迎,这不需要多么了解清朝制度的人就能看出来,分明是以皇帝的身份自 居。年羹尧的一系列行为直接触犯到了雍正皇帝的底线,逐渐的让他对这位昔日的功臣越来越失望,他可不想在外解除边患后,却又把祸水引入这北京城,最终忍无 可忍的他,将年羹尧一举拿下。

    隆科多也是类似的情况,《清史稿》记载隆科多:“初,隆科多与阿灵阿、揆叙相党附,既又与羹尧交结。”这结党营私,培育势力那可是臣子的不本分,做臣属的培养势力,对付的分明是皇上,所以说雍正皇帝亦不能留隆科多。隆科多和年羹尧的覆灭都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功高震主。

    然而反观张廷玉就截然不同,张廷玉虽然也参与大政方针,可是一来,他是为皇帝进言献策,但没有掌握决断大权,最终还要皇帝拍板,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抵御皇帝 的条件;二来他做的工作都是位列朝班,参与政事,不领兵打仗,所以他也没有抵御皇帝的本钱。既无条件,又无本钱,那么这样一个没有威胁,又才华卓著的张廷 玉,雍正皇帝怎么会不把他留下来呢?

    汉朝时候萧何自损清名以打消刘邦对他的猜忌,隆科多、年羹尧没能吸取历史上的教训,所以才造成了最后悲剧的结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驾崩。从官方的记载来看,康熙驾崩时留下的遗诏内容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

  

   这份遗诏的原件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被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最常见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或许 是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遗诏。而传说中篡改的方法也有好几个版本。那么这份遗诏究竟是否被人动了手脚?康熙帝为何两立两废皇太二 子?皇十四子胤祯胤祯是否真的是康熙帝心中所选之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篡改遗诏之说一直是民间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就流传的篡改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一种说法是在“十”字上加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即“传位于四 子”;还有一种说法是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字,即“传位第四子”;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 位十四子胤禎”。事实上,这些说法都很容易被驳斥。

  首先,古时的文字大多为繁体字,遗诏上的“于”字,自然不会写成我们今天使用的只有3笔 的简体字。另外,像发布传位遗诏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即使用的是简化字,可以将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 把满文的“十”改成“于”就没那么简单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也不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 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可以说篡改康熙遗诏之说是不可信的, 但民间的这些猜疑却没有影响雍正“夺位”之说的传播。

  康熙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取得的种种业绩,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可康熙帝一生中最头疼的事,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康熙十四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帝自己也才二十出头。胤礽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帝 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因为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帝特别看重这个孩子, 才早早地立他为太子。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帝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 的性情,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索要东西。后来,由于“父皇”康熙帝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狰狞峥嵘面目。

   有一次,康熙帝在亲征葛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礽在侍奉侍疾时毫无担心、认真照顾的样子,很让康熙帝不悦。 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礽经常在夜晚来到逼近康熙帝居住的帏幄,扒裂缝隙,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什么目的要干什么……终于有一天,康熙帝忍无可忍,当着 文武百官的面让胤礽跪下,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哭倒在地。

  回京后,康熙帝正式昭告天地,废黜胤礽皇太子之位。

  这次废太子事件,对康熙帝的刺激很大,致使他一连66夜没合眼,一谈起此事就“涕泣不已”。但是,麻烦还在后头,一场手足间的皇位争夺战——“九王夺嫡”即将开始。

  

  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受到册封的有20几个,其中不乏才能出众者。太子被废,其他皇子马上蠢蠢欲动起来。当时年纪较长且有一定能力的诸皇子中,皇长子胤禔、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禛,以及康熙的第八、九、十、十三、十四子,都有一定的“问鼎”实力,这八个人加上被废的胤礽,就形成了所谓的“九王”。

  这九人中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长子胤禔。康熙帝命他看守胤礽,可胤禔居然说出了要为父亲杀掉胤礽的蠢话,这使得康熙帝极为寒心,严厉地斥责了他。

   皇八子胤禩在诸皇子中是能力最强的,他拉帮结派,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结成“皇八子党”,并有许多有实力的朝臣作为外援。然而“皇八子 党”很快就引起了康熙帝的警觉。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祯极力推荐胤禩,言语间不慎冲撞了康熙帝。康熙帝大怒,拔出刀来要杀胤祯,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才 没有酿成大祸。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发胤禔曾用某种巫术谋害胤礽。康熙帝开始怀疑胤礽此前的种种不当行为,可能是中了邪,而诸子的“夺位大战”更让他忧心忡忡。他说,将 来他死了,儿子们一定会把他的尸身放在乾清宫不管,反而是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几个月后,经过反复考虑的康熙帝终于下定决心,重新立胤礽为皇太子,也好断 了其他皇子的念想。

  皇太子虽然复立,但原有的君、储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又过了两年,发生了皇太子私下买通托合齐等人“保奏”自己早即帝位的事件。对此,康熙帝怒不可遏,于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位。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么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他对胤礽已经彻底失望了,他也真的要对立太子的事重新考虑。最终,康熙帝决定——冷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立太子的事了。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帝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选择皇位继承人。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当选的就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他在《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中指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后来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著名的清史学者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的《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章中,也同意孟森的说法,认为“康熙帝物色的接班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帝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

  

   十四子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帝所厚爱。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帝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 后,作为父亲的康熙帝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 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 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 都能看出端倪。康熙帝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 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如果说此次任命的信号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之后朝臣们对胤祯的态度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了。胤祯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到京 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来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说明当时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将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看待了。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将“大 将军王”四字从次行抬头一格或二三格书写,以示尊敬,并与皇帝并列,说明这些官员也已经把胤祯作为未来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祯不是康熙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 人,康熙帝对这种写法一定会严加申斥,但事实上他并未提出异议,似乎已经默认了胤祯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帝再次派胤祯赶往前线主持谈判议和事宜。这时,康熙帝大概盼望着爱子办完事情后荣耀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将统治庞大帝国的重任交付于他。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康熙帝精心筹划的传位大事或许是在一场近在身边的政治阴谋中落了空。

  由上述迹象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祯应该就是康熙帝晚年真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胤祯的同母兄长、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皇四子胤禛后来在《大义觉迷录》里是这样描述事情经过的:康熙六十一年冬至,胤禛他奉康熙帝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经病危的康熙帝突然派 人将他胤禛从斋所召到畅春园。在自己胤禛还没到畅春园之前,康熙帝就命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 人来到自己榻前,发口谕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等胤禛从斋所急速赶到御榻前时,康熙帝还能说话,便告诉胤禛自 己病情已经很重了。胤禛含泪劝慰。当天夜里,康熙帝在畅春园寝宫内驾崩。胤禛“哀恸号呼,实不欲生”。这时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帝遗诏,命之继皇帝位。胤 禛“闻之惊恸,昏仆于地”。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等其他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劝他节哀。胤禛这才勉强站起,办理大事。

  其实,在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疑点。

  胤禛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转述的口谕?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帝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帝的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可是,胤禛所叙 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禛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帝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谕。那么,胤禛一旦到场,总会有些 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他,毕竟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的康熙帝,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 间告诉胤禛。然而,从胤禛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帝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是康熙帝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口谕”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帝驾 崩,才由隆科多转述“遗诏”,而胤禛呢,真仿佛大梦初醒一般,“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听遗诏之后“昏扑于地”,好像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已经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现得也不正常。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时突然 来到胤禛身边,傲慢无礼地对坐在他面前,其意大不可测。皇八子胤禩则并不哀戚,乃是在院外倚柱站着,好像在思考事情,一切事务都不予理睬,十分怨愤。按照 《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禩、胤禟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禛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此时呢?综 合种种疑点,胤禛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当时这七位皇子在康熙帝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 康熙帝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帝临终时亲口所说。

  
  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竟是由他一人“听到”并且转述的?

   隆科多是镶黄旗人,康熙帝舅父佟国维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后来有一段时间雍正曾称之为“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受到重用,为理藩院尚 书兼步军统领,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掌握着京师卫戍部队。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以退为进、暗中发力的胤禛可能早就与隆科多来往密切,并把他拉拢了 过来。有研究者综合《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及《永宪录》等有关材料,勾勒出康熙帝去世的那一天事变的轮廓: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帝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使康熙帝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一 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假传圣旨,召皇子们,特别是“皇八子党”成员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软禁。

  可以推测的是,皇子们虽然名为“侍疾”,但此时的康熙帝已处于昏迷状态,他们根本不可能听到父皇的口谕,而隆科多则可以声称,康熙帝昏迷前曾对他口授传位遗诏,但还是等待皇帝清醒时由其直接向皇子们口授,更为信实、妥善。然而实际上,康熙帝已经失去恢复神智的希望了。

  总之,胤禛捏造的传位于他的所谓口头遗诏,直拖到康熙帝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传达。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对胤禩、胤禟等人更是晴天霹雳,从而产生了上述的激烈反应。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禩、胤禟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能逆转了。

  事成之后,胤禛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胤禛是靠阴谋手段夺位的,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禛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四年后,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当然,以上只是对于雍正继位谜案的猜测之一,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也许已经永无水落石出之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