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乐基本功训练》之十六

 牵一缕阳光623 2016-11-28
                                                 (一)
      良好的乐感、艺术的灵感,不凡的艺术欣赏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艺术的持久力,构成了一个人的艺术素养。良好的乐感不是全由天赋条件所决定,主要还是依赖后天的训练,跟琴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有人从小字一组的1到小字二组的1,上行唱的音是准确的,但如果连唱几遍,就很难保证每一个音都打在点子上,也许个别音偏高了或偏低了。从小字二组1,下行到小字一组1,比上行唱得还不如。除非老师领唱一遍,他跟一遍,尚能唱准。他的音准观念太糟糕了,和一张白纸没有多大区别,指导老师得化加倍的精力将他矫正过来。他自小学读到大学毕业,音乐课都上了,音准是他的致命伤,然而他比谁都喜爱歌唱。以上这种情况说明他的音准是差劲者,一般的声乐学员稍经校正,音准就得到确保,往后是不断巩固、提高。
       另一种情况,他在一首歌里偶尔会出一、二个不和谐的音,但事先叮咛他千万小心哪几处容易失误,引起他警觉后也能避免差错。跟钢琴练,1--2,1--3,1--4,1--5,1--6,1--高音1,要保证这种级进、跳进秋毫不差。另一种:1、2、3、4、5,······ 2、3、4、5、6·······  3、4、5、6、7·······  不断上行或下行,唱 满 十二度到两个八度。以琴声为标准,对照自己的发音,一是检查音准,其次是音质,三是振动频率是否优美,四是是否刚中带柔、柔中带刚 ,五是以钢琴弹各个音的和弦为题,辩别它是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减七;和弦转换······
         小字 一组的1到小 字二 组 的1,是一个八度,换言之是十 二个半音,练声时按半音半音上行或下行。要在钢琴、手 风琴、电子琴,最好是钢琴的伴奏下小心翼翼地进行,严格地比 较发声与琴声有否误差,如果能达到水乳 交融 ,说明音准是过硬的,这是每天的必修课。为了在 音准这一关键环节上得高分,学员可以同时学习一段时间钢琴之类,尽量边看谱子边弹奏。凡是学过乐器者,音准观念相对比较强。
          可以从学习基本乐理着手,以宫、商、角、徵、羽调为标准去找出哪些歌 曲属于其中某一个调式 。拿 到一首新歌,先一遍一遍地哼唱歌谱,分析它是大调还是小调,有时以 大调为主,穿插一点小调,或 是以小调为主,带有一点大调。乐句的音符与音符之间的发展是几度,用的是哪种作曲手法,它 的风格类似于哪一个民族。
         听到有人唱新歌,试着在一旁记谱;听乐队演奏,同样学着记谱,从多分方面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纠 正音 准还要和学习呼 吸、共鸣、咬字吐字等一起来整治。不畅通的 气息、缺 乏整 体性 的共鸣等缺 点是音不准的隐患。气太弱,使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声带振动频率达不到标准。气息太强,造成音偏高。共鸣运用得好的人,其音准必定是出色的。音准顾不了,还能顾得上共鸣、咬字吗?
       不仅要音准,而且要让共鸣与乐器产生的共鸣高度一致,产生共振  ,互相衬托。吹奏铜管乐器,是丹田用气,保持强势的气压、持续的气流。歌唱也是丹田用气,但与吹奏铜管乐器的气流方向有差别。歌唱的吸气如闻花,呼气如拉弓。吹奏喇叭的吸气如闻花,呼气如吹灰。“唱”与“吹”有所不同。歌 唱者 的喉部要放开,不能用劲,是被动的,完 全依靠胸腹肌群的扩张(积极)与收缩,在丹田的主导下,形成一股股气流,持续不断地冲击声带,产生基音,进而产生共鸣。好象是由两个人来完成一件事:喉部为一个人,胸腹部为一个人。
      乐感的要素是音准、节奏、和弦、旋律等,但从广义上说,应包含音色、音质、音量、共鸣的运用等。闭口一声哼鸣“母”,然后在这个感觉上开口发“嘛”音,后一个音要保持前一个音的多方位振动的感受。相对而言,闭口哼鸣更容易得到整 体 、浓厚的鼻咽腔共鸣,换成开口发音不 容易聚拢共鸣。开口要象闭 口一样获得的共鸣效果,是一个技巧问题。
          前半声“衣”,后半声“啊”,前半声 “啦”后半声“唻”,前半声“咪”、后半声“約”·······   至少在两个八度内的上行与下行。经常听到有人自嘲“五音不全”,意思是音准、节奏控制不住,腔不圆、调 不润。如果“四 呼五音”不规范,那就是开口呼、闭口呼、齐齿呼、撮口呼不清楚,唇、齿、舌、牙、喉音不准确、不分明。要使“四呼五音”专业化,虽不要十年寒窗,但也要一段时间的磨砺。
                                                 (二)
  良好的乐感不仅要音准、节奏稳,而且要腔圆、“四呼五音”规范,能准确地唱出这首歌的本意、风格、情感。有关歌曲类型的表述有好多种:颂歌、高歌、凯歌、战歌、民歌、抒情歌、叙事歌、祝酒歌、大路歌、丰收歌、思乡歌、请茶歌······ 必须分清歌曲的类型,才确定歌曲的情调、进行的速度、强弱的分寸。结构复杂一点的歌曲有三段式:第一、三段抒情,中间一段进行曲风格,歌唱的情绪应与之相适应。《赞歌》、《丰收之歌》、《祝酒歌》、《骏马奔驰保边疆》、《再见吧大别山》、《天路》等有好几个歌唱家、歌手唱的版本,音质、音色、唱腔有所不同,咬字吐字都很清楚,但有细微差别;共同点是音准、节奏无可挑剔。
      艺术的灵感并不是创作人员的专利,演唱 人员也应具备。一首思想性艺术性均高超的歌曲,如果没有歌坛高手的传唱,新闻界的推广,也许至今默默无闻。一首好歌,如果其作者、演唱者的知名度高,上镜头多,则迅速传 播,反之,崛起的时间肯定晚一些。确实有这样的事例,一首无名新手的佳作被埋没几年后一石激起千重浪,风头盖过一些名家。对于歌手来说,是同样的道理 ,初学阶段有一个时间段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缓慢地进展,几年后又一次出现技术上的突破,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找到了灵感。
       歌唱技术方面的灵感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一般是在解决了乐感问题之后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一层理解、更能驾驭发声的整个“机器”之时突发灵感。乐感与灵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乐感是相对固定、定形的,有天赋的因素,还有后天训练的因素,熟能生巧;灵感是在养成良好的音乐感觉(乐感是其中之一)的基础上对发声法更加心领神会,通俗地说,能唱出象铜管乐器那样的金属音、弦乐那样的连续音。乐感经训练会增强,灵感不用直接训练,有赖于歌手的自我发现。
       一个不够成熟的歌唱爱好者老是在琢磨发声方法,将方法看得过分复杂化了,不是主动积极地去调动发声器官,抓住气通声通、如诗如歌、自然流畅这些最基本的特征,而是被错误的发声习惯牵着鼻子走。气息不均匀、不平稳就难以控制节奏。声波(相当于声音的频率)是歌手用来测定节奏的参照标尺。音准以适当的气息支持、适当的声带张力为依托的。当声带出现一点病变时必然影响对音准的识别、掌控。
       乐坛角色转换的现象并不少见,原是声乐系毕业的,若干年后改行当钢琴教师了,有的人当合唱团指挥了。有时听到歌手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鲜闻作曲者跳槽当歌唱演员了。有些民歌唱得出色者后来专唱流行歌曲了,一些滑稽演员、影视演员、节目主持人常常喜欢露一手歌唱得很不错,有的还出了唱片,除了极少数人还可以外,大部分离专业水准相差较远,要安于在本专业范围内好好发展,他们在别的领域找不到灵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