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则暧昧,“谋略”横行

 東泰山人 2016-11-28




在做评论员之前,我在东部某省做过九年记者,经常到县市以下采访。在同基层干部接触时有个很深的感受,哪个干部是从乡镇上来的,哪个是机关里出身的,常常很容易就能分辨。乡镇干部通常嗓门比较大,接受采访时很少用书面语,比起电视里看到的官员形象,更多了一份“江湖气”。其实我很喜欢到基层采访,在那里总能感受到一些更本质、更真实的东西。

所以当看到“一位前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这篇报道时,我特别有共鸣。曾担任黑龙江两个县县委书记的李克军,用四年时间创作完成《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这本书。书中共收集百余位县委书记的真实故事,勾勒出了基层的官场生态和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的真实状态。一位前县委书记写县委书记,其真实感和所触碰的敏感点,都是学者或者媒体难以到达的。

从媒体的采访,以及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中,大致可以看出李克军眼中县委书记这个岗位的种种尴尬之处。县委书记似乎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交界处,“踩红线”、“打擦边球”是李克军描述时的高频词汇。权力运行的规则,处于一种深度的暧昧状态,可能是长久以来县委书记这一岗位的重大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县级党委政府权力的运行程序,被一种若有似无、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代替。干部选拔、项目招标、资金使用,这些重要事项的决定流程都有着明文规定。但其实同级党委的其他成员很难左右书记的决定,最终还是由县委书记一个人拍板。所以在基层有种说法“在县里只有书记是领导”。在本地区域内失去有效监督,成为一言独大的“百里侯”,这成为违法违纪的肇始。

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常常会有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存在脱节之处。此时县委书记如何“变通”,就成为对其工作能力的考验。而这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变通,与违法乱纪仅有一线之隔。李克军举了一个最敏感的例子,比如在城镇改造中,一方面上级领导明确要求县委书记限期内完成若干改造任务,一方面又要求不得暴力拆迁。其实在很多时候,这两个要求是无法同时满足的。得罪上级还是得罪“钉子户”,这取舍之间引发的悲欢,大概几十部电视剧都装不下。

此外,争取上级资金补贴、处理干部关系,甚至拒绝收礼,都要用带着江湖气的“谋略”才能行得通。规则被置于暧昧状态,某种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权力体制之下,规则经过层层传导,到达基层后被打折、被过滤。对于县委书记来说,制定规则的最高层离他很远,而离他最近的干部群众,又没有制约监督他的能力。在这样一个“自由”空间里,自律的县委书记可以尽情施展个人的创造性。而不自律的人,就有可能上下其手。赋权而又不能有效监督,无疑容易滋生犯罪。

政策的制定者难以了解广阔中国千变万化的基层状况,因此一刀切地统一规定,难免方凿圆枘。而如果完全放手让基层根据实际来办,则底层民众没有监督力,又会加剧基层政权的乱来。这些体制性的问题,也许就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所要解决的。比如针对最高层与基层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中央就决定用3年时间,对全国2800多名县(市、区)委书记进行大轮训,这是顶层与基层的首次全面沟通,它对于政令畅通的意义,会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

团结湖参考(微信ID: Talkpark)多次谈到,六中全会后,当陈旧的、阻碍性的力量被扫除后,建设性的工作将会成为主题。比如“监察委”的设立对于中国未来政治格局的影响,正在一点一点被人们认识。十八大以来,中央最高领导人多次与县委书记座谈会见,还专门披露谈话原文,显示出非同一般的重视程度。那么在“后六中全会”时代,或者说十九大以后,对于基层政治体制会否进行某些重大改革呢?也许不会仅仅是轮训那么简单。

(文/于永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