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造新能源汽车2030年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绿叶发于春枝 2016-11-29

原标题:“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之合肥篇

合肥造新能源汽车2030年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从5平方公里“环城时代”蜕变而来,自然禀赋并不具备先天优势的合肥,早早瞄准科教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该市副市长韩冰日前透露,未来五年,合肥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记者近日跟随“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采访团在合肥感受正在发生的新一轮创新之变。

[新能源汽车]2030年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这边S2正在装发动机,这是我们卖得很好的燃油车;那边iEV6S也正在装配,那是我们国内首款纯电动SUV。”江淮汽车的总装车间内,负责生产调度的李龙向记者介绍。车辆在每个工位停留90秒,两三名工人就麻利地装配到位,“每小时下线40台车,年产20万台。”

“iEV6S在国内电动车中是在用的能量密度最高的。”江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发管理部部长王方龙介绍,车辆续航里程在经济模式下可达300公里,车速最高130公里/时。

更大的突破即将到来:在2017年以前,包括最新出炉的iEV7都采用江汽的第二代平台技术,使用三元锂电池,“2018年将有全固体锂电池亮相,iEV8就计划使用,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电动车的平台也将升级到第三代。”此后,五年一个平台,到2025年,基于第四代研发平台的iEV9将用上锂空气电池,续航里程将达到500公里;2030年时,iEV10可一次性跑到1000公里。 能做到如此长远和大胆的规划,王方龙说,是基于江汽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探索出的“迭代研发”。据介绍,目前已建成涵盖系统集成、电驱动、电池、电控、试验开发等近300人的研发团队,“比如电控技术上,至今已经有五代产品、50万行的自主编程能力,这是为车辆大脑的运动做编程。”王方龙,强大的技术不仅提供更长距离的行驶,还有更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城市公共安全]桥梁、供水燃气管网未来全监测

11月23日上午11时34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国家公共安全一体化平台与应急指挥系统中心,数公里外的金寨路高架,桥面车辆行驶状况、桥面重点部位的细节都在大屏幕上一一显示。“此外还有环巢湖南淝河大桥、环巢湖派河大桥,G206汤口路线桥、繁华大道跨南淝河大桥,共5座桥梁可实现安全运行监控。”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梁光华介绍,安装在桥体上的传感器,能实时采集桥梁的各种数据和信号,检测桥梁损伤部位和病变程度;通过数据,后台人员可及时掌握桥梁健康状况,预判可能的隐患和风险。“这是城市生命线一期试点工程,同步还监测了2.5公里燃气管网、24.889公里供水管网。”

监测的功效还真发挥过:“其中在一个小区门口发现燃气泄漏,且已达随时爆炸的危险度,我们第一时间通知燃气公司来检修,最后发现是管道螺丝滑丝了。”梁光华透露,城市公共安全监测2017年还将建设二期,覆盖老城区所有的桥梁和供水燃气管网,“未来3-5年,将全市260座桥梁,4900公里燃气管网和5000多公里供水官网全部纳入监测。” 这些监测只是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服务项目,未来可以实现的水环境安全监测和污染预警溯源、电梯安全监测等,都将来自这里。

[医疗健康休闲]明年底有望批量生产5个抗体新药

7岁的俄罗斯小姑娘卢娜,这个月初在合肥重获新生,此前经历骨髓移植和抗体治疗都失败的她,已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抗争了四年,“她父亲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上发现合肥有CAR-T临床研究注册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一期治疗效果很不错。”

合巢经开区半汤湖边,北大未名集团实验室内,北大博士毕业生刘振在这里负责基因细胞治疗技术,“CAR-T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针对癌症、白血病。”他向记者讲述了卢娜的经历和治疗原理。

今后,这样的临床应用在半汤的大基因中心内可造福更多患者,目前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已落成,后期将联合北京打造专门的研究院,主攻基因编辑和精准医疗;此外2018年还计划建成一座免疫医院,目前全球尚无此类专门医院。“这些是‘医’的板块,我们要在半汤31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半汤生物经济试验区。”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总经理曹文波透露,试验区内将形成药医养健游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设有医药园、环保园、装备园等六大园区,“整体形成金字塔构架,‘医’往上是‘药’,往下是‘游’。”

在更尖端的领域,试验区内已建成40万平米的生物制药厂房,可容纳至少50条生产线、创造千亿产值。“不同其他试验区的模式,在先期我们是购买临床批文、形成一个产业化的生产基地。”曹云波透露,去年购买的5个抗体新药批文预计将在明年底前批量生产;二期还将建设国际生物制药中心。 在更广泛的领域,试验区将依托郁金香高地、温泉养生度假区,为市民提供养生休闲、旅游度假的去处。

未来大事件

◎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七大创新平台。

◎年内有望获批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下半年开建高铁新站。

◎力争到2022年,巢湖水质和入湖主要河流达标率大幅提升,创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 ◎加密“合新欧”,与德国铁路集体协商,打造继“渝新欧”后国内第二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运班列。

记者手记

创新为梦想插翅

十年前,当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启动时,合肥还没有改变她“乡土”的面貌;“人造太阳”放电成功,在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终极希望上,合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十年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合肥已成为国家级的创新试点城市,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权威数据显示: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此时,与这座城市挂钩的总是:枢纽、中心、首个、国家试点……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同学回到合肥寻找性价比更高的生活。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年有余,记录城市发展也已近十年。城市面貌的改变固然可喜,但让更多人选择到来、留下、认同的不仅仅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医疗教育和多样的旅游购物,而是它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这来自它掌握的核心要素、吸引的尖端人才、孕育的研发能力、集聚的前沿产业。 在合肥未来五年的全新构想中,创新是最大的关键词,为此,它将吸引院所、高校、企业等一批创新资源,打造更多的创新平台和样本,为更多的梦想插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