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巷一故事】这些可爱的小巷子里,藏着古早的老杭州~

 绿沸 2016-11-28

一条小巷一个故事

随着杭州的变迁,有许多的老街巷已经陆续消失,我们只能从那些还保留街巷名字或遗存了历史文化的地方,想象一下那时的历史风貌,它们的名称跟人的名字一样,都有着它们所承载的意义。


河坊街荷花池头

南宋时期临安府治所在地



▲ 荷花池头


荷花池头位于清波门东侧,毗邻南山路,南面与河坊街相接,北至景云村,长约200多米。南宋时称流福坊,为临安府治所在。

相传,巷内原有种满荷花的大池,清朝时因遭两次大火,大池也就无迹可寻了。小巷虽小,但不乏历史名人故居遗址,南端临近清初才情女子陈端生的故居(勾山樵舍),北端31号是桥梁庄家茅以升旧居,斜右侧则是潘天寿纪念馆。巷内老树婆娑,曲径通幽,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境。

察院前巷

这里曾“文武百官朝贺,拜表迎诏”



▲ 察院前巷目前一侧是“杭州察院前农贸市场”,另一侧是粉刷过的白墙。


位于紫阳街道的察院前巷,全长160米,与周边的太庙巷共同组成一个特色圈。

察院前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大马弄,与太庙巷相连。南宋时,左右丞相府就建于此。元时,原设在扬州的江淮行御史台迁杭,搬入此处,并改为江南行御史台即南察院,治江南三省之地,始称察院前。明改巡按察院,路名依旧。清初为巡抚奉裁台署,后废为菜圃。康熙末年(约1722),改为节日里文武百官朝贺,以及拜表迎诏的场所,建有万岁龙亭。

民国时称察院前巷,新中国成立后沿用,1966年改名为民众巷,1981年复称察院前巷。

劳动路

这是由市民义务劳动建成的路



▲90年代末的劳动路路口


这条路南起河坊街,北至西湖大道西段,全长650米。古为河道,西湖水经学士巷、流福沟,注入此河道。

▲2000年初劳动路改造前的街景


南宋时,因两浙运司署设于此,故称运司河。署前桥称转运桥,河西侧路称运桥街。明时,因改宋府学为文庙(孔庙),转运桥街又称文庙街,清时改称运司河下,民国时沿用此名。清宣统三年(1911),由韩清泉、历家福等五人在此共同创办杭州第一所自办医院——浙江病院(今涌金饭店)。民国25年(1936)12月,填河筑路,路两侧筑有明渠以供市民洗涤。路由市民义务劳动建成,故名劳动路,沿用至今。

▲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劳动路


20世纪80年代,在劳动路南段南宋临安府学原址建杭州碑林(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内藏杭州本地出土或发现的历代碑刻,其中有宋高宗和皇后吴氏所书《周易》、《尚书》、《毛诗》、《中庸》、《春秋》、《论语》、《孟子》刻石和五代后唐诗僧贯休所绘十六罗汉像刻石等。杭州碑林现为浙江省重点保护单位。

▲盛夏时绿树成荫的劳动路

清波街

这里曾是杭州出城去富阳和萧山的要道



▲古清波门碑


清波街位于清波街道,由原来的清波门直街和清波桥合并而成。东起四宜路,西至南山路中段,路长398米,与周边的蔡官巷、府前路、铁冶路共同组成一个特色圈。


整治后的清波街新貌


清波门是南宋杭州13座城门之一,因西湖之水通过流福沟入城,俗称暗门。又因门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吴越时称涵水门,宋代改为清波,门濒湖之东南,故名。街以门名,南宋时为仁美坊,为杭城西南方向入城的唯一通道。


整洁的清波街


清代与民国时称清波门直街。新中国成立后称清波街。这条大街东通中山路与竹斋街今(河坊街)闹市,西连清波门故址接膺白路,然后迤逦而连城外的杭富路,历来是杭州出城去富阳和萧山的要道。


清波街与南山路交叉口


拆旗营后,新筑南山路,人们入城通道增加,清波街逐渐被冷落。历史上有许多知名人士曾居住、生活在此,如著名戏剧评论家李渔等,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高银街

南宋时,此处叫肉市巷



▲2000初高银街沿街店面


高银街(原高银巷),位于清波街道,东起中山路,西至华光巷,长400米。

南宋时,此处叫肉市巷,又称灌肺岭,以出售糯米灌猪肺出名。那为什么后来又叫高银巷呢?

相传,灌肺岭住着一个高姓青年,家境贫寒,靠做灌肺为生。有天,他在路上捡到一袋银子,后将钱袋归还失主。失主原是一位大商人,见青年老实,便让他跟随自己做生意。他们把杭州的丝绸、茶叶运到南洋各地,又把南洋的香料、珠宝运到杭州出售。不出十年,高姓青年很快成了百万富翁。他便在灌肺岭买下一块地皮,建屋开店。之后一些珠宝商人也跟着在此地开店。慢慢地,灌肺岭形成了珠宝交易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计,时谓“高银”,故有高银巷之称。


改造后整洁的高银街街景


高银街美食一条街


巷内原有嘉庆楼、聚庆楼等著名店家。上世纪末,河坊街改造时将高银巷和居仁里一并列入计划,巷向北拓宽的同时向西和向东延伸,同时改巷为街。

原高银巷现仅留存中山中路至后市街一段,原居仁里消失。街两侧建筑按照清末民初时杭城的建筑风格整修一新,成为美食一条街。

仁和路

曾是杭州繁华地段名店云集



▲整治前的仁和路


仁和路位于湖滨街道,东起岳王路南段,西至浣纱路,全长220米。与邮电路、惠兴路、岳王路等街巷共同组成湖滨东部特色圈(2005年改善)。

▲整治后的仁和路


据清光绪年间《省城图》载,此处东段名吉祥巷,西段名广福街,处旗营中部。民国初建路。自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至民国元年(1912),杭州一直分钱塘、仁和两县,因此路地处仁和县一侧,故名。南宋时属崇训、里仁等坊,称癸辛街,1966年更名为群英路,1981年复称仁和路。

民国时期,仁和路为杭州繁华地段,名店云集,其中以仁和路22号和83号最为出名。

清泰第二旅馆内景


仁和路22号为清泰第二旅馆旧址,又名群英饭店,建造于1933年,孙中山先生来杭时也曾下榻于此。清泰第二旅馆是民国时期杭州较为著名的饭店之一,其百余年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商业发展的历史。

知味观


仁和路83号则为中华老字号知味观,由孙翼斋先生于1913年创建。素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雅称的百年名店,是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也是杭城最具知名度的餐饮企业之一。



来源:“杭州建设”微信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