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昵称38503593 2016-11-25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新闻系061 谢秦川 学号0627005

A:近代至今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是各种内外因素交织而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这

个过程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趋势:

这是指引起“王朝循环”的各种内部体制性危机和社会骚乱的再现,以及中央集权的王

朝统治结构衰落,解体的趋势。1

曾经强盛一时的清王朝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叶迅速衰落并解体?

A,吏治的衰朽腐败导致整个中央集权运行的非理性。

B,人口大爆炸——人地关系高度紧张(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中期,增长迅猛)

流民问题(许多流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镇压社会骚乱消耗大量国库

存银,所以人口大爆炸的后果是毁灭性的,持久性的。

C,财政危机的灾难性后果

主要财源被各种势力截流:a,田赋:占财政总收入的60%,但因大部分土地被满

清贵族圈占而不上税,因此实际仅收到28%。b,盐税的散失。c,漕运业:疏通

运河由私人承包,所以税收与政府分成。

这是指在西方殖民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和渗透下,中国原有的社会发展

进程被打断,逐步被纳入到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新体系中,沦为依附性的半殖

民地,国家主权丧失、变形。但半殖民地化过程也是外来资本主义因素引入中国,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

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急需扩张

以寻找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中国:由于外来产品成本大大降低等原因,

自然经济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抵挡逐渐崩溃。3)清王朝对发展时机的延误

和世界大潮的无知。2

特点:1)领土和主权一步步丧失(不平等条约),但由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强行独占

3中国,所以政府保留了部分主权。——关税自主的丧失(海关由外国人把持),

司法独立的丧失(会审公廨),领海权的破坏,通商口岸的强行开放(条约口

岸、停靠口岸、租借口岸)2)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不断崩溃,资本主义经济

因素不断出现。——外国大量的廉价商品充斥中国市场,是中国农业和手工业

4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中国被迫走上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道路。

形成:1)半殖民地的形成:西方对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固定化、法律化、制度

化的过程。2)半封建化的形成:传统封建自然经济遭到瓦解和资本主义因素

发生、发展的过程。

1 微型变迁:社会的各种变化都在一定结构内进行。巨型变迁:革命。 2 在十八世纪全球经济大转型时,若没有延误,“以中国当时的国力和各方面的资源来说,必将成为世界强

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3 主权属性: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4 二元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殖民经济)。由于民族主义使两种经济无法相互融合,工

业经济的转型异常缓慢,后通过革命完成转型。

1/14页

中国的任务与使命——图存求强

三种基本体现与互动:民族矛盾、经济矛盾、文化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关联系:民族革命、民主革命。

中国革命的类型

A,传统形式:1840~1860年,主要是下层民众自发的抵抗与清政府的抵抗交替出现。

B,准现代形式:1860~1895年,以清政府为主导的“自救运动”和内部改革。

C,现代形式:以政党政治为主要特征,以创建民主共和国为主要目标,自下而上暴

力革命为主要斗争形式。(包括新旧民主革命)

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如189411月,旅顺大屠杀)2,侵

占中国国土,划分势力范围。【17~18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18 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鸦片战争时期:通过妥协派施压;《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发号施令;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侵略: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

资本输出。【22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22

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一,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太平军、台湾人民(刘永福)、义和团(廊坊,老龙头-紫竹林)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刘铭传、冯子材、关天培、邓世昌、林永升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世纪7080年代,出现边疆危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八国联军侵华。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A,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

原因。B,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C,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

外,受封建统治者欺骗,迷信落后的错误;但是它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经济技术的落后。【29~30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四

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70年代,王韬,薛福成,马建中,郑观

应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严

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9411月,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喊出

“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2/14页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40年代,中国大地上有两股潮流在互相激荡:人民群众不仅与英夷为仇雠,且

与官府为冰炭。鸦片战争结束后,以两广、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

起云涌。最后,由考不上秀才的青年农民洪秀全用宗教形式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造反队伍。 1,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加重了本就苦难深重的农民的负担(战争赔款有赋税来转嫁)2

传统商路上挑夫失业问题严重(五口通商后,广州失去对欧贸易垄断地位)3

广西的土客矛盾激化(土地之争,后客家人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4)洪秀

全个人因素(科举不中,愤恨社会,信奉上帝,走向叛逆) 21851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南京(天京),政权建立。1856年上半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

3,《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34~35

《天》:既具有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是农民战争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又具有封建落后性,并宣扬绝对平均主义,这是

由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资》: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纲领。要求全面改革,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的思想,

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的不信任,

都使其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二,意义与局限

1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相关人员的个人过错,导致

制度上的日益封建化。18569月,天京事变,领导核心解体,理想和信念的支柱

遭到摧折,成为转折点。18647月,天京陷落于湘军,太平天国败亡。

2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清政府和西方势力联合起来镇压起义。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其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完成反帝反封,实现现代化的历

史任务。(政治纲领、改革方案、防止腐败、长期团结)X

3)以神学作为理论基础,带来很大危害。

4)正面:反帝反封。(如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一,洋务运动的兴办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清政府认为,太平天

国和捻军才是心腹大患,对列强以“信义笼络”。18611

为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1,兴办近代企业:

初期以“自强”为口号,发展军事工业。出现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缓慢变迁。 70年代后,提出“求富”口号,发展民用工业(资本主义性质)。 代表:江南制造总局(曾、李),金陵机器局(李),船政学堂(左),天津机器局(崇),

湖北枪炮厂(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李

鸿章)。

2,建立新式海陆军

60年代起,“洋枪、洋炮、洋教练”。

3/14页

1884年,建成北洋、福建、南洋水师。1894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同文馆、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派遣赴美幼童、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5 洋务运动吸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二,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1,历史作用

1)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实现了从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转化的起步,使中国迈向了由“传

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第一步。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发生改变,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2)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纲领,动摇了“利益至上”的传统伦理道德及价值观

的绝对统治地位。这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进步,使中国人开了眼界,并迈出了从“传统

人”到“现代人”的转化的第一步。 3)促进了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而且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进一

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主张。 4)为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近代教育的发端),对此

后长期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2,失败原因(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1)内部环境:清政府在财政、用人制度方面存在巨大缺陷。

不平等条约导致经费不足,限制了规模的扩大,而受制于西方。

奉行科举,而西学人才匮乏。

2)思想意识:以天朝上国自居,鄙视西学。 3)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充斥着勾心斗角和权力之争的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自始至终与运动

相结合,严重制约了其推行。

一,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军事至上理念破产,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感到空前的

民族危机的同时,意识到向西方学习“器物”之外的“技”的重要和迫切,于是纷纷要求发

展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运动

时间:1898年前后

代表人物:康有为

6、梁启超、谭嗣同。

维新的理论依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

7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革新思想,给顽固派以沉重打击,奠定了维新的理论基础。

8具体活动:“公车上书”(1895年);著书立说(如康的“两考”,梁的《变法通议》);介

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设学堂(万木草堂、时务

学堂);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核心问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和兴西学。

5 观念借助新事物和实例改变成见和世袭信仰。 6 “从政书生”康有为:游历上海香港,阅读西方书籍,认识制度优越,产生革新思想。 7 但“社会达尔文主义”宣扬强权政治,是应当批判的 8 抱着孔子和皇帝的权威改革,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14页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

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 1)经过:1897年,德占胶州,俄租旅大,中国面临巨大危机。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

法。18986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在此后103

时间里,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诏书,史称“百日维新”。守旧势力与9

21日发动政变,软禁光绪,杀害“六君子”,迫逃康梁,而慈禧重新“垂帘听政”,

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2)内容:政、经、军、文。【41~42

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但它们危害到了守旧

势力的利益,遭到抵制和反对,在多数省份难以推行。

5 失败的原因943~44

101)客观原因:A,封建统治者为改革设了底线。B,变法是在政治分歧深刻及传统文化抗拒

11心理强烈的复杂环境下进行的。C,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团体的支持。D,西方列

强的干预。

2)主观原因:A,为新派对光绪帝变法意图产生误解,期望过高。B,维新派在险恶环境中

急躁冒进,树敌过多。C,缺乏对西方和日本变法的实地考察,很多措施没有操作性。D

变法的领导层中,多数人善于宣传,而不善于实干。

6 意义何在:爱国救亡运动——推动民族觉醒;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冲击封建专

制;思想启蒙运动——有利思想解放。

一,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利益日益加强。 2,社会矛盾激化——沉重税赋+巨额赔款=民不聊生,人民斗争风起云涌。 3,清末“新政”——19014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但这不但没有挽救清王朝,

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宣传与组织)

兴中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性组织。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19058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了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着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并且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

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

出现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

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

9 变法成功三要素:启蒙家的鼓吹+当政者的支持+实干家的行动落实。 10“祖宗之法不能变,政权比富强更重要。” 11 农民传统;泛道德主义。

5/1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