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8条

 医贵仁心 2016-11-25

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

清·吴谦《医宗金鉴》
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文。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日反恶寒者,正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
伤寒、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非表虚也,是表邪犹在不解,仍当汗也。今发汗汗出,病已解,不当恶寒矣。反恶寒者,非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盖用附子以扶阳,芍药以补阴,甘草佐附芍补阴阳而调荣卫也。
方有执曰:未汗而恶寒,邪盛而表实;已汗而恶寒,邪退而表虚,汗出之后,大邪退散,荣气衰微,卫气疏慢,而但恶寒,故曰虚。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发汗后反恶寒,里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里,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助芍药、甘草以和中耳。
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汗泄血中温气,木郁阳陷,故表病不解,而反加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清风而敛营血,甘草培土而荣木气,附子暖水以补温气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病不解,未可定为何证也。汗大出恶热,则为白虎汤证。外证不解,汗出恶风,则宜发汗,为桂枝汤证。若反恶寒者,则为营气不足。血分中热度太低,不能温分肉而濡皮毛,故反恶寒。芍药甘草汤在误服阳旦汤条下,原为血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血下行之方治。今微丝血管中血热不充,至于不能抵御外寒,故用芍药甘草以疏达营血,使得充满于微丝血管中,更加熟附子一枚以助之,使血分中热度增高,而恶寒之证自愈。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本条与第70条同讲)
第68条与第70条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这两条合起来学习。这两条告诉我们:发汗既可伤阳,也可伤津液。伤阳者多从寒化,伤津液者多从燥化。究其原因,发病有寒热之分,有阴阳之别。这些都体现中医辨证思想不是机械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为什么要发汗?
意在言外,就是有表证。表证就会有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经过发汗就会解除。如果发汗以后反恶寒,指恶寒不仅没有解除,反而更加严重了。凭脉辨证,如果脉浮,浮为在表,还可以发汗。《伤寒论》有一汗不愈而再汗、一下不愈可以再下之说。如果脉不浮,反见沉、迟,则恶寒就是虚故也,发汗以后伤了营卫之气,不能固密体表,也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就会出现恶寒。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要再发汗了,应当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主补营阴;附子配甘草,辛甘化阳,主补卫阳。
不恶寒,但热者,但字有限定的意思,强调只有发热,没有恶寒。不恶寒,提示发热并非表证所致。发汗以后,津液耗伤,胃中干燥,虽表解而里未和,就会出现蒸蒸而热,也就是但热者。实也,阳明胃家实了。
虽然是阳明实证,但还没达到大便燥结的程度,只是蒸蒸而热,所以既不能用小承气汤治大便硬,也不能用大承气汤治大便燥结,只需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清胃泄热即可。
这一条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都是发汗后病不解,既有阳虚生寒者,也有津伤化燥者,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

子恒试注
发汗治疗后,病没有解除,却更恶寒,原因是荣卫虚,治疗主方选择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病不解,说明是太阳病,汗法是正治。既然是太阳病,必然会有恶寒的表现,“反”字说明治疗后恶寒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原因在于平素荣卫已虚,本应桂枝新加汤一类既有补益又有解表的方剂治疗,却用了单纯发汗的方剂,则荣卫气血更虚,而恶寒加重。治疗用芍药合甘草以补营血,附子以温卫气。
为何去掉了桂、枣、姜?
原因大概是没有“汗出”的问题,桂枝加附子汤是应用在漏汗证治之中,而桂枝汤本身治疗太阳中风也是有汗出的表现(互参13、20条),本条中没有涉及汗出的问题,而是以恶寒为重。没有汗出就不用桂枝配合芍药调和营卫,也不用姜枣补脾胃滋汗源了。
互参条文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身无汗,自衄者,愈。
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自我测验
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