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之二六:孔子教你三步看透人心

 茂林之家 2016-11-29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2.10》)

我读《论语》之二六:孔子教你三步看透人心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确实不易。但是孔子认为,只要掌握三点,就没有谁可以逃脱你的眼睛了。我们看看孔子是如何识人的。

视是看,直视;观是广瞻,从大局、整体上看,看的是全景;察,是细看。视、观、察,层层递进,越来越深入。在孔子看来,了解一个人的现在、过去、将来,对其知根知底,彻头彻尾地了解,则全面而不偏颇,抓住这个人的本质而不会被表象所蒙蔽。

我读《论语》之二六:孔子教你三步看透人心

一、“所以”

一个人现在所做事情是善是恶。就事论事,看这件事所带来的实际结果。善的就是善的,恶的就是恶的。“以”是为,所作所为的意思。

二、“所由”

一个人过去的一贯表现。“由”是经历,经由。虽说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个人。这时还要考察这个人过去的所做作为,分析他做这件事的动机与出发点。如果只是一时的过错,知错能改就好,毕竟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这里需要警惕的是披着羊皮的狼,坏心办好事者。

三、“所安”

对于披着羊皮的狼,以行善做幌子的人,怎么识别呢?那就是观察他的本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感到心安。《论语注疏》中说:“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这时是要深入到他的内心,看他所做完后内心感受是什么,是否心安理得——即什么承载着他的快乐源泉。

我读《论语》之二六:孔子教你三步看透人心

正如《四书辨疑》中所说的:“所以”者,言其现为之事焉;“所由”者,就是言其事迹来历从由也;“所安”者,言其本心所主定止之处。观人之道,必先视其现为之事。现所为者虽善,未可以遽以为君子也;现所为者虽不善,未可遽以为小人也。

我读《论语》之二六:孔子教你三步看透人心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比较了孔子和孟子的识人方法。孟子是通过眸子,也就是眼睛,来识人。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膫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匿廋哉?”

说者谓:“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则神精而明。不正,则神散而昏。心之所发,并此而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孔圣既已发之于前,孟子知言之要,续为之说,故简亮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