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寥笙治疗胁痛五案

 足三里遇上合谷 2016-11-28

作者:熊寥笙

编辑:李邦源


导读:熊寥笙,名寂,以字行,蜀东巴县人。生于1905年。弱冠,学医于同乡马祖培先生。1930年,悬壶渝州。次年,遥从黄溪陈无咎先生主办之丹溪学社,私淑于陈师之门。斯时汪伪政权消灭中医中药之声甚嚣尘上,曾在渝主编《国医月刊》及《国医周刊》于《新蜀报》副刊上,宣传祖国医学,拯救中医危亡。1949年西南解放,参加西南卫生部工作。1954年,调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先后着力创办市第一、二中医院。1964年迄今,任中医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著有《常用中草药七百味歌括》《伤寒名案选新注》及《熊寥笙临证治验回忆录》等。


胁痛


香附旋覆花汤治疗痰饮胁痛

江某,女,50岁。

 

因患外感服发表药后,头痛寒热已去,咳嗽气急,时吐漩痰,咳时牵引胁下疼痛,苔薄白,脉弦细。病属痰饮流注,法宜蠲饮通络,拟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生香附12g,旋覆花9g(布包),苏子霜9g

橘皮络各6g,法夏15g,白茯苓12g

生苡仁15g,炒白芥子6g,醋炒延胡索12g

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药后咳嗽减,气不急,胁不痛。


嘱续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为痰饮流注证。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下痛”。又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为咳,但咳嗽一症,又非独肺有之,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故咳嗽而见胁痛之症,与肝经关系极大,香附旋覆花汤,疏肝逐饮,理气通络,痰饮流注得之,此为对症之方,故服之胁痛咳嗽两解。


柴胡疏肝汤治肝郁胁痛

许某,女,35岁。

 

患者素质瘦弱,又多情志忧郁,动辄易怒易恼。近患两胁疼痛,左胁尤甚,痛时拒按。苔少,舌红,六脉细弦,病系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所致。法宜疏肝解郁,拟柴胡疏肝汤加味:


 处



醋炒柴胡9g,醋炒陈皮6g,川芎4.5g

炒枳壳9g,炒白芍12g,川郁金12g

炙甘草3g,醋炒延胡索12g

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药后胁痛顿除,精神亦爽。嘱续服逍遥丸以调理之。


按:本案为肝郁胁痛症。胁者,肝胆之区,肝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别窍,喜升发而恶抑郁,故木郁胁痛,不可过用降气,使木益郁而痛愈甚也。尤其不可骤用补气之剂,即或气虚非补不可,亦宜补泻兼施,此治肝之要,不可不知。


一贯煎加味治肝肾阴虚胁痛

陶某,男,32岁。


述患肝炎已三年余,黄疸消退,饮食渐增。见症胁肋攻痛,有时如火灼状。胸腹?胀,咽喉干燥,少津液,舌红无苔,六脉细弦,病为肝肾阴虚,肝气横逆。法宜滋阴、和肝、降火。拟一贯煎加味:



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30g

当归9g,枸杞15g,炒金铃子6g

炒黄连3g,首乌12g

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药后胁肋痛减,无灼热感,咽喉不干燥。嘱续服杞菊地黄丸以滋养肝肾。


按:本案为肝肾阴虚胁痛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火发则灼肺伤津,故咽喉干燥,舌无津液。肝气犯脾,则胁痛腹胀。方用当归首乌补血,生地、麦冬、沙参滋阴;川黄连、金铃子疏肝降火;枸杞子味甘色红多液,为护肝良药,大滋肝肾,故服一贯煎加味,滋阴降火而愈。


小柴胡汤加减治邪聚少阳胁痛

章某,男,41岁。


患伤寒少阳症,服小柴胡汤二剂,往来寒热已解,现已一周,唯胁下痛,腹部痛仍不愈,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邪聚少阳之募。治宜疏肝利胆。拟以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9g,酒黄芩12g,生牡蛎15g

法夏12g,炒枳壳9g,甘草3

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按:本案为少阳胁痛症,故仍以小柴胡汤加减施治。少阳经脉循胁肋,胁下痞硬作痛,为邪聚少阳募原之候,故寒热休止而痛不解。方用牡蛎咸能软坚,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痛;加枳壳行气宽中,最散结郁,治胸胁腹间胀痛。胁腹痛由于少阳伤寒所致,仍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也。


控涎丹治两胁作痛

方某,男,50岁。

 

自述系一老咳嗽病人,每当冬季寒冷即发病。近又旧病复发,两胁痛厉害,咳嗽震动更痛,以致翻身、呼吸气俱奉引作痛。查肋间和心下胀闷,气短息促,动则身热汗出,舌苔白,脉沉紧。辨证为肺失清肃,水停两胁。法以攻逐水饮。方用控涎丹:



 

甘遂12g,大戟12g,白芥子12g


上三味,共研极细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0.3g,食后二小时,或临睡前红枣5枚煎汤送下。日二次,孕妇忌服。市上有成药,如无则照上方自制,将药末用胶囊装好,按照上列剂量为准,服时不能过量。


患者服药两天,泻下痰水甚多,胁痛喘咳俱减,继以五饮汤加减调理而安。



旋覆花6g(布包),太子参6g,炒枳实6g

白术12g,白茯苓12g,炙甘草3g

法夏12g,川厚朴6g,炒泽泻9g

猪苓9g,白芍12g,生姜9g


按:本案为水停两胁作痛。水液积聚,非温利之剂所能除,故用功逐法,使水饮下行。但攻下之剂,非体质虚弱者所能胜任,医者务须注意。本案患者,年虽五旬,但体禀坚实,故用之得效。饮,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揆其所由,皆因气郁中州,水浆入胃,不能运化,随脏腑虚实而留着为病。初起挟风寒者宜汗。脾虚之人,饮停中宫,宜温理中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宜益火之原。饮之与痰,均为津液变化而成,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后则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所化,知此,则可以治痰饮矣。


摘自《熊寥笙中医难症诊治心得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