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抛弃祖先的优秀传统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11-26

3.抛弃祖先的优秀传统的问题

【原文】庄公丹1桓宫之楹2,而刻其桷3。匠师庆言于公曰:“臣闻圣王公之先封者,遗后之人法,使无陷于恶。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使长监于世,故能摄固不解以久。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45矣。”公曰:“吾属欲美之。”对曰:“无益于君,而替前之令德,臣故曰庶可已矣。”公弗听。

【译文】鲁庄公将桓公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在椽上雕刻图象花纹。匠师庆对鲁庄公说:“下臣听说圣王、圣公始封的,留给后代人规矩,使他们不陷于邪恶之中。将使后代人明白前代人的好名声,使他们永远把世事成败看在眼里以为戒。所以能稳固不散,长久地存在下去。如今先君俭朴而君主奢侈,美好的规律被废弃了。”鲁庄公说:“我恰好是要他美丽。”回答说:“这对君主没有好处,而是毁灭前人美好的规律,所以下臣认为希望能够停止。”鲁庄公不听从。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鲁庄公与工匠庆的对话,鲁庄公为了追求宫庙美仑美奂,硬要在椽子上雕刻图像,工匠庆极力劝谏,但鲁庄公仍是一意孤行。这也就说明,鲁国的统治者此时已经抛弃祖先的优秀传统了。

——————————————————

【注释】1.丹:(dān)古代用作染色的颜料。《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诗·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仪礼·乡射礼记》:“凡画者丹质。”

2.楹:(yíng)《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荀子·正名》:“楹有牛。”《礼记·明堂位》:“刮楹达乡。”《说文》:“楹,柱也。”这里用为厅堂前部的柱子之意。

3.桷:(jue)《易·渐·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尔雅·释宫》:“桷谓之榱。”陆德明释文引《字林》云:“周人谓椽曰榱,齐鲁名榱曰桷。”《说文·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这里指称为方形的椽子。椽子,谓屋顶上支撑瓦片的木条。

4.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5.替:(tì剃)《书·大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书·微子之命》:“往哉惟休,无替朕命。”《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诗·大雅·召旻》:“彼疏斯粺,胡不自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楚辞·离骚》:“謇朝谇而夕替。”《庄子·则阳》:“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说文》:“竝,废也。”这里用为废弃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