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会长得了“灵感不在家”的病,做了几年的糖尿病科普,按主编一解君的说法“糖尿病知识就这么多,写来写去,都写过了,也就没啥可写的了”,于是会长就“断篇了”。可是——糖尿病还没有被根治,糖友尚在努力,会长也不能停步啊。伙伴们如果心疼我们,想帮着分担一点工作,就往2830377@qq.com这个邮箱里投稿吧! 最 近会长的糖友世界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隔壁的老王,是一位热爱美食的中年吃货,平日里烟酒逍遥,生活乐无边。 美好的生活在一次体检后戛然而止了,老王的空腹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0mmol/L,重复检查血糖依然“顽强”地超过了正常人的血糖范围,超过了糖尿病的确诊标准(空腹大于或等于7.0,餐后大于或等于11.1),最终确诊为2型糖尿病。 老王的世界蓦然崩塌…… 在一段时间的恐慌和后悔之后,乐天派的老王最终鼓起了勇气,抹去了眼泪,藏起各类美食,开始控制饮食,加大运动量,并接受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用新的面貌去面对他的糖尿病人生。 两周后,老王又跑去找医生,因为总是反复发生轻度头昏,原来隔着很远就能发现美食存在的双眼也开始视力模糊。午饭前感觉到心悸、乏力、出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但是只要一吃饭立刻就能“活过来”,医生脱口而出:您这是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啊? 查血糖的结果,空腹血糖7.2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9.0mmol/L,午餐前血糖7.5mmol/L。 这就奇了怪了,这血糖不但不低(小于3.0是糖友低血糖的诊断标准),而且还有点高,地球人都知道餐前6.1,餐后两小时7.8是正常人血糖值的两个上限,那为啥老王会不按这书上的“标准”出牌,反而出现低血糖反应了呢? 标准既然能成为标准,肯定是没有错的,那么肯定是老王错了,如果把这种“霸王解释”用在老王身上,最近有点暴脾气的老王一定会去找制订这些标准的专家们理论到底。 “来来来,待本大师来帮你分析分析,解释解释”私下里找医生问清楚原委的会长老神在在的朝老王招手。 老王同学的糖尿病,采用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是没有错的,经过治疗后血糖有所下降,但是并没有达到低血糖的水平,但是却出现了低血糖的水平,这就是本案表面的案情了,那么“凶手”是谁?会长神秘地竖起了三个指头。 1、由于老王在治疗前血糖比较高,一旦血糖有所下降,身体里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没有能完全适应,所以会出现轻度的头昏症状。 2、午餐前由于血糖进一步下降,神经系统因为原来血糖高习惯了,有点不适应这么“低”的血糖水平,身体误以为低血糖发生了,于是就通过交感神经的兴奋来提高血糖,所以就出现心悸、乏力、出汗的症状,这是神经系统在适应新的血糖环境的过程。 3、血糖高的时候,血液因糖多而显得浓稠,这就增高了血液的渗透压,周围组织里的水分就会被吸引进血液来稀释血液。经过治疗血糖下降后,血液渗透压降低,血液里的水分子就会向周围组织转移,这样,眼球里的组织水分增加了,看东西当然就会模糊。 老王听了恍然大悟,一把抓住会长:“我懂了,那就是我没事的意思,害我担心半天。我没事了!我没事了!!” 看着一把年纪还象兔子一般蹦跳着欢呼的老王,会长的大神探也装不下去了——是啊,没事就好,对于糖友来说,一辈子“没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由于每个糖友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血糖水平及其下降速度、身体调节和适应机能都不太一样,所以血糖好转后发生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像老王这种情况,一般不太会发生,如果发生了,轻重程度也不同。但是由于这些症状都是功能性、暂时性的,所以都比较轻微。 治疗后血糖降低而出现的症状,属于身体适应的过程,也是功能性的,一般数周内便可消失。但当血清糖≤2.95(或3.0)mmol/L,或全血糖≤2.8mmol/L时为低血糖,有些糖友的血糖在高于此水平很多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低血糖的某些症状。就需要及时检查血糖来鉴别,看是不是出现符合临床标准的真正的“低血糖”。 前方高能预警——血糖太低很危险,应该尽可能避免! 本例空腹血糖7.2mmol/L,午餐前血糖7.5mmol/L,并非达到临床定义的低血糖水平就出现低血糖症状。病人虽不舒服,但无大碍,应密切观察,反复查血糖。如果血糖在正常以上,心血管症状持久不能消退,而检查又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就属于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如有糖尿病心肌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应该进一步检查。 |
|
来自: 新用户4255oDA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