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藏珐琅 清代(一)

 天宇楼33 2016-11-26





故宫藏珐琅 清代

 


1. 掐丝珐琅人形双耳长方形盖炉

 

掐丝珐琅人形双耳长方形盖炉,清,通高30cm,口径25-19cm。
  炉长方形,上阔下狭,双立人提环形双耳,四垂云足。炉盖盖壁铜镀金镂空蟠夔纹,云龙纹盖顶。炉通体施海蓝色釉,掐丝勾云头作锦地,用红、黄、白、宝蓝、草绿、墨绿等色填饰图案。炉两正面均饰“寿山福海”及双龙捧篆书团“寿”字图案,空间点缀彩云纹,两侧面饰缠枝菊花纹。炉身以镀金回纹作边饰。炉两侧双人头系绳圈,深目高鼻,两腮及下颌蓄有羊卷胡须,赤脚,身着掐丝填海蓝釉地菊花纹坎肩式对襟长衫。外底中心有起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为清时仿刻。
  此炉掐丝粗壮,线条较为活泼流畅,但釉质不纯,干涩失透,沙眼较大且釉不牢固,多有剥落。从图案的纹饰风格及工艺特征看,此炉应为清初作品。炉的整体艺术风格为中国特色,而抬炉双人却是阿拉伯人形象,颇富异国情调,是一件表现中西文化合璧的典型作品。 

 



2.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清,高3cm,长7.3cm。清宫旧藏
  镇纸为独角异兽形,作伏卧状,四腿向内盘屈,回首前望,下承玲珑剔透的紫檀木座。兽身通体饰鳞甲纹,以深浅两色蓝釉饰成斑斓的鳞片,错落有致。兽首、四肢及突出的椎骨均为铜胎镀金而成,并用纤细的刻纹表现眉、眼和鬃毛,刻划甚为细腻精致。
  异兽一般取材于自然界中动物形象,并加以变形,使之神异化。此镇纸之造型应为古代传说中的獬豸,《晋书·舆服志》记:“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古代将这种独角兽视为能镇妖辟邪、分辨曲直的神兽。此镇纸掐丝工艺精细,镀金灿烂。帝王用其镇于御书案上,当默涵深意。

 



3. 掐丝珐琅五福捧寿圆盒

 

掐丝珐琅五福捧寿捧盒,清晚期,口径29.6cm,高17.3cm。
  圆盒子口,鼓腹,平底,圈足。盖顶圆光内施浅黄色珐琅釉为地,描绘五只红色蝙蝠环绕一个图案化的寿字飞舞,寓意五福捧寿。器壁通体施蓝色珐琅釉,四开光两两相对,盖壁的开光内装饰花鸟纹,盒壁的开光内装饰花卉纹。外底方框内有“大清工艺局造” 掐丝六字款。从掐丝琐碎繁密、釉较干涩、器表光滑无砂眼、图案呆板等特征推断,这件圆盒应属晚清作品。
  由于制作耗时废铜,掐丝珐琅工艺在乾隆末年开始走下坡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宫廷珐琅工艺的发展遭受毁灭性打击,带有官款的珐琅器只有零星发现。同治、光绪年间,内府所需珐琅器几乎全由北京民间作坊生产,再加上外销畅通的刺激,民间珐琅工艺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较之乾隆时期差距甚远。此件圆盒署“大清工艺局造”款,证明其由清宫烧制,弥足珍贵。 

 



4.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清,通高55cm,盆长40cm,宽26cm。
  盆景以石榴树为主景,树干为木质,涂以金漆,彰显富丽。树叶用铜片烧蓝而成,石榴果则用各色玛瑙精心雕琢,挂满枝头,暗含子孙满堂之意。树下配以桃树、灵芝、绣球花、山石、水草等,颇有情趣。
  盆为掐丝珐琅长方盆,边缘及边角处装饰各式花纹,外壁作花边式开光,内嵌画珐琅西洋人物风景画。此盆景将中西方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当时广东的工艺特色。 

 



5. 画珐琅长方盆玉兰盆景

 

画珐琅长方盆玉兰盆景,清,通高47cm,盆长25cm,宽17cm。
  盆景以玉兰为主景。玉兰花瓣使用的是精心打磨的料石,花朵用铜托和金属丝连缀而成。其花瓣洁白无暇,花形逼真,或含苞,或怒放,再配以紫红色树干,清高典雅的气质流露无遗。树下点缀料石野菊花,并以青金石假山陪衬。画珐琅盆口沿及足饰回纹,盆腹以青色为地,满饰缠枝花卉,色彩斑斓。
  玉兰是古代传统的吉祥花卉,盆景中以玉兰为主景的不在少数,但从制作工艺和造景布局上看,此盆景当属上乘之作。
  清代宫廷陈设所用盆景大多是以金玉珠宝制作的像生盆景,以衬托宫廷生活环境的堂皇富丽。在四季寒暑分明的北方,这些像生盆景中的花果草木却永远鲜艳欲滴,绚烂夺目,且往往带有明显的吉祥寓意,成为宫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清,高6cm,口径1.5cm。
  鼻烟壶作扁壶形,铜胎,铜镀金盖錾缠枝纹,内连象牙匙勺。壶口及足皆镀金。壶体使用画珐琅工艺,两面均饰卷叶纹开光。一面绘一西洋女子立于树下栏杆处,两只红色蝙蝠在其眼前飞舞,寓有“福在眼前”之意,用西洋景表现中国传统的吉祥寓意可谓别出心裁。另一面亦绘一西洋女子坐于树下栏杆前,凝神远望,若有所思。开光外作黄地缠枝莲及如意垂云纹等。椭圆形圈足内施白釉,中心署蓝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7. 画珐琅缠枝花卉五供

 

画珐琅缠枝花卉五供,清,炉高28.5cm,烛台高36.2cm,花觚高36.5cm。
  五供由香炉一只、花觚一对、烛台一对组成,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流行的礼器。
  这套五供为画珐琅工艺制作,以黄色为地,通体绘缠枝花卉等,器口等边缘处镀金,花觚和烛台的近足处饰蓝色回纹一周。器内饰天蓝釉。整套礼器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彰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之气。 

 



8. 掐丝珐琅火盆

 

 掐丝珐琅火盆,清中期,高21cm,口径51.7cm,底径31.5cm。
  火盆板折沿,直腹微鼓,平底微下凸,三足兽蹄形。板沿上下及腹外壁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采用红、娇黄、碧绿、草绿、宝蓝、白、藕荷等多种色釉,沿面以折枝莲纹为间隔,逆时针方向依次装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八宝纹,沿下及腹壁装饰缠枝花卉。花纹装饰皆采用乾隆时期典型的双钩掐丝技法,所掐铜丝粗细均匀。足部通体鎏金,足与盆由螺丝连接固定。
  火盆在冬天置于宫殿或庭院内,用以烧炭取暖,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两种材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经常可以见到为掐丝珐琅火盆配座或将其梅洗见新的记载。

 




9. 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

 

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清,通高46.5cm。

 


 

10. 画珐琅大吉葫芦瓶

 

画珐琅大吉葫芦瓶,清,口径7.5cm,底径13.1cm,高39cm。

 


 

11.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清,口径24cm,底径12.5cm,高41.5cm。

 




12. 画珐琅八宝攒盒

 

画珐琅缠枝莲托八宝纹攒盒,清中期,口径34.5cm,高11.5cm。
  攒盒扁圆,直壁,盖面微隆起,以宝蓝色釉为地,中心装饰五蝠捧寿纹;外圈装饰缠枝莲托八宝纹。器壁以折枝花卉为间隔,装饰八宝纹。盒内有一铜鎏金屉,上盛八个扇形攒盘及一个圆形攒盘。盘内施天蓝色釉,每个攒盘四周由红蝠围绕,中央书团寿字。
  同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相比,此盒纹饰活泼流畅,天蓝色釉较为深沉。盖面的五只蝙蝠采取俯视和侧视两种构图,俯视的三只又存在一定变化,显然是采用了西洋技法。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广东珐琅的独特风貌。

 



13. 画珐琅勾莲开光西洋人物双耳盖豆

 

画珐琅勾莲开光西洋人物双耳盖豆,清,口径10cm,底径9.5cm,高21cm。

 

 


14. 画珐琅牡丹花海棠式花篮

 

画珐琅牡丹花海棠式花篮,清乾隆,口径16.7cmX15.6cm,底径8.8cm,高14.5cm。

 

 



15. 画珐琅钵

 

画珐琅钵,清乾隆,口径13.5cm,高12.9cm。

 



16.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清代,口径42cm,高72cm。

 




17.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清乾隆,口径8.6cm,底径11.8cm,高35cm。
  此器直口微侈,溜肩,鼓腹,束腰,平底,浅圈足,有盖。袱系纹遮盖器腹的大半部分,红色部分以龟背锦为地,装饰蝴蝶、蝙蝠、桃实等吉祥图案,蓝色部分绘卷草纹。从稍远处观看,似由真实的锦袱包裹,栩栩如生。肩部四开光内绘西番莲。下腹部以黄釉为地,装饰各类缠枝花卉。外底中部蓝圈内有“乾隆年制”双排蓝料楷书款。
  袱系纹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

 




18. 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

 

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清中期,高38cm,口径23cm。
  炉呈鼓式造型,敛口,鼓腹,平底。腹壁施黑色珐琅釉,以兽首衔环为间隔,装饰卍字锦地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寓意富贵、高洁。盖面装饰双狮戏球纹,巧妙地将绣球上站立玩耍的两个小童作为盖钮。三足皆作童子造型,但姿态各异,面向观众的童子以脊背负驮炉身;另两个小童皆作侧身弓步,以胸腹及双手承托炉身,三人面带微笑,仿佛正要将大鼓抬走。盖钮、兽首、三足鎏金。

 



19. 画珐琅缠枝莲八宝纹攒盒

 

画珐琅缠枝莲八宝纹攒盒,清中期,高12.5cm,口径33.5cm,底径32.7cm。
  攒盒扁圆,直壁,盖面隆起,以宝蓝色釉为地,中心装饰五蝠捧寿纹。外圈装饰缠枝莲托八宝纹。器壁以折枝花卉为间隔,装饰八宝纹。盒内有一铜鎏金屉,上盛八个扇形小攒盘及一个圆形小攒盘。每个攒盘内饰折枝花卉纹。此盒为广东制作,与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相比,此盒纹饰活泼流畅,天蓝色釉较为深沉。盖面的五只蝙蝠采取俯视和侧视两种构图,俯视的三只又存在一定变化,显系采用了西洋技法。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广东珐琅的独特风貌。

 



20.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清晚期,高19cm,口径21cm,足径15cm。
  火锅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地锅身上饰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
  涮火锅,是中国人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东汉墓出土的镬斗即为火锅。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他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锅盛宴。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火锅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因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所以自古以来火锅以铜质为主,但在清代宫廷,也有少量的珐琅、瓷器、银质的火锅,这些丰富的饮食器具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

 



21. 掐丝珐琅夔龙花卉纹瓜式盖罐

 

掐丝珐琅夔龙花卉纹瓜式盖罐,清末,高27.5cm,口径4cm,足径9.3cm。清宫旧藏。
  罐长圆瓜式,上狭下丰,有瓜棱,盖为铜镀金瓜蒂形,下为花叶式足。罐身饰红地彩色百花纹,有黄、蓝、绿色三条龙穿梭其中。
  罐为一对,此为其中之一。溥仪离开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紫禁城皇极殿南庑内木箱中发现这对瓜式罐,并登记入册。

 



22.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清中期,高12.1cm,径17.2cm。清宫旧藏。
  手炉圆形,上安设弧形提梁。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以铜丝编结的密网做成,用以通风换气。器身中部以粉色为地,绘饰云龙戏珠纹,上下环以对称的蓝地白花装饰带。
  在冬季,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炉一般多圆形或椭圆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
  目前从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间订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来,溥仪时期所用乃前朝遗物。

 



23. 画珐琅彩龙桃蝠纹盆

 

画珐琅彩龙桃蝠纹盆,清,高8.2cm,口径21.5cm,折沿径29.5cm。清宫旧藏。
  盆折沿式,铜镀金口沿。通体黄地蓝色“卍”字锦纹,折沿上饰彩云、蝙蝠、桃实纹一周,盆内外壁绘双龙戏珠纹,盆内底饰正面盘龙纹,龙纹周围饰五彩祥云和口衔寿桃的蝙蝠。蝙蝠取谐音为“福”,寿桃象征“长寿”,寓意“福寿双全”。
  此盆原藏永寿宫后殿。永寿宫位于养心殿之南,光绪以后即用作内廷大库。盆上龙纹具有清后期龙纹的特点,缺少气势,处理琐细,鼻部常以一块红色填染。

 



24. 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

 

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清,高15cm,口径13cm,足径7cm。清宫旧藏。
  温碗一套五件,为碗盖、碗、碗架、温碗杯、碗托。碗盖和碗外壁为深蓝色地,上饰彩色宝相花及金“囍”字,碗内底饰五蝠捧寿纹。碗架内壁为黄地,外壁蓝地饰描金花纹。温碗杯铜柄,杯壁上饰蓝地彩色宝相花。碗托口沿饰蝠纹一周。温碗用于食物加热和保温。
  此件文物原藏紫禁城诚肃殿内。

 



25. 掐丝珐琅香盒

 

掐丝珐琅香盒,清晚期,高14.5cm,口径13.7cm,足径7.7cm。清宫旧藏。
  盒子母口,盖、盒各半,盖顶莲花苞形纽,下托铜镀金錾刻莲瓣座,盖面与盒外壁各饰红、黄、蓝、白勾莲花四朵,相互对称。盒底圈足。
  此物原藏紫禁城外景山内寿皇殿,寿皇殿为悬供清朝历代皇帝遗像的场所。溥仪离开故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于1926年至1929年点查此间文物。

 



26.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清晚期,通高18.4cm,口径4.8cm,足径8.2 cm、7.3cm。
  壶体长方形,委角,提梁亦长方形,曲流,底有随形圈足。壶身四面开光,开光内绘西洋人物图景。
  此壶具有清晚期画珐琅作品的特征,胎轻体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不纯,描绘不精。

 



27.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清晚期,通长28cm,宽13cm,厚1.5cm。清宫旧藏。
  把镜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镜身呈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用以照面;镜背以珐琅彩“卍”字纹为地,中间嵌“囍”字,四周环绕八宝纹。沿镜边嵌透明蓝珐琅描金花卉镜圈,用以固定镜面、镜背。镜柄为棍状直柄。镜身、镜柄由卷草纹孔雀绿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衔接。柄底端嵌铜镀金箍并系有带珊瑚珠的黄丝线穗。
  此镜是清代晚期广东进呈朝廷的贡物。制作中选用玻璃、铜、金、象牙及珊瑚等多种材质,并施以画珐琅、透明珐琅、描金、画彩、象牙雕刻及染色、铜镀金錾刻、镶嵌等工艺,将把镜制作得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纹样生动,寓意吉祥,反映了清晚期广东制镜的工艺水平。

 



28. 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蝶式盒

 

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蝶式盒,清晚期,高3cm,长11.8cm,宽8.5cm。清宫旧藏。
  盒做展翼的蝴蝶形状,盖面装饰亦为美丽的彩蝶,生动逼真,属于仿生作品类型。盒面中心安设合页,两侧对称的翅膀为盒盖,可向上开启。盒内分出左右两格,能分别放置小件首饰或物品。
  故宫收藏的清晚期画珐琅作品都来源于民间,或订制或购买。它们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欠缺,此乃衰落时代的写照。其中仿生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如仿桃实、秋柿等,目的是取其吉祥涵义。“蝶”与“耋”同音,寓意寿登耄耋。

 



29.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清晚期,高49.2cm,口径6.7cm,足径13.3cm。清宫旧藏。
  瓶长颈,颈上有铜弦纹三道,铜镀金口沿,口沿下有一绿色莲蓬样凸起,白色双藕耳,有圈足,铜镀金足沿。瓶颈至肩部饰蓝地彩色百花纹,肩部錾刻若干莲蓬样纹作为装饰。瓶腹部饰凸出、翻卷的荷叶纹,呈立体效果,显得生动活泼。圈足外壁饰蓝地缠枝花卉纹。
  此瓶从做工及工艺风格看可知为清末珐琅器。

 



30.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径18.5cm,足径7.5cm。清宫旧藏。
  碗通体浅绿色,铜镀金口沿,有圈足,铜镀金足沿。口沿下饰蓝色如意云头纹一周,碗外壁饰彩色的折枝花卉、果实和飞舞的蝴蝶。
  此碗原藏紫禁城乾隆花园遂初堂内,制作时代应为清晚期。故宫藏传世的清晚期画珐琅器物,因当时宫廷珐琅作的裁撤,所用多从民间采办。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所欠缺。

 



31. 画珐琅桃蝠纹瓶

 

画珐琅桃蝠纹瓶,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3.6cm,口径4.1cm,腹径7.4cm,足径4.1cm。清宫旧藏。
  瓶侈口,细颈,鼓腹,圈足,口、足边镀金。通体以白色珐琅釉为地,彩绘古树桃实、寿石翠竹、流云蝙蝠等。足内白色珐琅釉地,宝蓝色双线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桃蝠纹寓意福寿吉祥。此瓶画面清新艳丽,风格写实,绘制精湛,用笔工整而又不失洒脱大方,彻底改变了早期画珐琅器釉料施用浓厚、釉色灰涩、气泡密集等工艺上的不足,是康熙晚期画珐琅工艺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32. 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

 

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2.9cm,口径8cm,足径8.3cm。清宫旧藏。
  盒扁圆形,盖面微隆,平底。通体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盖面掐饰菊花、枸杞、秀石、朵云纹,为“杞菊延年”吉祥纹样。盒底镀金,中心阴刻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盒釉色纯正淡雅,色调搭配柔和,掐丝技法娴熟,线条简练粗犷,图案布局疏密有致。康熙时期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技艺日趋成熟,此盒为其时的代表作品。

 



33.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2.3cm,口径1.2cm,腹径6.7cm,足径5cm。清宫旧藏。
  瓶直口,细颈,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瓶颈以蓝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圈足上以一周莲瓣纹作装饰。足底錾刻“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图案及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珐琅”的特征,但掐丝纤细,釉色饱满,砂眼很少,图案装饰亦显繁缛,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明代珐琅制品的风格,为清康熙时期仿明掐丝珐琅作品。此瓶以单线技法勾勒花叶枝蔓,莲花朵肥叶硕,掐丝线条纤细流畅,这种掐丝纤细的技法是康熙掐线珐琅的特征之一。

 



34.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直径16.2cm。清宫旧藏。
  香熏由两个半圆体以子母口相衔接成一球形。球内装有大小不等的铜圈3个,并以轴相连,小圈内置一铜炉,球体无论怎样转动,铜炉口始终向上,以使香料不致泄露。香熏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丝缠枝莲纹,掐丝线条纤细均匀,刚劲流畅,花朵硕大饱满。珐琅质地干涩无光,系康熙前期珐琅工艺的特征。
  此香薰系仿造明代器型,构思奇巧,设计合理,是康熙前期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品。

 



35.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5cm,长14.7cm,宽11.5cm。清宫旧藏。
  砚盒长方形,口部饰铜镀金錾花螭纹一周,四立面为浅蓝色珐琅地,每面中间用桃纹作装饰,两旁饰相向的掐丝螭纹一对。盒内有炭火烧过的痕迹。盒底中心镌刻篆书“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砚盒的掐丝线条较为工整,珐琅质地细腻,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鲜明特征。

  松花江石夔龙纹砚,清康熙,砚石长14.3cm,宽11.2cm,高2.5cm,炭火盒长14.7cm,宽11.5cm,高5cm。清宫旧藏。
  砚体为青绿色松花江石所制,通体光滑,四脚处各有一兽面纹方足。砚面上沿边缘有阴刻方框一,内雕荷叶状墨池一,池边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砚堂凹陷,上有墨痕。砚体四侧各雕凹底阳纹两两相对的夔龙纹。
  清代皇室成员对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松花江砚情有独钟。松花江砚成为皇宝的御用砚。 

 



36. 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

 

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清康熙,高1.5cm,长9cm,宽7cm。
  盘长方形,撇口,铜镀金矮足。通体施蓝釉,掐丝缠枝花卉纹。盘内心主体纹饰为青鸾穿花,内外边饰为双勾线变形花卉纹。底部铜镀金,中央錾阴文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器为清宫造办处制造,掐丝工整纤细,釉色纯正,显然珐琅釉的配料方法已经改进,克服了釉色干涩灰暗的弊病。其款识属康熙中后期标准的珐琅器款识样式,不可多得,是研究清康熙朝珐琅工艺的重要实物。 

 



37. 画珐琅海棠花式花篮

 

画珐琅海棠花式花篮,清康熙,通高13.5cm,口径16.5—17cm。
  花篮为四瓣海棠花式,上有提梁,矮圈足。外施黄色珐琅釉地,上绘盛开的粉红色大朵牡丹花,间饰蓝、藕荷色微绽的小荷花,寓意“祥和富贵”。篮内施天蓝色釉。提梁绘折枝花卉。底白釉,署紫红釉“康熙御制”楷书款。
  此器铜胎轻薄,造型简练,釉色温润,色彩明快。通体施黄釉地是康熙晚期画珐琅器繁荣时期的风格特征。当时宫廷珐琅作有广州和欧洲画珐琅匠师参与指导,他们共同为清宫烧制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御用画珐琅器,此即为代表作之一。 

 



38. 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

 

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清康熙,通高131cm,底座长23cm,宽27cm。
  灯座造型为一胡人单腿跪于方座之上双手托举观音瓶,瓶上置蜡钎,灯盘一侧有莲瓣形灯挡。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瓶身及灯盘等处饰彩色缠枝莲纹。胡人深目高鼻,胡须浓密,身穿罩甲,甲饰缠枝莲及菊花纹,并于前身后背饰各色“寿”字,人物的头、腿、足部均镀金,面部表情丰富生动。
  此器釉色灰暗,砂眼较多,为清早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风格。灯座的胡人形象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9. 画珐琅莲花盖碗

 

画珐琅莲花盖碗,清康熙,通高9.7cm,口径10.6cm,足径4.8cm。
  碗敞口,弧腹,平底,矮圈足。外壁装饰三层仰莲纹,中层花瓣内绘牡丹、山茶、罂粟、佛手、荷花、梅花、兰草等。盖壁饰荷叶及莲瓣,黄色莲瓣内绘各色菊花。底施白釉,中部红色双方框内有“康熙御制”楷书款。

 



40. 画珐琅盖碗

 

画珐琅盖碗,清康熙,口径12.3cm,底径5cm,高10cm。

 




41.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8.5cm,口径5.1cm,足径2.5cm,托盘口径16cm,足径12cm。清宫旧藏。
  盏为圆形,直口带盖,圈足。下置托盘,盘中心凸起盏槽,与盏的圈足相吻合。盏托上绘制了莲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实、石榴、灵芝、佛手、葫芦以及蝙蝠等多种寓意多福多寿、子孙万代的吉祥纹样。盏托饰开光12个,开光内分饰篆书寿字及花卉、桃蝠纹。在珐琅地色彩的设计上,分别使用了浅蓝、黄色以及雍正时期非常流行的黑色,设色清晰鲜明,对比强烈。盏足内白地,双方框内蓝色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托盘底黑色珐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盏造型秀美,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极为考究。 

 



42. 画珐琅六颈瓶

 

画珐琅六颈瓶,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1.6cm,最大口径4.9cm。清宫旧藏。
  瓶侈口,长颈,圆体,管钮形盖,肩部另出5枝细长圆管颈,连盖中央之颈口共6颈,故名。盖为黄珐琅地,饰紫、藕荷、浅绿、蓝、红色5朵折枝宝相花。肩施宝蓝地,周边细颈下绘如意头,间饰红折枝花。瓶身黄珐琅地饰缠枝宝相花,红瓣,宝蓝心,浅绿蕊,衬托以绿叶。足部黑地饰红色折枝菊花。足底中心双蓝线方框内署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六颈瓶图案描绘工致,花卉排列整齐有序。在珐琅地色的设计上,使用了黄色及当时流行的黑色。纹饰中又作了白、青、蓝三色退晕处理。此瓶整体设色清晰鲜明,色彩对比强烈,绚丽而又和谐。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考究,造型新颖独特,是清雍正时期画珐琅器中的新器形。

 



43. 画珐琅八宝纹法轮

 

画珐琅八宝纹法轮,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22cm,底径10cm。清宫旧藏。
  法轮为轮形,镂空8辐,辐两面以珐琅彩绘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宝纹,毂绘菊花纹,轮外缘装饰云头式和叶片式齿各4,下置莲花瓣圆底座。座底书蓝色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以画珐琅工艺制造宗教法器始于清雍正时期。法轮即八宝之一,此器之上又以八宝纹作为装饰,设计奇巧。其造型别致,工艺细腻,为雍正时期画珐琅器的代表作。

 

 



44. 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

 

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5.4cm,口径6.4cm,足距5cm。清宫旧藏。
  炉圆形,鼓腹,双冲耳,三乳足。通体黄色珐琅地,用黄、白、赭、黑、浅蓝、浅绿等色珐琅彩绘山水图。炉底署蓝色篆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铜胎厚重,珐琅堆积浓厚,不同色泽间有相互浸染的现象,表面欠平滑,且气泡较为密集,反映出当时珐琅质地粗糙且烧制水平尚不高。其画面虽不工整,但用笔飘逸洒脱,流畅自如。此炉为康熙早期的器物,属于我国古代画珐琅器制作早期阶段的作品。

 



45. 画珐琅花鸟纹瓶

 

画珐琅花鸟纹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44cm,口径14cm,足径15.2cm。清宫旧藏。
  瓶侈口,直颈,鼓腹下收敛,圈足。内壁施浅蓝色珐琅,口、足沿镀金,足内施白色珐琅,光素无款。通体以红色珐琅为地,用红、绿、蓝、粉、黄、白等色彩绘太湖石、牡丹、玉兰、绶带鸟纹。画面用晕染技法,描绘浓淡有致,画风写实。红色珐琅地将画面烘托出浓厚热烈的色彩效果。

 



46. 画珐琅牡丹纹花篮

 

画珐琅牡丹纹花篮,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13.6cm,口径14.9-18.7cm,足径8.7cm。清宫旧藏。
  花篮作海棠花瓣式,上连铜鎏金画珐琅扁提梁,铜鎏金圈足,足内白色珐琅地,朱红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花篮通体以黄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色珐琅釉绘饰盛开的牡丹花四朵,并点缀以红、蓝两色的荷花二对,寓意富贵祥和。
  清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作品数量难以数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之作。此花篮造型简练,绽放的牡丹富丽华贵,色彩艳丽,其金属成型、鎏金工艺及绘饰技法俱佳,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47. 掐丝珐琅凫尊

 

掐丝珐琅凫尊,清乾隆,扬州制造,通高30.5cm。清宫旧藏。
  尊为铜胎镀金。凫作卷尾立式,凫身以绿色珐琅釉为地,掐饰羽毛纹,铜镀金双爪,锤錾卷尾,凫背开一圆槽,装连椭圆形尊。尊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饰勾莲纹,两侧中部有太极图。
  清乾隆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尚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这两地烧制的掐丝珐琅器,一方面受宫廷工艺的影响,按照皇家样款,烧制内廷所需物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乾隆时期,扬州曾烧制了天球瓶、桌灯、尊等诸多品种珐琅器贡进内廷。扬州的掐丝珐琅器造型别具一格,珐琅釉色偏冷,喜用绿、蓝色,色彩对比强烈。掐丝线条纤细,技法娴熟,器物造型、色彩以及掐丝技法与内廷风格迥异。

 




48.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2.4cm,口径3.8cm。清宫旧藏。
  壶圆口,短颈,扁圆腹,长方形圈足,肩部饰铜鎏金双兽耳。壶身用铜鎏金錾花蔓草纹将腹部界成排列规律的长方格,格内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掐饰红色菊花锦纹。足内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胎壁厚重,金工富丽,掐丝严谨工整。引人注目的是,金光灿烂的铜鎏金錾花工艺与多彩的掐丝珐琅工艺错落有致地排列组合,立意新颖。
  清乾隆时期是我国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鼎盛期,当时制造了众多涉及宫廷祭祀、陈设和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的珐琅制品。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从而形成了“厚重坚实、金光灿烂”的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风格特点,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

 



49. 广珐琅八宝纹面盆

 

广珐琅八宝纹面盆,清乾隆,广州制造,高14cm,口径47.5cm,足径34cm。
  面盆圆形,折边,口沿鎏金,矮圈足。盆内外壁均以银片贴饰花卉纹,通罩宝蓝色透明珐琅釉,银片花纹透过珐琅釉若隐若现,展现出朦胧之美。盆内壁釉上与折边以金片分别贴饰八宝纹与暗八仙纹。
  广珐琅是广州的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其主要作法是在金属胎上錾花,贴饰金银片花纹,再罩涂透明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此面盆即是一件“广珐琅”的代表作品。

 



50. 画珐琅开光提梁壶

 

画珐琅开光提梁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梁高37.8cm,口径8.8cm,足径13.3cm。清宫旧藏。
  壶铜胎鎏金,八棱形,腹部八面开光饰四季花鸟与山水图案。铜鎏金细流。壶上提梁中间握部为双瓶形金星玻璃,以便隔热。八方式珐琅盖,盖上铜鎏金八方盖钮,钮下饰红珐琅边黄地大卷叶花。壶颈分八栏,每栏饰多彩大卷叶宝相花。壶底施白珐琅釉,蓝珐琅双栏内署仿宋体“乾隆年制”竖行四字款。壶下有铜胎鎏金八方台座,四鎏金卷云足。台座中央置八方扁瓶式油缸,供点火加热用。
  此开光提梁壶造型仿西洋式,但装饰图案的色调及风格完全是中国化。此壶设计巧妙,做工精细,腹部山水花鸟画笔墨工致,设色明快,是乾隆朝画珐琅器中的罕见珍品。

 



51. 画珐琅菊花纹执壶

 

铜胎画珐琅菊花纹执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9.1cm,口径6cm,腹径10-10.1cm,足径6cm。清宫旧藏。
  壶扁长方形,曲流,弯柄,壶口及盖均制成菊瓣式,盖面绘菊瓣纹,柄、流均绘小朵菊花纹。壶身四面均凸起菊瓣形开光,开光内绘饰大朵盛开的菊花纹。菊瓣式圈足内为白色珐琅地,蓝色双圈内书仿宋体“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执壶在菊花主题上标新立异,盖、口、足制成菊瓣形边,并突出四个菊花形开光,开光内极为夸张地绘饰大朵菊花纹。此壶的造型设计、绘画技法、烧制工艺均属上乘,是清乾隆时画珐琅工艺的绝代佳品。

 



52. 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錾胎珐琅仿古牺尊,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19cm,宽9.1cm,身长21.2cm。清宫旧藏。
  牺尊牛形,侧首而立,背上置3管,一方二圆,均与腹内相通,类同香插。通身錾刻火焰勾云纹,火焰卷须等细纹则用掐丝的方法。通体深绿色珐琅地,上压大红色珐琅釉。颈部、腹下及腿内侧饰细毛纹。牺尊背上长方形管正面蓝釉单方框内金字楷书“乾隆仿古”双行四字款。
  此牺尊为錾胎兼掐丝的复合珐琅工艺制品,系仿战国青铜牺尊而制。其造型生动,形象威严,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镀金厚实凝重,是乾隆时期錾胎珐琅的代表作品之一。

 



53. 画珐琅团花盖罐

 

画珐琅团花盖罐,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38.7cm,口径9.3cm,足径12.2cm。
  罐圆形,丰肩,圈足。通体白釉地,彩绘各式团花图案。肩及足上部锤揲凸起的云头纹一周。足内中心蓝线双圈内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罐在画珐琅品种中属大器。装饰颜色极丰富,用红、粉、浅蓝、宝蓝、深蓝、赭、淡绿、深绿、草绿、杏黄、明黄等二十多种彩料绘制花纹,几为画珐琅颜色之总汇。其饰纹亦很独特,式样各异的花朵或大或小,或聚或散,自由分布中又蕴含韵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4. 掐丝珐琅云龙纹砚盒

 

掐丝珐琅云龙纹砚盒,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5.8cm,长19cm,宽15.2cm。清宫旧藏。
  砚盒长方形,下连铜镀金錾花座。盒内盛铜屉,上置澄泥砚二方。屉内可储热水,以保冬季墨汁不冻,是为暖砚。盒及盖的表面均以宝蓝釉为地,饰云龙纹及海水江崖纹。座底中央凸起双龙,环抱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砚盒胎体厚重,造型端庄,釉质细腻,镀金尤为厚亮。此器为清宫珐琅作之精品,可谓乾隆朝掐丝珐琅的代表作。

 




55. 掐丝珐琅蕉叶纹出戟花觚

 

掐丝珐琅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17cm,口径8.5cm,足径6cm。清宫旧藏。
  觚圆形,撇口,四出戟共分3层,附木座。觚在浅蓝色珐琅地上有蕉叶式开光,开光内饰掐丝双线螭纹,内填蓝色珐琅。足内镀金錾刻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仿古是乾隆年间掐丝珐琅工艺的一大特点,当时制造的珐琅器物多以古代某些青铜礼器的造型为模式,如仿尊、鼎、卣、觚、簋等等。此花觚胎壁厚重,造型规正,镀金光亮,是乾隆年间掐丝珐琅仿古器的代表作品。

 



56. 掐丝珐琅明皇试马图挂屏

 

掐丝珐琅明皇试马图挂屏,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长63cm,宽119cm。清宫旧藏。
  挂屏长方形,紫檀木框,铜镀金地。挂屏分为左右两扇,右扇刻乾隆御制诗,内填蓝色珐琅,其诗曰:
  我曾見趙霖六馬傳貞觀,立石像人人拔箭。
  數騎尝寇陷陣中,凜凜英風千載羨。
  茲乃歌韓幹試馬寫明皇,疑是溫泉初罷醼。
  挼鞍袖手顏微酡,兩人夹持尚兢戰。
  嗚呼,開創何雄守何弱,宴安酖毒忽尔忘天眷。
  漁陽鼙鼓來動地,難免蜀道崎嶇擁款段。
  畫圖所貴鉴戒存,瞿然撫古興遐嘆。
  戊子新春月御题。
  由诗可知乾隆皇帝题此挂屏乃意在以古警今,告诫清王室勿忘骑射。左扇掐丝《明皇试马图》,内容取自唐代画家韩干的作品,人物形象及马的神态之刻画惟妙惟肖,犹如绘画之传神。画面中镌出“乾隆鉴赏”、“石渠宝笈”等印鉴20余方,宛如原作一般。
  挂屏掐丝线条流畅,且不失法度,珐琅色彩纯正,以其铜镀金为地的装饰方法,风格独特。此挂屏为乾隆时代珐琅工艺与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57.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清乾隆,通高18cm,炉身径19—16cm,底径16—13 cm 。
  手炉为椭圆形菱花式,铜镀金开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饰菱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阳开泰图,画面上天空红日高照,山峦起伏,湖水潋滟,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只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两侧面开光内绘月季绶带图。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
  此手炉色彩丰富,描绘工致,将吉祥寓意的纹饰融进山水画中,体现了宫廷艺术的特点,是广珐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58. 掐丝珐琅牧羊人笔架

 

掐丝珐琅牧羊人笔架,清乾隆,高15cm,长16cm,宽7.8cm。
  笔架呈卧羊形,背负牧人。羊通体的卷毛纹以双掐丝作轮廓,内填施白、褐二色珐琅釉。牧羊人似一蒙古汉子,头戴尖帽,身着绿衣紫袍,倒坐于羊背之上,双手轻抚羊背,昂首仰视,神态悠然。笔架下承托铜镀金长方形座,底部中心双方框内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融实用与观赏为一体,造型生动逼真。其掐丝工整,釉色沉稳,镀金光灿,制作精细考究,为乾隆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59. 掐丝珐琅兽面纹提梁卣

 

掐丝珐琅兽面纹提梁卣,清乾隆,造办处珐琅作造,通高26.5cm,口径10.2-13.2cm。
  卣扁圆腹,器身上敛下阔,有盖,方提梁,圈足外撇。器身上部饰一条铜镀金回纹带,界出颈、腹两部分图案。颈部正、背面中心饰兽面,两旁配飞凤;腹部饰双凤相向飞舞。盖面饰4条螭纹。足内光素镀金,中心錾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
  卣为商代盛酒器。此卣造型仿古青铜器,制作精美,工艺细致,无论掐丝、釉色还是磨工、镀金等,都足以反映出清中期掐丝珐琅工艺水平之精湛。 

 



60. 錾胎珐琅太平有象

 

錾胎珐琅太平有象,清乾隆,通高170cm,长100cm,宽55cm。清宫旧藏。
  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托宝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长方形座。象通体为月白色珐琅地,其上捶揲起线勾云纹,而宝瓶、鞍鞯、鞍垫及长方形座的花纹则用掐丝填珐琅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为“复合珐琅器”。器为一对,据记载是由两广总督李侍尧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进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