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步SALKANTAY时我们的导游印加后人小瓦给我们讲过关于的的喀喀湖的传说,太阳神在的的喀喀湖创造了一对男女,男的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叫玛玛奥克约。太阳神给了他们一根金手杖,告诉他们迁徙到金手杖落地消失之处。他们一直向北行走,一路艰辛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库斯科谷地,金手杖突然消失不见了。于是他们就在库斯科定居下来,曼科开始传授当地的男人耕做的知识,玛玛奥克约教女人纺织,印加文化从此在神圣谷生根发芽。 我从库斯科到普诺,沿着和印加人祖先相反的路线,坐火车穿越苍茫的安第斯高原,在秘鲁旅行的终点,终于来到印加文化的源头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Titicaca)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安第斯高原上,湖面海拔3812米。的的喀喀湖一日游是途经普诺的旅者不可错过的经典节目。每天清晨都有几十只快艇载着数百名游客从港口出发,先后参观乌洛斯浮岛(Uros)和塔吉利岛(Taquile)。 快艇离开码头半个小时左右,速度慢了下来,这时可以看到大片的芦苇丛分布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这里水道纵横,极目远望,大大小小数十个由金色芦苇建成的小岛或自成一体或与其它小岛连成一体。
![]() ![]() ![]() 这拱形门是表示欢迎之意,从这里穿过就算正式上了岛。这岛上仿佛是一个芦苇的童话世界,拱形门,各式房子,小船和小岛本身全是芦苇建成的。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 小岛上住了三户人家。每年选出一个户主来主持岛上的大事。浮岛是把一种叫香蒲草的大块芦苇根茎用绳子捆住然后打桩建成一座平台,再在上面用厚厚的芦苇铺垫成一个大草坪。走在岛上感觉脚下很软,仿佛走在棉花团上一样。
![]() 为给游客们演示岛上的生活而搭制的浮岛模型。
![]() 和在库斯科附近见到的安第斯人相比,乌洛斯人更接近蒙古人的模样,他们都有着黑里透红的肤色,宽宽脸庞和浑圆身材。据说印第安人几万年前就是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逐步迁移到美洲的。
![]() 我觉得乌洛斯妇女的五官轮廓很接近韩国人。她们的语言阿玛拉语听起来和日语的发音很接近,和印加人的克丘亚语亦不同。乌洛斯人也算是秘鲁的少数民族,他们从外表到服饰到生活方式都和安第斯人截然不同,很有自己的特色。
![]() 乌洛斯居民现在靠旅游和打鱼为生,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岛上有各种摊位,卖纺织品和芦苇草编成的各种手工艺品。
![]() 乌洛斯妇女都穿的花团锦簇的喜气洋洋,大蓝大粉配大绿,这样的撞色在高原纯净阳光下极富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这里民风淳朴,她们大大方方的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好奇的旅客不时拿起来看看问这问那,最后买或不买,他们都态度和蔼可亲,脸上总带着纯朴真诚的笑容让人看了心觉温暖。
![]() 这些芦苇草制成的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都很可爱。
![]() 这是浮岛上的灶台炉具,炉台下面垫着的厚厚就是芦苇的根茎部分。在这里生火做饭一定要格外小心,不然芦苇建成的整个岛都会烧掉了。
![]() 芦苇做的草船看起来很坚固,两头高高翘起,有点像我们的龙舟。
![]() 可以交上10索坐草船畅游的的喀喀湖,不失为体验乌洛斯人生活的一种好方式。
![]() 岛上的草屋虽然屋内面积狭小,却非常干净整洁。
![]() 乌洛斯女性和我在山区见到的安第斯人一样都有乌黑粗重的大辫子,很喜欢她们用毛线球做的系在辫梢的发饰。
![]() 有东亚人面貌特征的女孩子,像一朵俊俏的黑牡丹。
![]() 这个小岛上有小学校,就在我们参观接近尾声之时,这个长相相当卡通的豁牙妹背着小书包来上学。
![]() 时间还早,先玩玩秋千再说。
![]() 从乌洛斯浮岛快艇要再开3个小时才到塔吉利岛,这里水面开阔就像在大海里航行一样,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方玻利维亚境内连绵不断的雪山。导游周瑟夫告诉我们塔吉利岛非常独立,岛上居民不向政府纳税,也不拿资助,两千多居民完全靠耕种销售纺织品自给自足,据说这里的犯罪率为零。岛上居民对待游客的态度与乌洛斯岛完全不同,很超然,如果拍正面的照片一定要给小费。
如果说乌洛斯浮岛有着入世的喧哗与热闹,我在塔吉利岛感受更多的则是出世的超脱与淡然。
冬末的塔吉利岛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色,从码头走到山顶的广场一路不少的梯田。
![]() 岛上有不少这样的石拱门,石块儿就那么轻轻巧巧漫不经心的搭在一起,看着不免心惊肉跳。 用废旧橡胶鞋底固定木门,多好的废物利用。 号称全秘鲁最优质的棉织工艺品出自塔吉利岛,这项手工艺如今成了UNESCO评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岛上的棉织工艺品的编织全部由男人来完成。岛上的男性从8岁就开始艰苦的学艺,继承前辈的独门手艺。在岛上随处可见男人们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手里不停的织毛线,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亲切呢,只不过和我们熟悉的女性编织来了个角色换位。 坐在广场上的大爷有着岁月沧桑的脸, 既然岛上的男人从事技艺高超的编织活动,纺纱种地一类的重体力活就留给了妇女。在岛上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女人们被身上的重负压弯了背。
从这道门进去就是岛上的中心广场了,也是小岛海拔最高的地方。 广场一角立着一根铁柱,上面指向不同的箭头标着到到一些世界城市的里程。最上面一个是悉尼 13027公里。 当地男人的打扮跟浮岛的乌洛斯男人或者安第斯深山的印加人全然不同。这种穿着风格是西班牙农村和印加风格的混搭。当初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后,最后也来到普诺,并征服所有的岛屿。塔吉利岛上的原住民不可以再继续穿自己的印加民族服装(他们不是乌洛斯族的,也不是阿玛拉族的,而是说克丘亚语的印加人)。于是他们就开始穿西班牙人的民族服装,并被迫信仰天主教。 男人身着西班牙式的白衬衫黑马甲黑裤子,戴着自己用绒线编织的帽子,腰上缠着宽宽的手工编织的腰带。男人的帽子颜色可以辨识不同身份,帽子有红白两种颜色表示为未婚,帽子是红色的表示已婚。他们的身材明显比乌洛斯人轻捷矫健,显然是经常走山路的原因。不像浮岛上的乌洛斯人到哪里都是坐船。 岛上的女人都披着长长的黑头巾,打扮也分婚嫁。那些穿着红色或者绿色裙子的是未婚少女,嫁了人则穿稳重的黑色或深蓝色。据说待字闺中的女孩儿说话都悄悄的,但看来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艳阳高照的广场上,人们或静静地坐在阴影里或边忙着手里的活和旁边的人小声聊天,已经习惯了游客的存在而视而不见,有人起身离开了,又有人悄悄地过来,但总是连走路也不忘了转线锭或者打毛线。塔吉利岛在历史上与外界很少交往,现在也极少和岛外通婚,他们有着自己遗世独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和乌洛斯人一样,这里的妇女的着装也是强烈对比的撞色,所不同的是,这样浓重的色彩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很有一种悲壮意境。 好像岛上的小孩子也特别的不喧哗 无论在哪里看到印加女人背孩子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在岛上吃午饭,前菜是蔬菜汤,主菜是米饭和烤鱼蔬菜,相当美味好吃。这鱼就是从湖里打捞出来的,非常新鲜。团里的十几个人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当地人演奏印加传统的音乐,一抬眼便是的的喀喀湖的无限湛蓝。这些游客不是已经去了马丘比丘就是在去马丘比丘的路上,谈起旅行的故事格外亲切。 如果有时间,的的喀喀湖最好做两日游,可以参观据说风景最美的阿曼塔丽岛并且有机会住在岛上,真正体会当地人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