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收益理财哪儿去了?原来都被他们买走了!

 环游世界的猪 2016-11-26

许多上市公司大量融资的同时,将手中的现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究竟是不务正业的乱来,还是迫不得已的无奈呢?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有闲置资金时,到银行也好,信托公司也好,买理财产品是正常的投资行为。


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大小股东买入这家公司股票的目的,是通过公司业绩利润的提升,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增值。如果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扩大生产或者用于业务转型,那岂不是对股东的不负责任?


近期实体经济难过是客观事实,但当上市公司都去买理财,而不是经营主业,就有问题了。据上海证券报统计,从今年年初以来,有近700家上市公司,购买或计划购买超过总额超过5400亿元各类理财产品,涉及的理财产品高达6500种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个别上市公司甚至一边买各种理财,一边还在定增募资。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除金融类企业外,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项目不得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这一规定在后来的《业务指引》中虽然有所放宽,即闲置募集资金可以购买保本型理财,但这种前脚募资后脚买理财,偏偏不干“正事”的行为,实在不妥。


中国动力于今年5月份刚刚完成资产重组,外界均以为要“大展宏图”。结果不久前,中国动力发布公告称,拟对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干啥呢?买保本型理财产品。


无独有偶,11月1日罗莱生活表示将投入1亿元闲置资金用于购买集合信托计划。而该公司今年以来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已经接近8亿元。


对于此种行为,监管部门当然也不会闲着。


新钢股份在今年三月份曾斥资16亿元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另有结构性存款近27亿元。因此在6月份募资时,收到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书。意见书说的也简单明确,要求申请人新钢股份说明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是否变相用于理财投资。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上市公司。如果经济环境好,多数上市公司也不会放着正经生意不做,而去买收益率仅有5%、6%的理财。


当前经济下行,并且已过L型走势的拐点。市场上的资金充裕,但又缺乏优质可投资资产。更何况,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多数企业来说,资金找不到更好的去处,就会选择累积现金,持币观望,静待转型中的机会。但如果人人都抱有这种“等现成”的生存策略,经济怎么尽快好起来呢?

让投资更简单


微信号:周知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