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文化

 梁园处士 2016-11-26
朴里村历经三次变难:

  一是“奎叔之难”。吕大奎因抗元被蒲寿庚用计杀害之后,他的几个儿子继续组织义军进行斗争。蒲寿庚为斩草除根,曾多次带领元军围剿朴里,对吕氏宗族子弟烧杀屠戮。吕氏村民为了躲避这场灾难,或逃进深山老林,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二是“倭患”。明朝中后期,泉州地区招海一带,侨寇为患不断。而水头朴里正处海边重地,时常遭受倭寇侵害。(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倭患》)

  三是“清初迁界”。朴里村原来是一个多姓村民聚居的地方,清初,朝廷强迫闽、浙、粤沿海居民向内迁移30到50里,而朴里正处于迁界的重点范围,因此一度被夷为废墟。后来施琅收复台湾,迁界令解除。然而,原来居住在朴里村的居民,有的就在迁徙的地方繁衍生息,有的则另外选择居住地,只有部分吕姓村民搬回朴里村居住。(《海丝之路·迁界》、《泉州人名录·施琅》)

  福建南安市朴里村:名镇水头的一颗明珠

  吕氏族人在此已居住了近千年,《吕氏族谱》记载,朴里吕氏始祖竞茂公于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住晋江安海,后人随迁入水头。

  历史上,朴里吕氏曾出现过不少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为优秀的当数北宋时期的吕惠卿,南宋末年的吕大奎和吕正。吕惠卿才华横溢,为了国家的富强,全力辅佐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官至参知政事,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吕大奎,理学大师,著作丰硕,为时人所推崇,他历任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国子监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漳州知府等职。宋元更迭之际,吕大奎坚持民族气节,“宁为泉南鬼,不为北朝臣”,拒绝降元,终于被害。时人称赞他“忠义之气,万古流芳”。吕正,吕大奎之子。当宋端宗被元军追逃至闽南时,吕正在家乡高举义旗,募兵勤王,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被宋端宗封为恭懿侯。其后,吕正文天祥联合抗元,失败后,潜踪隐迹,监守名节。福建南安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吕正文天祥吟诗唱和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朴里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头镇,离镇政府也就十几分钟的车程。由于该村近万人,所有村民都姓吕,故远近闻名。由于人口多,朴里分成了三个行政村,即朴一、朴二、朴三。

  在近现代,朴里吕氏对国家对社会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教育事业方面。教育是发展各项事业的基础,对乡村的进步,对国家的富强,都是十分重要的,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各地城市学习西方教育制度,摒弃旧式私塾,创办新式是学校,一时成风。朴里虽为农村,但乡贤门却能顺应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分别于1910年,1922年在本乡创办了“树人小学”和“新民小学”二所新式小学,改革教育内容,讲授新知识,使家乡子弟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文化素质。小学取名“树人”“新民”包含有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新人才的意思。其后朴里乡贤吕梓材等人,鉴于家乡一带没有中小学的状况,历尽艰辛,奔走呼号,筹措经费,招聘教师,在比邻朴里的水头镇,创办了南星小学。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南星小学在闽南一带颇有名气,吸引了晋江,同安等县的学生前来就读。为表彰梓材先生的功绩,在南星中学的校园里,树立一座记载先生办学经过的纪念碑。朴里家族热心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现在已经得到了 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无论在本省,外省,还是首都北京,都能看到朴里乡贤捐资助学的善举。

  


  2010年11月,朴里村以福建南安水头朴里吕氏宗亲会为名,举办了一次跨国阶的第四届世界吕氏族人恳亲大会,这次大会是世界吕氏宗亲的一件大事,也是朴里吕氏千载难逢的一次机遇和盛事。本次大会来自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菲律宾、印尼、台湾、香港、澳门、北京、湖北、江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浙江、福建等地47个代表团,共1027人。

  摘录:http://cz.ce.cn/dfcz/201304/28/t20130428_721373.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