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乐基本功训练之二十三《面带微笑两个喇叭》

 牵一缕阳光623 2016-11-28
          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声乐老师全程负责,也有间断性、几次面授机宜、评论指正的这种方式,同时不能忘记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订正,掌握了某一方法,尽快稳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改。不要因为前几天发挥得好,今天怎么有点失常,责怪方法出了差错,应该找找今天身体状态的原因,隔夜有否休息好,隔天的练唱是否过了头,伤了发声器官。声乐自学成才后,才容易遇到名师、大师级的声乐老师的点拨。文化课,大学老师不宜去教中小学生。声乐课,研究生导师不宜担任初学者的启蒙老师。
      有成就的声乐老师,他的学生总是有两部分:公家与私人(份内与份外)。由于某种原因,只能称为某一老师的私人学生,同样能成才。再一种情况,没有专门的老师全程指导,仅仅是临时性的、不定期的辅导,能脱颖而出吗?能!时间需要长一点,大器晚成。纯粹的无师自通,成功率极小。
      有的人确定自己声部不需多大周折,有的人嗓音坚实、洪亮,既象高音声部,又象中音声部。最好的解决办法,请德高望重的声乐老师鉴别。唱高声区费力,不等于不是高音声部,可能是方法未学好。唱得上高声区,也不能说一定是高音声部。有的歌手一生中换了好几次声部,实为多走了弯路。
      微笑,让兴奋肌积极起来,下腭放下、放松了:张开口,好像吃一惊,并且保持住,使口咽腔打开了;闻花,是深吸气的好办法;拉弓,是呼气的最适当方式;叹气,加强了呼气的力度;拍打吸足气象大气球一样的腰部腹部,底气向上冲击。张开口,牙关放下来,以最大的口型发音,好像吞了一个汤圆,所发的音不能粗壮、散开,仍要集中、统一、圆润。关键是喉部适当打开。第二种半张开口,牙关虽不能全放下来,但应放松,其他方面的要求不变,所发出的音要接近前一种完全打开的样子,不尖细,不扁紧。
      口张开后象一只喇叭,同时我们需要里面一点形成一个倒喇叭,即两个喇叭一起发声。喇叭的附近、周围不必用劲,只要以横膈膜为中心的胸部腰部腹部积极努力,向上不断输送气息。气息不能理解为越强越好,要记取的是巧夺天工,灵巧、持续。有的学员自学时每天唱好半天,嗓子有过嘶哑的现象,休息二、三天就恢复健康,后来有了优秀的老师指导,每天练的时间比以前减少,高声区唱得也不多,过了几个月声带不听使唤,高不上、低不下,大失水准,去医院一检查,声带产生了小结。原因终归两点:练习量还是太大,其次发声方法不够正确。唱力不从心的高声区容易发生声带病变。进入高声区学会用关闭,不能用喊叫的方式唱,不能全用真声唱。有了老师教,不等于有了嗓子的“保险箱”。
      唱不很高的声区,但音量过大,同样会倒嗓,所以我们提倡十分力气用七分。宁可唱高一、二度的声区,控制好力度,也不要撑足力气唱低一些的声区,引起嗓子受伤。练半个、一个小时,休息一、二十分钟继续练,不要从早练到晚。这不同于拉小提琴、弹钢琴,一天练习十八个小时。
      有的人发一般高度的音,喉部不紧张,一到稍高一点的音,紧张度增加了,沉重的喉音、舌根音又出现了。原因在于用同样的气息压力、声带状态去唱所有的声区。到了准备唱下一句或下一个较高、较长音前,换气时将气吸足一些,横膈膜等部位的扩张(积极)力度大一些,收缩同样有力一点,同时声带的张力、闭合度要作调整。高抬软口盖,增强咽肌力量,喉头不宜开得过大,以贯通、有弹性的气息冲击声带,并非是以笨重、猛烈的气息横冲直撞。
      进入高声区,头腔共鸣占的比例较多,口咽腔、胸腔共鸣有所减少,但不是失去。唱中声区时让声音有竖立感,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头腔共鸣。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就是共鸣腔比例的过渡,也是耗气量的过渡,高声区的耗气量多于中声区几倍。歌唱是唱气,唱共鸣比例,唱声带调控。有的人越唱越好,有的人今不如昔。
                                                     (二)
     会歌唱的人不必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只要抓住两个关键就够了:气息贯通、上下对流;声道畅通、能低能高。气息功夫过硬者,好象气道接上电源,吸与呼自动化,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不用多去操心。声道不受气息的影响,一方面能保持气息的四平八稳,控制气息的技术非常精深,气息的轻重缓急、穿云破雾,非常娴熟。另一种方式:好象声道接上电源,用潜意识调节各个部位,这样可以集中精力调控气息。第三种方式就是通常的方式:兼顾气息与发声。                                                                                                                   我们讲的要吸深、吸足气,但不能太深、太足。吸的肌群练习得过于强壮,那么呼的肌群应略超过吸的肌群。一首歌曲开始唱时气吸的比较浅,后面改成深吸的行吗?可能转不过这个弯。从歌曲的第一个音开始不能用浅呼吸,就应适当的深呼吸、高位置。
      初学声乐的人气息往往吸得比较浅显、无力,而且难以拉住气息。如果提醒他吸得深一点,又引起不该紧张的部位紧张。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正确地吸深气,将所有吸气肌群全用上去,而不是只用一部分肌群。我们歌唱时和劳动、运动时用的呼吸肌群是不相同的,而且力度、角度都不一样。一首普通、简单、不出名的歌曲让管弦乐队伴奏,让一流的歌手演唱,人们听后会重新公正地评价这首歌曲。掌握了专业、科学的发声法即使是没有乐队的清唱,要使听众感到歌声的效果里仿佛融入了乐队的声音。                                                            对于初学声乐的人,应多指导他学习一个要点,跟着反复实践,不能总是讲很难理解的理论。学习骑自行车,一个是龙头、一个是踏脚,不要靠调节身体求得平衡。歌唱的“龙头”是声带、声道;“踏脚”是气息自下而上运动。
抓住要领先唱起来,初步做到气长流、声延长,不要让他体会声波沿着咽腔后壁到鼻腔后端,再道眉心出来。其实一般高度的音到不了眉心共鸣腔。对于学了几年的歌唱者,要细测他的气息上下是否很贯通,其次是有否吸得过深、过足,适得其反,比吸得浅一些还不如。
      理论指导实践,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声乐理论对每一个歌手都适用,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理论因人而异,不能照搬照抄。有的歌手放可以,收不够;有的歌手低音有点撑、高音有点挤;有的歌手什么都好,就是有点温,没有爆发力;有的歌手唱功确实好,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宋祖音的音量、音色······  因天赋条件的局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是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