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舰》为大和舰运炮:日本海军“樫野”号给兵舰小史

 cat1208 2016-11-26

 早在1936年《华盛顿条约》失效前,日本海军就秘密策划设计建造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级,意图在未来与美国海军的舰队决战中以这型排水量7万余吨、装备9门460毫米主炮的巨舰压倒对手。大和级战列舰是当时日本海军的最高机密,为了给美国海军以措手不及的打击,日本海军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之不为外界所知,不仅外国情报机构对其知之甚少,就连日本国民也大多在二战结束后才知晓大和级的存在。更鲜为人知的是,日本海军为了保守460毫米舰炮的秘密,还专门建造了一艘特殊运输舰用于运送大和级的主炮和主炮塔,这就是“樫野”号给兵舰。

建造背景

所谓“给兵舰”是日本海军特有的称谓,与其比较接近的现代名称是军火船或武器弹药补给舰,是专门为作战舰艇运输武器、弹药的后勤辅助舰船,这类舰船通常设置完善的防火防爆措施以确保武器弹药的安全。给兵舰与现代军火船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日本海军仅建造了一艘给兵舰,也就是本文主角“樫野”号,该舰的定位是专用炮塔搬运舰,实际上是一艘特殊运输舰,其设计初衷还要从大和级的建造说起。



在吴海军工厂内进行舾装工程的“大和”号战列舰,摄于1941年9月20日。日本海军对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采取了极为严密的保密措施,甚至不惜专门建造一艘特殊运输舰用于运送主炮和炮塔。


大和级战列舰是战前日本海军最高等级的军事机密,而其装备的460毫米舰炮更是秘中之秘。为了隐蔽该炮的实际口径,日本海军使用“九四式40厘米炮”来称呼,使外界误以为大和级与长门级一样装备410毫米舰炮。大和级的460毫米舰炮是由吴海军工厂研发和制造的,而大和级首舰“大和”号也在该厂建造,因此不存在炮塔及主炮的长途运输问题,但是该级的二号舰“武藏”号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三号舰“信浓”号则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这两艘舰所需的主炮及炮塔都要从吴港运往建造地点。460毫米舰炮及主炮塔的尺寸和重量非常大,单门火炮的长度达20.7米,重量达到165吨,主炮塔的座圈直径超过13米,炮塔全重达2510吨,几乎相当于一艘阳炎级驱逐舰的排水量。当时没有任何陆上运输工具能够承载如此之大的货物,因此只有通过海运。



大和级战列舰的三联装460毫米舰炮的炮塔剖视模型,作为史上最大战列舰的主炮,其重量十分沉重,炮塔重量高达2510吨,相当于一艘驱逐舰的排水量。


日本海军现有的运输舰均不能运输460毫米舰炮及炮塔,鉴于此前建造长门级战列舰时曾租用民间货船运输主炮,军方最初计划沿用此法,但是460毫米舰炮属于绝对机密,租用民船极有可能泄密。为了严守秘密,日本海军索性决定新建一艘专门用于运输460毫米舰炮及炮塔的特殊运输舰,并将其列入1937年制定的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即丸三计划。“大和”、“武藏”号为丸三计划的第1、2号舰,而特殊运输舰为第55号舰,计划番号为J12,设计排水量为10000吨,最初的建造预算为440万日元,后来增加到473万日元。

设计特征

日军海军将为大和级主炮量身打造的专门运输舰命名为“樫野”号,这个舰名源自纪伊半岛南端的海角樫野埼,它是日本海军唯一采用此舰名的舰船。“樫野”号的建造由三菱长崎造船厂承接,工程代号为S755号,该舰于1939年7月1日开工,1940年1月26日下水,1940年7月10日竣工。“樫野”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0360吨,公试排水量为11100吨,满载排水量为11468吨,全长136.6米,水线长135米,舰宽19.9米,水线宽18.8米,形深10.3米,平均吃水6.67米,满载吃水6.86米,编制人员为303人。在“樫野”号竣工约一个月后,“大和”号就在8月8日下水,可见这项配套工程的完成还是蛮准时的。



1940年7月10日,“樫野”号在三菱长崎造船厂竣工时,海军人员及工厂代表在该舰前甲板上合影留念,背景中可见该舰上层建筑正面。由于高度保密,“樫野”号存留下来的照片极少。


从水平方向观察,“樫野”号与普通民用货船差别不大,近乎垂直的船首造型,圆钝的船尾,平直的舷侧线形,比较特别的是上部船舷向外突出,在船体上部两侧形成平行的突出部。在船体中部稍前位置建有一座结构简单的上层建筑,设置了舰桥和前桅,在舰体后部另有一座三脚桅形式的后桅,在后桅后方是一座低矮的烟囱。单从侧面轮廓来看,“樫野”号并无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如果你拥有一架天朝制造的袖珍无人机,操纵它飞到“樫野”号上方俯视航拍,那么这艘运输舰的特别之处就一目了然了。



“樫野”号给兵舰的侧视及俯视线图,注意该舰上甲板上三处大型舱口的布局。


从上方观察,“樫野”号的露天甲板上居然开了三个大大的天窗,那是三个尺寸很大的装卸舱口,每个舱口下都是容积很大的货舱,毫无疑问这是为了装载大和级的460毫米巨炮及其炮塔组件而特别设计的。在上层建筑前方的一号舱口呈长方形,长19.2米,宽11米,460毫米舰炮的炮身长度为20.7米,只要吊运时略微倾斜就能通过一号舱口进出货舱。在上层建筑和后桅之间依次为二号舱口和三号舱口,用于装卸主炮塔基座及炮塔构件。二号舱口近乎圆形,长13.6米,宽12.5米,三号舱口接近椭圆形,长15.7米,宽14.8米。



上两图是日本模型爱好者制作的“樫野”号模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该舰的舰型特征,从照片中还可以观察到该舰运输炮塔及主炮时的状态,可见主炮塔的装甲外壳被直接置于三号舱口上。


“樫野”号在装卸舰炮及主炮塔组件时,都由码头的重型起重机来完成,但作为一艘运输舰也配备了数量较多的起重设备,用于一般货物的装卸。在上层建筑前部及二、三号舱口之间都设有门形支架,作为设置起重机或吊杆的支撑结构,此外在后桅根部也有起重机,全舰共设有10吨电动起重机1座、5吨起重机6座和30吨重型起重机2座。

从船舶结构考虑,甲板上宽大的装卸舱口对于船体强度不利,为了保证强度,设计师将上部甲板向两侧各加宽了55厘米,从船体横截面看就形成了两舷上部的舷侧突出部。如果在运输过程中遭遇撞船、搁浅或触礁等情况,造成船只沉没,货物损失,将给造舰计划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设计师特别注意“樫野”号的抗沉能力,按照军舰的防御标准采用了双层船底,而且双层结构从船底沿着两舷一直向上延伸到上甲板,也就是说“樫野”号大部分船体都是双层船壳结构,大大提高了船体发生意外情况时的抗损能力。



“樫野”号舰体中部结构横截面图,可见该舰采用双层船底,并向两舷延伸,构成双层船壳,从而提高舰体遭遇碰撞、触礁及搁浅时的抗损能力。


“樫野”号装载的货物极为沉重,在满载情况下重心过低,在风浪较大时舰体会剧烈摇摆,在试航时舰员纷纷抱怨“难以忍受”,因此日本海军在上甲板之上又铺设了数层钢板,以提高重心,改善高海况下的稳定性。

根据设计,“樫野”号一次航行可以运载3门460毫米舰炮和1座三联装主炮塔的组件及装甲板,但有资料显示,该舰实际运载能力足以一次性运输6门舰炮和2座主炮塔。实际上,日本海军在设计“樫野”号时甚至考虑用该舰运送未来超大和级战列舰的510毫米舰炮,而其三联装主炮塔的重量高达3790吨。在不运送火炮及炮塔时,“樫野”号可以运载5800吨货物,还可以搭载260名人员。


上三图是另一个“樫野”号模型作品的局部照片,分别展示了该舰前部、中部及后部的细节特征,注意舰体中部的起重机正在吊装炮塔旋转盘,这个细节恐怕与实际不符,该舰起重机的吊装能力不足以吊起如此沉重的炮塔部件。


在日本海军舰艇分类中,运输舰一类的辅助舰船都归为特务舰。日本海军有利用特务舰测试进口发动机的先例,而“樫野”号在设计建造时也被选定作为国外新型引擎的试验平台。“樫野”号的动力系统采用进口配置,主机为2台瑞士制造的布朗-博维利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锅炉为2座美国制造的拉蒙特式高温高压锅炉,其工作温度为450度,工作压力为50公斤/平方厘米。为了防备外国锅炉在日本“水土不服”,发生故障,“樫野”号还安装了2座国产的ホ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这样做也有比较两种锅炉性能的目的。考虑到进口的动力设备可能交货延迟,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设计方还准备了一个备用方案,使用从驱逐舰“枞”号上拆卸的蒸汽轮机和战列舰“伊势”号改装时换下的旧锅炉作为临时动力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拉蒙特式锅炉是为商船设计的,但其性能指标要凌驾于后来安装在“岛风”号驱逐舰的日制高温高压锅炉,后者的工作温度为400度,工作压力为40公斤/平方厘米,不知道舰政本部的技术人员在看到国外民用锅炉的性能都要超过本国的军用锅炉时会是什么表情。“樫野”号采用双轴推进,主机输出功率为4500马力,最高航速14节,装载重油900吨,续航力为6000海里/14节。



由于“樫野”号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舰型照片,后人只能通过绘画展现其为大和级战列舰运送舰炮的风采。


作为一艘军用运输船,“樫野”号配置了少量自卫武器,在舰首及舰尾甲板上各安装1门45倍径十年式120毫米高射炮,在上层建筑舰桥两侧的平台上各安装1座双联装九三式13毫米机枪,这样的武器配置能够提供的火力十分薄弱。



服役经历

“樫野”号在服役后,于1941年间在吴港和长崎之间往返三次,将“武藏”号战列舰所需的9门460毫米舰炮和3座主炮塔从吴海军工厂运送到长崎造船厂,这也是该舰仅有的执行最初设定任务的记录,此后它再也没有运送过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而是转为普通运输舰使用,从事常规物资的运送。在执行普通运输任务时,“樫野”号那硕大的舱口就显得有些不适宜了,为了加强船体强度,日本海军使用铆接钢板将部分舱口封闭,以缩小舱口尺寸,如果再度需要运输炮塔时就拆除钢板。




这个情景模型表现了“樫野”号在吴海军工厂的码头上装载460毫米舰炮的场面,在其服役生涯中该舰只执行了三次运炮任务。


这个“樫野”号的模型展示了该舰执行普通运输任务时的状态,该舰的大型舱口上覆盖了钢板,以加强船体强度。


“樫野”号作为军用运输船的经历相当短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九个月后,该舰于1942年9月4日上午9时50分在台湾以北海域航行时遭到美军潜艇“黑鲈”号(Growler,SS-215)的伏击,被3枚鱼雷击中,即便是双层船壳结构也未能挽救其命运,沉没于北纬25度40分、东经122度41分,此时距离其竣工服役仅仅两年有余,该舰于1942年10月20日除籍。



美国海军“黑鲈”号潜艇,该艇在1942年9月4日在台湾以北海域击沉了日本海军独一无二的给兵舰“樫野”号。


虽然“樫野”号非常短命,但作为日本海军建造的特异舰船之一,在战后引起了很多船舶研究者和军事爱好者的兴趣。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由于“樫野”号的沉没,导致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的大和级三号舰“信浓”号因为无船运送火炮而停工,最后被改装为航母,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日本海军就下令“信浓”号停止建造,以腾出船坞用于建造战争急需的舰船。即便是日本海军有意继续按照战列舰建造“信浓”号,“樫野”号的沉没也不会对其建造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战争已经爆发,对于大和级的保密需要大大降低,军方完全可以租用民船来完成火炮运输任务。

还有人设想如果太平洋战争按照日本海军预想的那样发生战列舰之间的大规模舰队决战,那么“樫野”号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假设3艘大和级战列舰一同出击参与决战,各舰的炮塔和主炮均受到重创,那么在海战结束后就要各自返回吴、长崎和横须贺进行修复,但是火炮仍需由吴港运输,如果此时“樫野”号沉没,将会影响到修复工程的安排,“武藏”和“信浓”号只能也前往吴港,在“大和”号之后依次入坞修理,这将大大拖延修复时间,影响舰队实力的恢复。显然,只有一艘“樫野”号是不够用的,这个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日本海军对于辅助舰船的轻视。不过,日本海军本来就打算短期决胜,如果大和级真的有幸参与舰队决战,那肯定是乾坤一掷的终极对决,胜即全胜,回来可以慢慢修,败则亡国,也就没有修的必要了。



这幅画作描绘了大和级三兄弟齐聚一堂的场面,包括“大和”、“武藏”和改为航母的“信浓”号。有人假设如果三艘大和级在海战中受损,那么仅有一艘“樫野”号是不足以承担相关的火炮运输任务。


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如果不强调保密的话,其实民用运输船也同样能够胜任运炮任务,所以说“樫野”号作为一艘专用火炮搬运舰有浪费资源之嫌,不过日本人的思维向来比较怪异,在日本海军中类似“樫野”号这样的奇葩舰船不止一艘,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依笔者看来,日本海军在意识到海军航空力量的蓬勃兴起和巨大潜力后,仍然固执地耗费海量资源建造大和级战列舰,这才是真正的愚蠢之举,所以说大和级才是旧日本海军最大的奇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