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 月刊【摘 要】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杰出代表,贾樟柯的电影大到故事取材、内容结构安排,小到单个镜头的运用、演员选取,无不体现出一种纪实性。对于纪实电影的研究,在当前中国电影过于偏重商业化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正是立足于此,为纪实主义电影深入大众做出一点贡献。【关键词】贾樟柯电影;视听语言;真实简介:中国纪实主义影片繁荣与兴盛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对人的生存环境的重新返视,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视角和生命认同空间。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杰出代表,贾樟柯的电影立足于民众,运用平实的镜头,通过对普通人生活遭遇的刻画反映社会问题以及时代变迁。一、镜头的运用“长镜头”创作方法和“蒙太奇”创作方法是世界电影创作的两大潮流,或者说两大分支,纪实主义电影则更强调真实的表达,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贾樟柯镜头运用的纪实性进行分析。(一)长镜头贾樟柯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长镜头,记录当下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揭露“小人物”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隐藏在真实世界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对于《小山回家》,他本人是这么说的, “我决定让摄像机跟踪失业的民工,行走在岁末年初的街道上,也就是在那段新旧交替的日子里,我们透过摄影机,与落魄的小山一起,游走于北京的寒冷中。”(二)景别的选取景别是构成影视语言的基本镜头语汇之一,是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经,近景,特写等五种景别,意味着画面内景物范围的大小或者是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不同的景别作用各不相同,景别越近,其心理的紧张感就越强,越远则越淡漠,所以强调理性纪实类的影片多偏向用全景远景,达到淡化附加的情感烘托,更接近真实的效果。(三)拍摄手法贾樟柯的镜头语言更为平实,在他的影片中,镜头一般都为平视,很少有大俯大仰的特殊角度,也很少用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基本上镜头都是和人的眼睛相当,同时,贾樟柯的镜头运动方式一般是肩扛跟拍,当然,固定镜头也很常见。《三峡好人》中,沈红和东明谈话那场戏,就是一个长时间的固定镜头,通过两个人变换位置,出画入画丰富镜头内容,这种拍摄手法不会用技巧表现情感,引导观众,而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这正是纪实主义电影的典型拍摄手法二、光线和色彩的运用通过光线和色彩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一部影片的风格。下面笔者透过贾樟柯电影中的光线和色彩,分析其浓厚的纪实主义风格。(一)光线方面光线在影视画面造型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光线在画面的艺术造型上以及戏剧表现方面都有着其他造型元素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来源角度,可以将光线划分为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两种,自然光线主要指阳光,是人为不可直接改变的光线,能够最真实的表达某一时段的自然状态,较为纪实。(二)色彩方面色彩的主要作用更多的是传递感情,表达情绪,例如红色可以象征热情,蓝色则给人一种凄冷压抑的感觉,绿色给人希望和生命之感,而黑色往往令人想到死亡。“这灰色的工业城市因全球化的到来而显得越发性感”,导演贾樟柯在他的电影《任逍遥》的自述里如是说。自然状态下的山西大同给人一种压抑没有生机之感,而追求真实的贾樟柯正是将这样一种灰蒙蒙的色调,作为影片的主色调。从《小武》出发,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给出的几乎是全一色的自然色调:在《小武》中,我们看到灰色的山西汾阳小县城,在沉闷的阳光映照下,那艰辛的故事和平淡的生活;在《站台》中,连天空都是灰的,唯一的亮色是冬日的积雪,却更加衬托了灰色的站台和冰冷的世界。三、声音的运用声音是贾樟柯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表意元素,他将声音合理的渗透到影片的有机结构里,形成独特的风格,也为影片增强了震撼心灵的听觉效果。电影声音包括音响、音乐和人声三大元素,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音响方面贾樟柯着眼于现实,在他的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环境音都是同期录音,人群的嘈杂声、叫卖声、广播声、手机铃声、榔头的敲打声、汽船的鸣笛声、汽车声、摩托车声、说话声、江水奔流声等在小县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声音,都自然而真实的出现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小武》一开始便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包括录像厅里《喋血双雄》的对白,还有《世界》一开始镜头随赵小桃借创可贴的嘈杂环境声,都向我们传达着一种真实贴切的生活画面。(二)音乐方面贾樟柯对流行音乐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把一首歌隔离出来加到音轨上,已达到渲染感情的效果,相反,在他的影片中,都是采用的有声源的音乐,很少用声画分立,即无声源音乐来做配乐,不管是《小武》里梅梅做头发时录音机里播放的《大花轿》,还是在 KTV 里梅梅和小武的一段 MTV桥段中播放的《爱江山更爱美人》,都是采用的有声源音乐,这样使得他的电影更流畅更有说服力。(三)人声方面这里说的人声,可分为客观和主观。客观人声包括独白、对白和群声,这些声音都是由画面中的人物真真切切发出的;主观人声用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或是专题片中的叙事,一般声音与画面是分离的,主观性很强。在贾樟柯电影中,不管是独白、对白或者群声都出自画面人物,体现了纪实性的风格。此外,贾樟柯对方言的大量使用,也是纪实美学重要的创作特征。贾樟柯故乡三部曲全部使用山西方言,与广播中反复播放的标准普通话形成鲜明对比,很好的表现了主流社会之外的山西小镇上平淡真实的生活。 《世界》以山西方言为主,间以温州话、俄语和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这种语言上的杂陈深刻的揭示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正处于一个意识杂陈、文化拼贴的境地。四、演员及场景的选择(一)非职业演员的演出《小山回家》中的王宏伟,非科班出身,因此,当小山出现在镜头里,我们几乎看不出王宏伟是在表演,反而我们觉得王宏伟就是小山,小山就是王宏伟,自然而真实的表演使得影片内涵得以升华,使电影对行走在社会边缘的这类人“裸露”的出现在我们视线里,不动声色,摄人心脾。《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名煤矿工人,他的表演毫不做作,在煤矿工人寻妻这样一个故事里,他用真实自然的本色表演把角色塑造的很到位,让我们更加颤动。(二)到真实场景中演绎贾樟柯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实景拍摄,他始终用真实的场景构筑与观众心灵沟通的桥梁,立足于本真,释放于本真。《小武》是在山西汾阳小县城里拍摄的,嘈杂的街道,录像厅和台球厅,这些都是当时大多数农村的真实面貌。包括在小武家里那场戏,散发古老气息的土炕上坐着年迈的父亲,手里拿着收音机听着地方戏,身边是四角黑漆木饭桌,炕上的大红棉被,还有穿着棉衣端着青花瓷饭碗的母亲,俨然一副真实淳朴的山西农民的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参考文献】[1]贾樟柯.贾想 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高雄杰.影视画面造型[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5,20.[3]陆涛.影视语言[M].第一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4,4.作者简介: 高继康(1993—),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学历,现在黄淮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浅析贾樟柯电影视听语言的纪实性风格■ 高继康 肖洒 侯中宇(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文 化3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