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针灸杂志》刊发的立新七针论文

 严医生j117ka14 2016-11-28


今日,我们刊发李晓峰先生发表于《世界针灸杂志》原文的中文版,以飨读者。

备注:《世界针灸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是仅有的三本关于针灸的国家级核心专业期刊。



基于《内经》的古员利针的复原及运用


[摘  要]  《内经》九针的出现为后世针具及刺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后世针灸临床并未真正实现九针的应用。员利针为九针之一,本文以员利针为例,介绍陈立新先生遵于《内经》,挖掘复原九针针具及诊治规律的探索。详述基于《内经》的员利针针形、针法及临床运用。


[关键词]九针  员利针  立新七针  复原  临床应用  思路方法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Ellipse-sharp Needle Based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LIANG yu-lei,ZHANG xia, SUN yan-hui,XU xiao-kang,ZHANG hui-zhen,SUN li-hong,LI xiao-feng(Instituteof Acupuncture andTuina,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050200,Hebe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nine-needles in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later Needles and Acupuncture method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the later acupuncture clinical did not achieve the applicationof the nine-needles.The ellipse-sharp needle is one of the nine-needles,for example in this article,introduce Mr.CHEN Li-xin  came in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mining recovery the nine-needling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Give details of shape, method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bout the ellipse-sharp needle based on the part of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KEY WORDS]  Nine-needles; Ellipse-sharp Needle; Seven-needles of LIXIN; Recovery; Clinical Application;Thinking and Methods


《内经》对九针(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有多篇详细论述,九针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针具及刺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后历代相关针灸著作虽见载关于《内经》九针的论述,可常用者仅“毫针”“三棱针”“长针”数种,特别是宋以后针灸文献中所记载的各种针法也主要针对毫针而言[1]。其他几种针具针法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甚至几乎得不到真正运用。明代汪机著《针灸问对》言:“今之针士,决痈用锋针铍针,其他诸病,无分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皆用毫针,余者置而不用。甚有背于经旨矣。”当今针灸临床的现状亦是如此。


重庆巴南立新七针针灸研究所陈立新先生遵于《内经》,结合其多年临床的丰富经验,反复探索,挖掘复原了基于《内经》经脉气血理论的古九针针具及诊治规律, 验于临床,疗效显著。目前,相关古九针针具(立新七针)已获得国家专利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九针针具及其临床治疗思路,代表了《内经》对人体经脉气血及疾病的认知。运用得当,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大大提高,将大大扩展针灸治疗的范围。员利针是九针中最有代表性的针具之一。现以员利针(专利号:2012207015729)为例,说明陈立新先生基于《内经》的对九针挖掘复原,及员利针临床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1 现今临床之“圆利针”与《内经》员利针不同

近代山西师怀堂在古九针基础上改良发明了“新九针”,其中之一有圆利针,其针身直径可达1.5mm,针尖为松针形[2、3]。胡超伟圆利针疗法为近年兴起的新型疗法,其融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知识对圆利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推广[4]。另有以员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其“员利针”实为圆利针。此种圆利针与《内经》员利针“尖如氂,且员且锐”的形制不同,其针形与传统毫针无本质区别,只是针身直径相对较粗(0.5mm及以上)。


2 基于经典原文复原员利针针形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灵枢·九针论》云:“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


《说文》言:“氂,牛尾也”。“且员且锐,中身微大”,“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均说明员利针针尖部又圆又锐,这种针尖如倒水滴状,针尖向上的针身延续部相比之下更细小一些。


故复原员利针的形状为:针身长度为30~90mm,直径为0.6~2mm,针尖成倒水滴型,针尖的长度为1~4mm,针尖最大直径与针尖端到该处的垂线距离比为1:2~1:4,针身与针尖连接部的直径为针尖最大直径的一半。(图1、图2)


3 员利针治疗筋痹

员利针在《内经》中是专为治疗筋痹而设的针具。《灵枢·经筋》专篇论述了十二经筋的循行及病症表现。筋痹亦为现代针灸临床常见病症。


《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中医指的“筋”即解剖学所指的肌腱,肌腱附于骨关节处,上无肌肉覆盖,皮下常可触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等邪气侵扰可致肌腱的挛缩,甚则牵拉相应肌肉及所附着关节拘挛,引起疼痛和功能活动受限,即所谓的“筋痹”。


《灵枢·官针》云:“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刺灸心法要诀》又云:“员利针形尖如氂,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走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实时痛”。筋痹发作,除局部肌腱的紧张拘挛,关节肌肉的运动障碍,亦常见相对较剧烈的疼痛,故称“暴痹”“痹气暴发”。可以员利针治疗。


以员利针刺筋时,尖锐的针尖首先刺破筋腱,继而圆形的鼓起部通过挛缩的肌腱,可将肌腱扩张并撑开,但又不会撕裂肌腱。随“尖头圆肚身小”的员利针一进一出,肌腱随之张弛,从而解除其拘挛状态,达到了松筋而不伤筋之效。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肌腱的挛缩解除后,与肌腱关联的肌肉及相应关节的异常高应力亦随之解除。


4员利针针法

《内经》中所载“恢刺”“关刺”为刺筋之法,《灵枢·官针》曰:“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对两种手法的应用有较多临床研究报道,但多以毫针作为治疗针具[6]。


如以员利针操作,能大大提高针刺治疗筋痹的临床疗效。根据相应原文所述,员利针操作手法为:通过触诊找寻相应拘挛的肌腱或筋结,直刺筋上异常反应点一针,可感知针体通过肌腱后有明显的落空,即停止深入。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将针提至皮下,朝左右前后各针一针。


5 典型病案


5.1 膝痛

耿某,女,37岁。自诉右膝痛三月余,自觉上下楼膝关节内疼痛加剧,右膝下沉重。无其他症状,舌脉均可。X片检查无明显异常。查膝关节无变形及肿胀,膝周触诊外膝眼处压痛。根据病人描述,疼痛来自膝关节腔内,为《内经》所言“膝中痛”。《灵枢·杂病》云:“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尖如牦,刺膝无疑”。以员利针刺犊鼻,针向膝关节中心一针,退至皮下,贴髌韧带外侧边缘向上下各斜刺一针。出针后嘱病人上下楼梯、并做蹲起等活动,症状消失。七日后二诊,诉仅劳累后右膝内侧稍有不适。以员利针在内膝眼处针刺一针。三月后随访,膝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


5.2 坐骨神经痛

张某,女,52岁。右下肢“坐骨神经痛”二十余日,疼痛从右髋外侧向下肢放射至小腿外侧部,并见腰部、小腿外侧胀痛。行走坐卧皆痛,逐渐至不敢走路,影响睡眠及饮食。曾于别处行推拿及常规毫针、电针治疗,疗效不显。刻诊见面容憔悴痛苦,两关脉弦,舌胖嫩苔白。查体见右环跳外侧筋紧张并压痛明显,阳陵泉部压痛,委中上瘀络明显。《灵枢·厥病》言:“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先予委中上瘀络刺血,出黑血约20ml。再以员利针于环跳外筋挛压痛处及阳陵泉部行恢刺法。针出窜痛胀痛均消失。七日后二诊,诉偶尔会出现向小腿外侧的窜麻感,环跳外稍有不适。以员利针刺环跳外另一筋结压痛点。一月后随访,两次针刺后症状消失,愈。


6 体会

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经筋大小不同,病变程度不同,临床可选用粗细不同的员利针。对筋痹的治疗上,员利针“且员且锐”的针形,使其具有其它针具无法替代的优势。须注意的是,在对不同经筋病症的诊治上,选穴取点须按《内经》经脉气血的思想为指导,这是其明显区别于现代圆利针基于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的取点方式的。


《灵枢经》又称“针经”,其开篇“九针十二原”首论九针,可见九针的重要性。


《灵枢·官针》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九针是为应对临床不同病证所设立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每支针的大小长短形制均有其临床应用的依据。不选择正确的针具,疗效即会大受影响,甚至引起不良后果。正如《灵枢·官针》言:“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针具选用正确,临床疗效才有保证,方能实现《内经》所言“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效果。

遵于《内经》,以临床疗效为准则,挖掘复原《内经》九针及其诊治思路,发挥九针在多种痹症治疗上的巨大优势,对针灸临床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华夏出版社.2001:724-725.

[2] 冀来喜.新九针圆利针疗法[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620.

[3] 田建刚.梵凤娥.新九针疗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20.

[4]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运动损伤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 孙海花,何良志,董延芬.员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28-30.

[6] 郭盛楠,陈晟,张佳佳,朱文浩,刘志顺.恢刺法临床应用特点文献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3,20(3):40-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